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红色音符

山上的红色音符

☉陈晓云 洪跃辉 罗龙海 黄水成

高峰谷红军寮主题党日活动 刘国强 摄

大芹山日出 陈惠苹 摄

平和,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

平和,漳州西部县份,地处九龙江韩江两大水系上游,素有“漳州水塔”“五江之源”之称。境内山地广袤,群峦叠嶂,大芹山和双尖山纵贯南北,其中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64座,中国共产党早期在这里发展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斗争,占据地利人和。

早在1928年3月,平和暴动打响了福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组建了福建省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建立了福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使得平和县成为闽粤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星星之火由此燎原。

平和,山与山紧密相连,峰与峰互相呼应。一座座倔强挺立的山峰记录着上世纪革命斗争时期的枪声和呐喊,也记录着当今建设者们的心血和汗水。无论岁月如何更迭,红色基因一直都流淌在平和人民的血脉中,激励着他们继续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前行。

“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的这些牺牲和贡献”“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耳边回荡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时值建党100周年,我们走进平和,爬山登顶,走访老区的干部群众,感受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人们携手迈步发展路、谱写新篇章的豪情与壮志。

邦寮山:

红色沃土上深耕绿色发展

冬日晴好,天蓝如洗,位于平和县南部的邦寮山,山色如画,山路边一簇簇芦苇花随风摇曳,给原本坚毅的山峰增添了些许灵动。

车子盘山蜿蜒而上,来到海拔600多米的山顶,冬日暖阳下,几排土木结构的老民居、一面高高飘扬的红旗赫然映入眼帘,红旗下便是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旧址

当年,中共闽粤边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就在此召开。

缓步走下石阶,迈入青山掩映下的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旧址,推窗远眺,只见群山绵延,视野开阔。粉刷一新的土墙、漆边醒目的木椽,精心修葺过的旧址内陈列着当年红军生活用品、红军使用过的枪支弹药等革命文物,墙上贴满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一张张黑白图片把人们拉回到那段峥嵘的岁月。

1934年1月,中央为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决定组建中共闽粤边区特别委员会。同年8月,在平和县南胜邦寮山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闽粤边区特别委员会,直属中央领导。

苍茫大地,风起云涌。中共闽粤边区特委用三年时间,建设成统辖闽粤两省8县21个区委、300多个支部、近万名武装力量的革命根据地。特委所辖红色区域有饶和埔诏苏区、靖和浦苏区和潮澄饶游击根据地,所辖地方部队主要有红三团、红三大队和饶和埔游击队,活动区域遍及闽粤两省十几个县的山区,使闽粤边革命根据地成为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南方重要的战略支点和最坚固的根据地之一,也是最早与国民党当局签订合作抗日协议和福建最早成立抗日义勇军的区域。

因其贡献,“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和“红军进漳”“平和暴动”一起成为漳州市载入《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三件大事。

“闽粤边特委和红军游击队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教育、正风肃纪的工作方法,团结奋进、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实事求是、紧密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善于谋变、敢于担当的发展意识’,可概括为闽粤边的革命精神, 不仅在当时,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讲述起家乡邦寮山的革命历程,展示馆讲解员林锦城总是满怀激情,他的爷爷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他对老一辈的革命故事耳熟能详。

不忘历史,砥砺前行。近年来,南胜镇加大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对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旧址进行修缮和重新布馆,建设闽粤边讲堂、邦寮山红色文化广场、漳州市平和县老区精神展示馆等。如今,中共闽粤边特委旧址和展示馆成为平和及周边县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基地。

邦寮山上,青冈树下,站在漳州人民抗日义勇军指挥部旧址,与革命先辈瞭望同一片土地,革命先烈信仰坚定、不惧牺牲的革命精神,在这里跨越时空、传承接力……

离开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旧址,沿山道逶迤而行,不久便到了邦寮山腹地欧寮村。进入村主干道,红色气息扑面而来:道路两旁红旗飘扬,红色壁画装点着沿路民房,灯杆牌匾上“红色欧寮”标语十分醒目。

靖和浦边区苏维埃政府机关旧址坐落在村庄中心,土木瓦房、广场展示栏、大幅的红色墙画,再现了那段风云激荡的红色历史。

1934年3月,靖和浦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平和南胜欧寮楼仔尾村成立,推选林路为主席,下辖欧寮中心区、五南区和18个乡苏维埃、1个乡革命委员会,总人口2.8万人。中共闽粤边区特委成立后,欧寮成为中共闽粤边特委所领导的党组织及其武装力量的重要活动区域和最坚固的根据地,也是常驻地。

