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先辈足迹 寻“铁军”中的闽西红

——我市召开纪念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成立80周年座谈会

9月26日,龙岩市委、市政府召开纪念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成立80周年座谈会。叶小楠、皮国湧、江旅安、丁丹尼、张泰山、邓小燕、方超、方穗明、温建民、孙梦洁、谭靖恒、黄婧等老红军及新四军后代代表,省直有关部门和研究会领导,时任市委书记林国耀,市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长詹昌建,副市长孙秋霞,龙岩市老红军及闽粤赣边老同志联谊会代表谢毕真等参加座谈会。会议由市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长詹昌建主持。随着与会人员的交流发言,新四军,这支钢铁铸就并在浴火中涅槃的队伍,仿佛穿过了历史的层雾向我们踏步而来。

铁军精神的源头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

———《新四军军歌》

新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于1937年10月12日,由南方8省15个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而成,叶挺为首任军长。“新四军”这一番号由叶挺提出建议,最终得到国共两党的认可。蒋介石认可“新四军”,是他任总司令的北伐军中有个享有“铁军”美誉的第四军。毛泽东认可“新四军”,是他创建人民军队的第一个军是红四军。叶挺提议把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就是希望这支军队继承第四军和红四军的优良传统。

第四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政府北伐的主力。在北伐的8个军中,第四军中共产党员最多、战斗力最强,曾大败吴佩孚及孙传芳,奠定北伐的成功,并获得“铁军”的赞誉。1927年8月1日,由第四军第十师扩编而成的第十一军辖下第10师、24师及第四军辖下25师73团(全部),75团(3个营),74团(机枪连)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南昌起义。随后这支起义部队中部分队伍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于1928年4月28日抵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为发扬第四军英勇作战的光荣传统,5月4日,根据中共湘南特委的决定,会师后的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4日改为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政治部主任陈毅。1929年3月,红四军第一次进入闽西,在长汀配发了红军第一套正规军服。五、六月间,红四军三打龙岩城,并于6月在龙岩成立了以“闽西四大暴动”武装力量为骨干的红四军第四纵队。9月,红四军攻克400年来无人攻破的“铁上杭”。12月,在上杭古田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古田会议决议》成为建党建军的纲领性文件,指导着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红四军,在闽西留下了太多的痕迹,在闽西发展壮大,许多闽西子弟参加了红四军,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四军中的闽西红

“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获得丰富的斗争经验,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新四军军歌》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主力进行长征,与此同时,部分指战员留下来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史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其艰苦卓绝与波澜壮阔足以与长征相媲美。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史上英勇卓绝的典范,是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来源之一。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在严重的白色恐怖和极端的艰苦环境中,各游击区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以无比坚定的信念和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毛泽东曾指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和南方游击区“是我们和国民党十年血战的结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

而闽西,又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战略支点。红军主力长征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方方等留了下来,并成立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创建了闽西游击区。在整个南方三年游击战中,闽西游击区始终位居前列,是坚持最好的一块游击区,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的胜利。

当时,国民党当局采取了被张鼎丞称之为“集古今中外的一切反动办法”来对付共产党和红军游击队,实行“重点清剿”“移民并村”“三光十杀”“十家联保连坐”“自首自新”“计口授粮”等手段,企图以白色恐怖隔断人民群众与党和红军游击队的联系,把红军游击队困死、饿死在山上。闽西南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紧紧依靠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采取“白皮红心”和争取保甲等政策,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关系。三年游击战争中,闽西涌现出了交通员张溪兜、红九团团长吴胜、接头户陈客嫲、普通群众罗芹英等英雄儿女,张鼎丞一家更是先后有6人为革命献身。正是这种与人民群众的心血相连,撑起了闽西南游击战争的胜利。党的群众路线是生命线,是永恒的真理。

新四军与三年游击战争一脉相承,铁军精神源流中具有三年游击战争红军游击队和革命群众的基因,叶飞曾多次指出:“新四军是从三年游击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新四军由南方8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而成,1938年1月在龙岩(今新罗区)东肖成立的新四军第二支队即以闽西红军游击队为主编成,整个支队2800多人,闽西子弟占了半数以上。邓子恢任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张鼎丞任第二支队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抵达皖南后,谭震林和粟裕对调,任第三支队副司令员。第二、三支队四个团,加上新四军军部特务营,共计5600多人均来自福建的6个游击区(闽西、闽北、闽东、闽粤边、闽中、闽赣边),占新四军成立时总兵力的半数以上,福建的红军游击队被中共中央东南局称为“南方的模范队伍”。

第二支队北上抗日前,为巩固发展闽西南游击根据地,中共中央东南局、中共闽粤赣边省委和新四军第二支队留下了刘永生、魏金水等一批红军骨干,以及一个连的新四军部队,坚持当地斗争,后来发展为一支拥有2万多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浴火涅槃的凤凰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

———《新四军军歌》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经七昼夜奋战,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史称“皖南事变”。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刘少奇开始着手重建新四军军部。26日,刘少奇同陈毅致电中央:“为整理与统一新四军编制,拟将新四军部队整编为4个师,以苏北部队为第一师,皖东为第二师,李先念部为第三师,苏南为第四师,在师以下设旅、团,均以三三制编制。”29日,毛泽东等复电指示:“应将彭雪枫部编为新四军,共编5个师。”整编重在统一思想。刘少奇针对“皖南事变”后出现的悲观失望情绪和部分八路军指战员不愿意改为新四军的问题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新四军全军最后共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9.6万余人。

