黄道周手书120卷《孝经》研究

编者按:“西湖美术讲坛——艺术人文之旅系列讲座”由浙江美术馆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合作,以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为契机,邀请艺术人文学院博士毕业生为广大观众举办专场讲座,以平实的陈述触及艺术史深处的重要话题,形成一个“无墙的学园”。现在就让我们跟随青年学者的目光,回顾施锡斌博士讲座:黄道周手书120卷《孝经》研究,一起开启2020艺术人文之旅。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孔令伟(主持人):今天进行学术报告的是艺术人文学院的新科博士毕业生施锡斌。施锡斌曾是中国美院书法专业的本科生,是一位有专业实践经验,有专业造诣的同学。毕业后他来到艺术人文学院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关于黄道周的研究,施锡斌同学结合自己所学,从书法实践经验入手,再切入到美术史研究,这是一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文。今天的讲座提炼了其中最为精华的部分,有请我们施锡斌博士。

写作缘起:晚明思想家、政治家、书法家黄道周因反对杨嗣昌、陈新甲夺情起复,后被崇祯帝怀疑结党而下狱。狱中黄道周书写了120卷《孝经》,成为他最有代表性的一批作品。这一“仪式感”极强的行为本身,以往的学者们却偶有讨论,他们对黄道周《孝经》的研究基本上围绕在书法风格的讨论上,并没有对《孝经》的创作背景给予足够的重视。

西湖美术讲坛

2020艺术人文之旅

黄道周手书120卷《孝经》研究

施锡斌

黄道周简介

黄道周,字幼玄、玄度、幼平等,号石斋、史周、鸡窠先生等,福建漳浦铜山人,生于万历十三年(1585),天启二年进士(1622),历任崇祯朝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少詹事,南明弘光朝礼部尚书、隆武朝内阁首辅等职,生性“严冷方刚,不谐流俗”,故仕途并不顺遂。隆武二年(1646)因抗清不屈,就义于南京,终年62岁。

黄道周学问博通,著作宏富,其研究的内容包含《易》《春秋》《尚书》《诗经》《礼》《孝经》、声律、史学等等,与明末清初另一位大儒刘宗周并称“二周”,又与明末书家倪元璐、王铎并称“三珠树”。

图1 黄道周像

120卷《孝经》创作背景

黄道周一生以孝行,但是在其早期学术研究中,并没有把《孝经》视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直至崇祯十一年,黄道周才开始作《孝经大传》。洪思在黄道周《孝经大传序》前跋曰:

子为经筵讲官,请《易》《诗》《书》《礼》二十篇,为太子讲读,未及《孝经》。已,念是经为六经之本,今此经不讲,遂使人心至此。杨嗣昌、陈新甲皆争夺情而起,无父无君之言满天下,大可忧,乃退述是经,以补讲筵之阙。

可见黄道周开始研究《孝经》的直接原因,正是杨嗣昌、陈新甲夺情一事。除了作《孝经大传》之外,本年十月在浙江余杭大涤书院讲学,开始与弟子讲授《孝经》。崇祯十三年黄道周被逮入狱之后,也没有停止对《孝经》的关注,手书《孝经》120本,又作《孝经赞》《孝经颂》等。黄道周出狱之后,继续整理补充《孝经大传》,于崇祯十六年完成,谓之《孝经集传》,又作《孝经外传》,成为了晚明极具代表性的《孝经》研究学者之一。

那么,黄道周开始深入研究《孝经》,与杨嗣昌、陈新甲夺情一事究竟有何关系呢?这要从崇祯九年的秋天说起。

崇祯九年秋,原兵部尚书张凤翼卒,崇祯帝决定夺情起复在家连丁父母忧的杨嗣昌,以补兵部尚书之位。杨嗣昌入阁之后,又荐举了同样在家丁忧的陈新甲,遭到了黄道周等儒臣的激烈反对。

夺情起复,是指在某些特殊或重要的官员职位上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用以委任,便强起正在家中丁忧守制的官员,那么这一行为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有悖儒家忠孝观的。其实在明初,文官丁忧起复是常有之事,但随着夺情起复越来越多地遭到儒生的批评,成化之后,夺情一事便受到了很强的控制,究其本,是儒家伦理和王权治制的矛盾凸显。

黄道周反对杨嗣昌夺情是以伦理纲常作为武器,而支持杨嗣昌夺情的人也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们要打到黄道周等一批反对派,便又是以伦理纲常来反攻。黄道周在《三罪四耻七不如疏》中说自己不如郑鄤,而郑鄤正巧是被人诬为“杖母”的罪人。于是黄道周反对杨嗣昌夺情的伦理依据似乎就站不住脚了,黄道周反对杨嗣昌的目的也被视为是自己没有入选内阁而杨嗣昌入选的报复。当其他反对杨嗣昌夺情的官员上疏为黄道周求情时,黄道周又被套上了结党的罪名,最终导致黄道周蒙冤入狱,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创作了这120卷《孝经》。