“红色是我们村庄的灵魂,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我们欧寮村人始终斗争不息,红旗不倒。”欧寮村原党支部书记林如章说。为见证当年战斗的惨烈,林如章领着我们前往火烧楼。这座清朝中期的四层精美土楼在当年的一场斗争中,被烧得仅剩一根楼门柱子。欧寮村的人口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1000多人,锐减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170多人。然而,欧寮人民与党风雨同舟,涌现出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上前线的感人事迹,在闽南革命史上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如今,战火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当年红军留下的宝贵精神却植入了欧寮人民的心田。

“烈士之风,山高水长,要把红色精神作为老区发展的内涵。”欧寮村定位清晰,依托红色资源,开拓红色旅游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欧寮村对靖和浦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进行修缮和布展,铺设约500平方米的苏维埃广场,新建一座红色主题雕塑、一座国旗旗台和一个红色文化长廊,对原欧寮小学进行重新装修、布置,打造成能容纳40人左右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讲堂——“苏维埃讲堂”。

在规划发展好“红色”资源的同时,欧寮村还趁热打铁做起“绿色”文章,促进乡村振兴

欧寮村地处太极峰景区腹地,又与著名三平风景区毗邻,是九龙江南溪源头,生态保护良好,水质清澈,发展旅游得天独厚。

“我们欧寮人永不服输,当年闹革命是为翻身当主人,如今,我们在党的政策引领下,发扬红色精神,做足山水文章,一起携手致富。”回乡创业的陈汉章信心满满。2016年起,在南胜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与欧寮村委陈汉章一起探索推行“党建+产业+富民”工作法,积极发动乡亲们共同投资“我家欧寮”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周边6个村财薄弱村一起入股投资,抱团发展。

村民们既当股东又当员工,很快就疏浚了河道,建起多级蓄水坝,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也在短时间内配备齐全。

事实证明,欧寮人民以革命精神促进发展,用山沟里的天然优势,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路。仅欧寮神摇漂流旅游项目,村民们不仅可以分红,而且通过“护漂”,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每个月能赚到2000元工资。游客源源不断的到来,还带动了土鸡、观音串、虎尾轮等当地土特产销售,一年可为村民们带来30多万元的收入。

发展旅游,村民在村庄中心建了新房子,那半山腰上没人居住的“梯田式”的旧房子怎么办?欧寮村委会动员群众把旧房子“先无偿”交给村委会管理,请专业公司对旧房子的屋顶、门窗、庭院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修缮,保持村落原始风貌,配套相应的生活起居设施,发展民宿,让古香古色的旧房子焕发出新活力。目前一期民宿16栋已进入装修扫尾阶段,可一次性满足80人入住;二期储备民宿45栋已跟群众完成合同签约。

“目前村委正在接洽合适的旅投公司承接民宿,也计划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亲情文化等与民宿旅游融会贯通,把乡土风貌、红色基因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让游客‘宿在民居、乐在田间、游在山水’。”林如章介绍说。

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绿水青山成致富“靠山”。欧寮村先后获得“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经济发展成功迈入了快车道。

高峰谷:

茶山里的红色风景线

冬日午后,驱车穿过平和县城,来到位于该县西北部的高峰谷。巍峨的双尖山耸立在高峰谷背后,两峰并立,直插云霄,是纵贯闽粤两省的韩江水系的源头。

高峰谷为霞寨镇、芦溪镇、崎岭乡、山格镇等乡镇的结合部,这里群山连绵、山高路陡、草深林密。

红军寮就坐落在这片青山之间,一个被称为“插在大山深处的瞭望哨”。

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攻克漳州。中央红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三团挺进平和,战旗飘扬在高峰谷上。1933年4月,闽西根据地领导人张鼎丞、谭震林率武装小分队开赴平和。期间,他们走进高峰谷考察。张鼎丞指着地图说:“这是个难得的好地方,我喜欢,做个重点标记,圈起来。”谭震林说:“高峰谷望月山,应当叫做望卫山,可以拱卫我们军队的安全,多打胜仗!”从此,望月山有了新的名字,叫做“望卫山”。1935年,红九团领导人吴胜、赖荣传带着500多名红军战士抵达高峰谷,拔掉了大坪、官峰多个反动据点,在望卫山成立闽西南交通联络站,建立望卫山红军寮。

