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丨厦大内迁长汀办学80周年,逆境办学 光芒耀眼 八年岁月 精神传承……

中国高校中,

96岁的厦门大学是极少数没有挪过地的大学

不过,它也没能躲过战争的烽火。

红色小上海长汀就是厦大内迁首选

Why……

导语

96岁的厦门大学有八年不在厦门——抗战爆发后,1937年12月24日,厦大分批向长汀搬迁,在长汀坚持办学八年多后,于1946年回迁。

抗战爆发后,1937年12月24日,厦大分批向长汀搬迁,在长汀坚持办学八年多后,于1946年回迁。

▲当时长汀县城全景,厦大校舍散落于长汀北山麓。

厦大内迁长汀办学的历史,只有八年,却被惦记80年——在烽火中办学的厦大,虽然条件异常艰苦,却光芒耀眼,其中的原因,在于其艰苦办学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和“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

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双一流”建设的时代,本周日,厦大将举行内迁长汀办学80周年纪念大会,将那些曾经让厦大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壮大发展的精神、底蕴激发出来,初心不改,坚定前行。

让我们将视线拉回到80年前,

看看厦大内迁长汀背后的故事……

私立改国立

新校长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研究搬迁

现在看来,80年前的1937年,对于厦大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重生”。

厦大成立于1921年,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创办。陈嘉庚以“出卖大厦维持厦大”办学,直到1937年无力支持,决定将厦大无条件献给国家,厦大因此由私立改为国立。

这里有个插曲,胡适的助手胡颂平在《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记载说,在厦大首任国立校长甄选上,胡适曾是一个人选,不过,胡适谢绝了。闽籍作家许地山也曾是个人选,不过,他刚受聘于香港大学

经过一番折腾,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萨本栋进入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视野。

▲1937年厦大私立改国立,萨本栋校长(前排左三)与私立厦大校长林文庆(前排左四)等在移交仪式上合影。

时年35岁的萨本栋出生于福建闽侯,清华大学毕业,赴美留学后回国。萨本栋当时是学术上很有发展前途的教授。厦大校友总会副秘书长石慧霞的研究显示,萨本栋之所以答应出任厦大校长,是一种“英雄惺惺相惜”——他被陈嘉庚毁家兴学的精神所感动。不过,萨本栋提出两年期限,两年后,他要回清华当教授。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他在厦大待了八年,付出健康代价,英年早逝。人们说,“陈嘉庚是毁家兴学,萨本栋则是舍身治校”,这是后话了。

▲1940年11月,陈嘉庚(右)与萨本栋(左)合影于长汀

1937年7月6日,萨本栋被任命为厦大校长;第二天,“七七”事变爆发。这位在抗战烽火中上任的校长,当年7月底抵达厦门,第一件事就是研究学校搬迁以躲避战火——厦门和福州是福建最早成为日本侵略者攻占的目标。

留在福建

“一所中国大学屹立在敌人面前” 

厦大内迁长汀留给后人的谜团是:抗战全面爆发后,其他高校都迁移到西部西南大后方。譬如说,著名的西南联大,就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西迁昆明组建,像厦大这样留在“前线”的几乎没有。

事实上,当时也有声音认为,抗战非短期结束,厦大也应该随其他高校内迁到大后方去。

上周,97岁的著名高教专家、厦大教授潘懋元解答了这个谜团。潘懋元1941年入读厦大,大学四年就在长汀度过,他的大学第一课,校长回答了这个问题。

潘懋元

尽管过了近80年,但97岁的潘懋元仍然以一种“这就是厦大”的少年家般傲娇口吻,复述了校长当时的话:厦大之所以没有迁入大后方,是因为“我们必须要有一所中国的大学,屹立在敌人的面前!”

