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与客家文化
《万里走单骑》第三站是福建土楼。“福建土楼”这个概念是约定俗成的,特指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山区那种适应大家族聚居、具有突出防卫功能,并且采用夯土墙和梁柱共同承重的多层巨型居住建筑。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生土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东南山区土楼中最出色的代表和最值得保护的典范。
在永定土楼世界遗产界碑处,“布鞋男团”再次集结出发,目的地是位于永定区东南高头乡高北村的高北土楼群。这里的每一座土楼都以青石板小道连在一起,包括承启楼、世泽楼、五云楼、侨福楼。跟随着无人机的指引,我们来到了有“土楼王”之称的承启楼。
刚来到承启楼门前,我们就感受到了客家人的热情。导游阿才和穿着客家传统服饰的姑娘们唱起客家山歌欢迎我们,还邀请我们品茶。
承启楼门口有一副石刻楹联,上联是“承前祖德勤和俭”,下联是“启后孙谋读与耕”,体现了客家人耕读为本、勤劳节俭、忠孝仁义的传统美德。我还注意到,楹联横竖都能读,比如承启、德谋、勤俭、读耕;顺序也有深意,比如先勤后俭。这副对联充满巧思,在彰显古人智慧的同时,客家人的古朴民风由此可见一斑。
■“土楼王”承启楼
跟随阿才,我们进入承启楼。承启楼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落成,占地5376.17平方米。承启楼是一座圆楼,外环直径为73米。全楼总共有402个房间,鼎盛时居住600多人,现居近300人。因其居住人口多、规模宏大,被称为“土楼王”。
承启楼除以生土夯筑之外,全楼由4座同心环形建筑组合而成,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构架,内通廊式平面。中心部分是祖堂。祖堂是全楼的核心,供族人议事、婚丧喜庆等活动之用。福建土楼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建筑内部呈中轴对称、以祖堂为中心的院落形式,这体现出客家人敬祖睦族、遵循中国传统礼制的文化特点。
客家人本是中原汉人,在宋元之际因为北方战乱而一直往南迁徙,到达永定时,这一带山高林密,十分荒凉,南迁的客家人就在这里垦荒生活。客家人是勤劳勇敢的,他们的足迹遍布长江以南的很多省份如江西、广东、福建等,甚至连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都有客家人。同时,客家人无论在哪里,都心系家乡。永定之所以有这么多座土楼,其中就有许多是在外创业的客家人捐钱建造的。
为了让家族在此地长期而稳定地生存下去,客家人沿袭中原的夯土建筑形式,结合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建造了居住与防御功能兼具的客家土楼。土楼布局规整,四周由1~2米厚的外墙和50厘米左右厚的承重内墙围合,构成第一道防线,起到最主要的外围抵御作用。底层和二层多为厨房和谷仓,基本不留窗户。三层以上是卧房,靠近外墙的一侧只开小窗。一座土楼基本只有一个大门,大门一关,土楼就成为一个封闭的堡垒,易守难攻。
用今天建筑学的眼光看,土楼的建造也是很科学的。土楼建造方式很节约土地和建筑材料。人们迁移到这里后,根据人力、财力,结合周围环境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土、竹、木、石打造夯土建筑。同时,一个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可以集体防御野兽、敌人,保障安全。
土楼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家族伦理观念。客家人在颠沛流离的辗转迁徙中,更为珍惜安定可靠的家庭环境,便有了“小社会、大家庭”聚族而居的传统习俗。因此永定客家土楼既姓“土”,也姓“客”。但土楼不土,客家最亲!
■方圆一线天(左为承启楼,右为世泽楼)
在形制方面,土楼主要包括圆形土楼(含椭圆形)、方形土楼、五凤楼(府第式)和其他变异形式。
圆形土楼是海岸边的福佬人为抵御倭寇而先创造的,客家人随后跟进,营建出更多圆楼。圆楼全封闭围合,没有拐角,更加易守难攻,并且同等周长下,圆楼的面积是方楼的1.2倍余,这意味着用等量的建筑材料,可以得到更宽敞的院内空间。
方形土楼的四周楼房全部升至相同高度,围墙高耸、屋檐四角相连,从外部完全看不到里面的景象。除唯一的大门外,整栋楼再无其他出口。尤其重要的是,与五凤楼等形制相比,人们不再按照社会地位分配房间,而是各门各户平均分配,消除了等级尊卑,更有利于增强宗族内的凝聚力。
五凤楼脱胎于北方的四合院,两侧的厢房被加高,自前向后逐层升高,称为横屋。两列横屋之间分布着三座厅堂,沿着中轴线从前到后同样逐级升高,称为“三堂”。后堂被加高至三层到五层,全以夯土筑成。整座建筑中轴对称,屋宇错落。“三堂两横”构成了五凤楼的主体,前方再挖掘出一个半月形的池塘,“背山为屏、前水为镜”,营造出面朝绿水,背倚青山的意境。从建筑正前方观看,它高大巍峨,左右对称,屋檐层层错落,形似五只展翅的凤凰,因此得名五凤楼。家族成员按照长幼尊卑分配房间,长者居于地位最高的后堂,中堂则是举行家族聚会和待客的场所。
我们听说,客家高寿老人很多,其中有一位江真麟老人,他是侨福楼楼主,92岁了,但眼不花耳不聋,没事儿还爱打个麻将,身体非常好。“布鞋男团”决定去拜访他。
来到侨福楼,楼里整灯结彩,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布鞋男团”和江真麟老人、承启楼的楼主江恩庆老人、振成楼的楼主阿耕叔聊天喝茶。
■ 侨福楼内仰望夜空
侨福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建于1962年。这座楼里曾走出了11个博士,所以又被称为“博士楼”。侨福楼属于江氏四兄弟。四个兄弟中,大哥和四弟在美国,二哥在缅甸,当年他们每人寄回三万块钱,建起了这栋楼。因为建造花的是华侨的钱,承载了家乡的福,因此取名“侨福楼”。
类似的故事有很多,在外闯荡的客家人情系祖国、不忘故土,捐资兴建土楼,供家乡亲人居住。全世界现有1.2亿客家人,各地客家话几乎都相通,情同一家。土楼就成为一座座“家族之城”,永远留存在土楼后裔的心中,成为“在家里”或“在路上”的土楼后裔挥之不去的文化追寻。
■江真麟老人吹奏口琴
申遗成功之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之前,土楼居民们买油、盐、酱油等日常用品都要去62公里外,现在交通发达,土楼内网、电、电话齐全;之前对土楼的保护主要是政府保护,现在则转变为村民自发保护;之前这里远离城市,现在则是来福建土楼的游客人数大幅提升;之前是土楼青壮年外出打工,现在则是越来越多的客家人选择回乡开发旅游。
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特定区域和自然地理环境下的展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今天,福建土楼已经成为世界遗产,敞开大门欢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我们要守望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和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本文节选自《万里走单骑 老单日记》
读完文章点“赞”和“在看”
将好文“分享”给更多人
Hash:b767e751d75c59d709e769952bdf79d3d867fe62
声明:此文由 四月说热闹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