在信息极为闭塞的战争年代,红军寮让中央的号令、重要情报和物资得以及时传递。

张鼎丞等还利用高峰谷山高林密的特点,在高峰谷和望卫山之间的林间小道,建成闽西与闽南红军交通联络秘密通道。这条秘密通道被称为红色交通线,往西北方向经芦溪双峰永定,可抵达闽西中央苏区;往东南方向,经霞寨大坪、小坪可抵达闽粤边特委领导的欧寮、车本革命根据地、大芹山革命根据地及乌山革命根据地;往北方向经芦溪东槐,过山格双田、双坑、葛竹,可抵达南靖树海革命根据地。

群山之间建设红色交通线,成为重要的战略咽喉要道,连接起一段党的重要历史。

在党的领导下,高峰谷经历土地革命战争、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历史时期。同时,它也是红十二军、红四十八团、闽西红九团、闽粤赣纵队等革命武装的战略支点。这里的深山密林成为闽西南武装经济工作队的后勤基地、闽南特委机关秘密办公地点、红军王涛支队的练兵场。后人称赞说,高峰谷军民共同开辟的红军寮、红军窝、交通站,是“抗日反顽、隐蔽精干”的铜墙铁壁。

然而,战斗是残酷的。

高峰谷革命群众在血雨腥风中虽经受了考验,但许多群众为这一红色交通线付出了宝贵生命。当年砖仔厝交通站被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因砖仔厝是红色交通线的重要交通站,不仅房子被国民党烧毁,厝主沈莲和沈砖还被捕入狱,国民党反动派对他们进行严刑拷打,他们坚守党的秘密,宁死不屈,壮烈牺牲。据了解,高峰谷人民为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涌现革命烈士47人,革命“五老”166人。

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败的关键所在。

当地流传这么一句话,“当兵就要当红军”。高峰谷10多个青年在红军“扩红运动”中加入红三团、红十二军。在革命烈士档案里,黄飏言、林桞青、郑石枫、卢火石、卢水芋五名红军烈士,他们就是从高峰谷红军寮出发走上了革命战场。

车轮滚滚,民心如潮,这是民心的见证。高峰谷红军寮见证了红军游击队打土豪与百姓“杀猪分谷”,见证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战略战术,见证了百姓冒着杀头流血给红军送饭和掩护伤员,见证了“有盐同咸、有难同当”军民一家的血肉情谊。

回望青史问初心,传承精神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为了重温高峰谷的光辉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漳州市九龙江集团在高峰谷上恢复并修建红军寮、红军亭,开辟红军广场,设立党课教室,挖掘高峰谷红色文化背景,打造了高峰谷红军寮红色教育基地。

眼前,红军寮、红军亭、红军广场宛如红色标杆矗立在连绵青山间。

走进高峰谷红军寮革命历史展示馆,这里以图文介绍、实物陈列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那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追寻高峰谷这段红色记忆,能够更好铭记新中国来之不易,更好地弘扬先辈们革命精神,更好地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自觉!”高峰谷景区负责人说。开馆以来,高峰谷红军寮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感受红色文化,学习红色精神,接受红色革命教育。

不忘来时路,走好前行路。高峰谷前身是建于1966年的高峰茶场。50年后的2016年,高峰生态谷项目落地开建,让这座沉寂已久的深山茶场再次焕发新的活力。

在高峰生态谷建设过程中,九龙江集团以当地自然生态资源为蓝本,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积极探索“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倾心打造集茶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养生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景区。

漫步高峰谷茶园,心旷神怡。这里毗邻三万亩生态林,群山环抱千亩茶园,负氧离子含量均在20000个/立方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茶园梯田依山而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犹如一枚枚“大地的指纹”散落其间,茶园中还点缀着世界上最大的蚂蚁雕塑、福建省首座无动力探险乐园、平和首座高空玻璃桥……

近年来,高峰谷还完善了旅游食宿接待、旅游娱乐休闲等项目,在“吃、住、行、游、娱”等细微处做文章,旅游功能日臻完善,大大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高峰谷现已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全国首批林业产业投资基金项目库。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高峰谷积极推动红色生态旅游,在群山之间奏响了“红、绿”相互映衬的发展交响曲。

大芹山:传递红色力量

走“新”更走“心”

素有闽南第一高峰之称的大芹山,横亘在平和县西南部,方圆数十公里的山脉像一道天然屏障,护卫着国强、崎岭、九峰大溪等乡镇。

这是一块早早就被革命意识唤醒的红色热土。

1936年8月,由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委员、靖和浦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林路带领工作队、洪定安带领红三团第一连进入国强乡,在大芹山脚下的三五村开辟大芹山革命根据地。