潘懋元说,这种“身处逆境而正义必胜的信念”,应该也是为了给当时的中国传递一种胜利在望的精神力量。他说,这就是大学精神。

▲萨本栋(二排左四)在长汀厦大校门前与部分教师合影

选择长汀

易守难攻确保师生安全

因此,厦大对内迁地点的首要考虑是:要方便东南沿海的青年,因为这一带的大学都往大后方搬迁了。潘懋元是汕头人,他之所以走了一周到厦大求学,一个原因就是中山大学也内迁了。

但是,为什么是长汀呢?据说,这个建议来自时任厦大教务长周辨明的建议。

长汀位于江西和福建交界,就在瑞金边上,从地形上看,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周围地形复杂,日本侵略者可能鞭长莫及。

事实证明厦大的决策是正确的,选择长汀,既为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的失学学生创造就学可能,也确保了厦大师生的安全。

▲厦门大学长汀时期旧址

当然,长汀并没有现成的校舍,不过,周辨明实地调查后发现,长汀城外的空地尚多。后来,厦大果真逐步扩张,几乎占据半个长汀城。

艰难搬迁

连校园的理发店都跟着走

1937年秋季开学后,厦大一边上课,一边制定详细的搬迁计划,包括师生分组,以及图书、仪器甚至标本等打包搬运等。

后来的资料记载,在抗战内迁高校中,像这样基本上完整地把学校搬走的并不多。连校内的理发店也跟着搬,理发店的刘师傅听从萨本栋的建议,带着理发器材跟着厦大走。后来在长汀,厦大为刘师傅安排一间小屋,满足全校师生的理发需求。

但是,要把一所大学搬走,困难可想而知。为了保证师生迁汀路途的安全,每人都要有当时福建省政府签发的“行旅护照”,而申请该护照需要萨本栋亲笔书写的信函以及省政府主席陈仪的同意,以及多个机关的审批。厦大档案馆现在还有厚厚一叠萨本栋为给师生们申请“赴汀通行证”而写给省政府和厦门警备司令部的亲笔信件。

1937年12月20日,厦大停课;12月24日,300多名师生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向山城长汀出发。

▲厦大学生在简易的阅览室认真看书学习

厦大和长汀行程400公里,要渡过鹭江、九龙江,越过崇山峻岭,本来就断断续续的公路,为防止日军登陆,早被挖成一段段的城堞。

经过20天的跋涉,1938年1月12日,最后一批师生安全抵达长汀。

这所当时粤汉铁路线以东唯一的国立大学,

也是最逼近战区的国立大学,

掀开了办学史上富有传奇的一章。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还会为你继续讲述

厦大这段富有传奇的办学历史。

最后,再献上点小知识,

让你更了解厦大。

成就

南方之强”的美誉

从长汀时期开始叫响

在抗日烽火中办学的厦大,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是成就巨大,厦大“南方之强”的美誉就是那时被叫响的。

▲厦门大学长汀时期的生物实验室

●厦大成为当时“国内最完备大学之一”。

●在1940年、1941年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生学业竞试上,厦大连续两次蝉联第一。

●长汀时期的厦大学生不乏后来成为两院院士、大学校长的。

逸事

卡车烧木炭 爬坡才用油

有资料记载,厦大用了九辆大卡车,把图书等设备搬到长汀。由于汽油匮乏,那时的卡车是烧木炭的,每辆车子都装着一个很大的炉子,里边堆了很多木炭,只有等到上坡,木炭能量不够,才会用一点汽油,让车子爬上去。

歌声伴我行 豪气待回迁

这里有个插曲,“英语说得比英国人好”的周辨明在离开厦门前,为了鼓舞士气,改编两首英文歌曲。其中一首唱道:

到亲爱的旧汀州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但我的心已经在那里!

再见,阳光厦门!

再会,南普陀

周辨明

从厦门到长汀的崎岖山路中,歌声在飘扬。校史写到,老师豪迈地说,当我们由长汀胜利返回厦门时,只要把歌词里的汀州和厦门对调就行了。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招考 厦门大学 厦大人

Hash:7f10d760f3c32db11142de5f0fff6af9651aaa31

声明:此文由 生态党建微长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