120卷《孝经》基本情况

据记载,黄道周在狱中一共写了120本《孝经》,其中80本依石台本(即《今文》),40本有所改动(即《定本》)。笔者将存世或见于著录的黄道周手书《孝经》进行整理,得出如下结论:

所见黄道周手书《孝经》均有跋尾,且各不相同,印证了洪思“本本各有论著,文与义咸殊焉”的说法。据洪思称黄道周崇祯七、八年在榕坛讲学时曾有《孝经传》,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黄道周《孝经》研究文本,惜已失传。而黄道周真正重视《孝经》并进行充分的研究,当在崇祯十一年之后。 材质以纸本为主,也有绢本的。 正文内容以小楷为主,也有行书、八分书、草书的。 黄道周对当时所能见到的《孝经》诸本都有所评价,主要包括:孔安国本、建本、石台本、国学本、王逸刘炫本、陆粲诸家本、郑玄诸家注本等。 自题定名,有《孝经定本》《孝经》《孝经今文》《孝经正文》,也有不题者。其中题为《孝经定本》《孝经》多为《定本》,题为《孝经今文》《孝经正文》多属《今文》,但并不绝对。 黄道周所作《孝经定本》,是在《今文孝经》的基础上恢复旧本的庶人章引诗,以及从语义、语法上对个别字句进行了推敲删改,以求接近他所推断的《孝经》原貌。 因为在狱中书写全凭记忆,所以难免有错漏。 《定本》的字数,黄道周多数情况下计为1827字,《今文》为1804字。但《定本》又有作1822字、1825字的,《今文》又有作1704的。

图2(左) 黄道周《孝经》故宫博物院藏本(局部)

图3 黄道周《孝经》匡时秋拍本(局部)

图4(左) 黄道周《孝经》钱培德题签刻本(局部)

图5 黄道周《孝经》明末三家集本(局部)

120卷《孝经》研究意义

《孝经》的核心价值之一,便是主张“移孝于忠”,从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之孝”推出并无血缘关系的“君臣之忠”。

黄道周在《孝经集传》中对此亦有发挥,他说:

事君事母皆资于父,履地就日皆资于天,二资者,学问所由始也。

父者人之师也,教爱、教敬、教忠、教顺,皆于父焉。

一家之老达于天子,一市之邑通于天下,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无它,亦曰孝弟而已。

黄道周认为人子是以父为师,爱敬忠顺都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

黄道周反对杨嗣昌、陈新甲夺情,便是从孝处入手:

古之圣人以为忠信可学,至孝难尽,故以廉耻相劝,不以要道律人……今枢臣新居两丧,不在疆埸,偃然自拟于杨、张之间。天下即无才,何遂唐突至此乎?

黄道周称自己所书的120卷《孝经》除了一部分赠送亲友之外,其余都是“应诸求者,手腕欲脱矣”,但选择《孝经》作为书写对象,其用意不须赘言。今天我们把这些《孝经》视为黄道周小楷的代表作,但在黄道周看来,这批《孝经》的文本意义是高过书法本身的价值的。

可以说,我们看到的黄道周手书《孝经》,都不是简单的复制,每一件都有对《孝经》的不同阐发,都是独一无二的。120卷的《孝经》代表着黄道周不断地深化对《孝经》的认识。黄道周在狱中给兄长写信时说:“生平孝弟功疏,受此奇祸,劝诸儿唯读《孝经》,不必更作举业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重视《孝经》。或许正是黄道周的这一诚意,使得崇祯帝终于改变了对黄道周的态度。一开始,崇祯帝在宫中见到黄道周所书的《孝经》,指责其是“沽名”,但后来当黄道周被发戍广西经年,杨嗣昌也前死,蒋德璟、周延儒、黄景昉、吴甡、陈演等以“学无不通”“事亲亦极孝”为说辞为黄道周求情时,崇祯帝露出了意味深长的一笑,“明日传旨复官”。黄道周得赦之后并没有停止对《孝经》的研究,作《孝经集传》,整理、补充、更定了自己对《孝经》的认识,成为晚明最有影响的《孝经外传》之一,强有力地证明自己反对杨嗣昌夺情并不是出于对未选为阁臣的一己之私的报复,更非是朋串结党之辈。

主 讲 人 简 介

施锡斌,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专业博士研究生。

直 播 回 顾

供稿: 李哲宽

编辑:洪子又 王子伊

责编:公共教育部

免费注册成为浙江美术馆之友

享受更多会员服务

Hash:bfa77fcc507c002c1b97bd190b4fa35621c215d8

声明:此文由 浙江美术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