重新整编后的完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很快就面临着一次重大的考验。5月下旬,日军发动了目标直指新四军军部的“大扫荡”。刘少奇同陈毅领导新四军的3个师及地方部队互相配合,“以积极游击动作打击敌人,逼其撤退,并阻止其下乡‘扫荡’和建立据点。”至8月20日,在3个月的“反扫荡”中,新四军共进行重要战斗135次,毙伤日伪军1932人,俘日伪军1089人,击沉敌汽艇13艘,缴获炮1门,轻、重机枪15挺,步枪1123支,并破坏路345里。通过“反扫荡”的锻炼,新四军越战越强。

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歼国民党顽固派军14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赣、皖江和浙东八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

这支从武昌城下出发,于罗霄山脉成长,经南方三年游击战中锤炼,在皖南涅槃的铁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战结束后,新四军番号继续被沿用到1947年1月30日才撤销。铁军荣光彪炳史册,铁军精神世代相传。

追寻先辈的足迹

“这是我们第一次这么集中地参观这么多的革命旧址。重温了父辈们在闽西南艰苦奋斗的三年游击战争,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辈扎根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为革命着想,克服一切困难、宁死不屈的精神,非常感人。”

在9月26日的座谈会上,时任市委书记林国耀强调,闽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是中国革命在南方长期坚持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新四军的主要发源地。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在伟大的事业中铸就。我们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崇高品质,就是要学习他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意识”:就是要学习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切实肩负起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历史担当;就是要学习他们不畏强敌、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全力推动再上新台阶、建设新龙岩;就是要学习他们乐观向上、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不断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

“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光彩夺目的历史篇章,而且为我们铸就了坚定的革命信念、敢闯新路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后人永远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我们要把学习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与弘扬新时期的创业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弘扬革命先辈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坚持战斗、直至胜利的伟大精神,激励新时期的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市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长詹昌建在座谈会上说到。

“铁军精神是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精神、长征精神、三年游击战争精神水乳交融的革命精神。相对于新四军部队整体来说,福建红军指战员们由于其特殊的出生环境和成长环境,铁军精神在他们身上的表现非常集中、非常突出。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陈丕显、叶飞等,把在中央苏区、三年游击战争中创造的宝贵经验和光荣传统,成功地运用于新四军抗战和根据地的建设,在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夺取抗战的伟大胜利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在26日的座谈会上,省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云刚这样评价铁军精神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中福建的贡献,“始终坚持听党指挥;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始终坚持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始终坚持建立根据地政权;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英勇牺牲的崇高精神;华侨支援祖国抗战。我认为,这七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为铁军精神的形成注入了福建红色文化内涵。”

座谈会结束后,与会的老红军及新四军后代代表们,前往长汀、连城永定新罗等地,追思他们父辈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足迹。在长汀,他们瞻仰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参观长汀县省苏旧址和方方公园等;在连城,他们凭吊松毛岭战役无名烈士墓;在永定,他们踏足赤寨会议会址、永定暴动旧址金谷寺、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并察看张鼎丞故居遗址;在新罗,他们向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并前往东肖聆听邓子恢和新四军第二支队的故事,一切并未走远,仿佛就在昨天。

“闽西是我父亲的家乡,每次回来都有一个新的感受。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卓绝,经常从父母亲口中听到,他们不是讲自己如何艰苦也不是讲自己有多努力,而是在讲在党的领导下如何去帮助群众和联系群众。这次我们回来除了要研究当年怎么依靠群众、依靠党的领导取得胜利,更要研究我们现在怎么去学习当年我们父辈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从逆境中取得胜利,我们要把他们的经验学习下去。”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邓子恢之女邓小燕女士这样说到。

方方之女方穗明女士悉知我报《红色文化周刊》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传递红色声音、传播红色文化、弘扬老区精神、助力老区发展的宗旨后,欣然写下“祝红色文化周报越办越好”。对于此次能够再来龙岩,她的兄长方超先生感慨万千,“这是我第三次来龙岩,我妹妹是第二次,这是我们第一次这么集中地参观这么多的革命旧址。重温了父辈们在闽西南艰苦奋斗的三年游击战争,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辈扎根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为革命着想,克服一切困难、宁死不屈的精神,非常感人。我也深刻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建设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人民,要深深地扎根人民。同时,我觉得,过去我们对闽西对革命的贡献宣传得少了一点,没有闽西人民的贡献,红军长征可能还要受到更大的损失。闽西人民对革命的贡献不能忘记,不能厚此薄彼。现在对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的宣传,我觉得会比过去做得好一点,但我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应该开展全方位的宣传。”

“革命战争的弥漫硝烟已经散去,但伟大的革命精神必将光耀千秋。”缅怀先辈,不仅仅是牢记他们的光荣历史,更要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接过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中红军游击队和新四军的旗帜,新时代的红土地人民正砥砺奋进。(新周刊记者 段勇彬 高秀珍)

Hash:45f61a520a7cc4aa0c2540d8a1efd94131645d31

声明:此文由 红色文化周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