这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地处闽南最高峰大芹山东北麓一个群山环抱的谷地,面积仅31.2平方公里。但这又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庄,1935年,中共闽南特委在这里成立了党支部。为纪念党支部的建立,将原来“郭坑村”改为“三五村”。陈天才、莫丁贵、钟骞、黄虎文、赖国文、叶东辉等一批革命志士和先烈,以此为中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在战争年代,三五村群众始终与党荣辱与共、生死相依——为了掩护红军部队转移,三五村曾经全村迁徙,把房子烧了,造成空心村的假象。

小小的三五村,是革命烈士赵国强的牺牲地。1941年1月“闽西事变”后,赵国强随党组织转移到山区坚持革命斗争。1944年10月由闽西经济工作队编入王涛支队,参加闽粤边界地区的抗日反顽游击战争。1945年7月初编入抗日挺进队,随支队长刘永生等东进闽南地区打击日军。同年7月20日,抗日挺进队在平和县高坑乡乌石坑休整时遭国民党顽固派三路围攻,赵国强在自卫反击作战中壮烈牺牲。为纪念赵国强烈士,1958年“高坑乡”改名“国强乡”,一直沿用至今。

以革命烈士名字命名,足见国强乡的革命情感根基深厚。国强乡全乡14个村都是老区村,其中11个村是老区基点村。全乡共分布靖和浦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宵岭兵工厂、陈天才旧居等七十二处革命遗址。

“革命烈士鲜血换来今天安稳幸福的生活,我们不应该忘记。”三五村村民陈双慧站在乌龙坑赵国强烈士牺牲地激动地说,他的身后,矗立着重新修建的赵国强纪念亭、纪念馆。

在国强乡,革命战争时代的遗迹,默默地诉说着远去的硝烟,传递着红色的力量。

“每个革命遗址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是党和革命先烈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见证,要让后代牢记。”保护好红色文化,留住国强乡最鲜明的底色,成为国强乡党员干部的共识。

“一点一点地整,一处一处地修!”面对年久失修的革命遗址,国强乡党委、政府先后斥资重新修缮了靖和浦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列宁小学、红军后方医院等;建立中共闽粤边区高坑会议遗址暨大芹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同时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美化亮化,做到修缮一处,美化一处,让那些独具特色的红色遗址串点成线,昔日“革命发源地”摇身一变成为“红色旅游地”。

红色土地蕴藏着精神富矿,红色故事是最生动的教材。国强乡还充分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编写成72篇革命遗址简介、10篇革命烈士简介、20篇红色文化故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计划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六成楼开设红色旅游讲堂,邀请红色文化讲师开展大宣讲,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注入生机,让红色精神传递既走“新”更走“心”。

“永远跟党走,发扬革命老区精神,建设新农村。”陈双慧说,2011年,三五村确定“和谐、红色、富裕、秀美、创新”的村庄发展定位,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使三五村从原先的后进村一跃成为周边乡村的示范村与先进村、省级生态村。

斜阳下,三五村鸟鸣啾啾,村前村后密布的柑橘、蜜柚柿子树,果实恍如红色灯盏,呈现出油画般美丽的自然风光;小溪清流涓涓,两旁新居整洁,道路宽敞,车辆往来自如,透着欣欣向荣的生活气息。

“国强乡作为革命老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国强乡党委书记赖文尧说。近年来,国强乡“两委”班子与驻村干部一道,在这片红土地上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整治村容村貌。通过铺桥造路、修筑堤坝、改房、改厕、建公园,开展村庄亮化、绿化、美化;配套完善村屯巷道、照明设施、文化广场、文化综合楼等基础设施,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

注重对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对六成楼、迎薰福德正神庙等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及其周边环境整治,倾力打造“走水尪”民俗文化长廊清水竹排、激情漂流等项目,形成体验型文化旅游度假地。

采取“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为群众增收。盘活红色资源,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在餐饮、住宿、旅游商品上下功夫,拓宽群众的收入渠道。

“红色文化是我们永恒的主题,红色文化旅游是我们的工作亮点,我们将把烈士故事串起来,把红色景点串起来,从乡村规划、产业提升、环境整治等方面共同着力,努力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样板。”赖文尧心中对国强乡的未来已有规划。

峰叠重重呈秀色,碧水潺潺岁月长。

如今,在平和的64座高峰上,红色音符跳动着……他们有一山更比一山高的拼劲,更有携手并肩共同撑起一片蓝天的力量,唱响了激越的奋进之歌。

Hash:b848f720c02e4ec3dcc254291ac601e7216ebfc5

声明:此文由 闽南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