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古代交通循踪

闽西古代交通循踪

闽西古代交通循踪

一条江河,一段航运史。一条古道,见证昔日繁华。

闽西古代渡口及码头,古桥与廊桥,古道与隘口,大都湮没在历史的荒草之中。在这里,向读者诉说闽西古代交通这一节节故事,诉说着闽西历史翻天覆地的变化。

长汀水口码头

水口码头位于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1960年前,为汀江货运中转码头,至今尚存。采访该码头时,只见码头被修复完整,树立巨石阴刻“水口”和张贴简单的文字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架起的跨江木桥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上游500米处的石拱桥——水口大桥。江里还有部分木桥墩柱,码头对岸还残存古代建筑、货场和房屋,绿树成荫风景优美。

上杭撑篷岩渡口

撑篷岩渡口在上杭县南10公里,今“摩陀寨”处,清康熙三十七年捐置。岸有过驳行,以土纸下船为大宗,抗日战争开始后逐步趋于衰落,现为安乡与上都交通要渡。

这里是汀江的一处渡口兼码头,到处都是奇岩怪石,有“五鲤过江”“武婆守寨”“坐井观天”“田螺上山”“金猴拜佛”“蟒蛇出洞”等风景。

北宋天圣五年(1017),当地乡民在此结庐避难,修筑了城墙、石门、石梯、古堡。明朝初年又有比丘尼多人来这里建庵供佛,念经习武,因此,这个地方又叫摩诃寨。清顺治年间重修山寨时易名摩陀寨,沿用至今。南宋庆元进士、精于史地学的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一书中,将“武婆寨”列为汀州的九处古迹之一。

这是一处有相当规模的码头,2012年采访此码头还见有渡船,巨大的一个石砌码头上就是货物堆场,不远处有精美的建筑残墙,门框、窗框皆为石雕

连城四堡玉沙桥

玉沙桥原名溪头桥,坐落于连城县四堡镇马屋村,为长汀、连城、宁化清流四县古代交通要道,跨花溪河。相传昔日花溪河之沙石,晶莹闪烁若碎玉,故名“玉沙桥”。

玉沙桥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咸丰年间遭兵毁。民国十年(1921)按原样重建,1990年维修,现为乡村行人通道

玉沙桥为木梁廊桥,桥长29米,宽5米,高6.5米,1墩2孔。其造型结构与同类廊桥不同,桥两端为朝南的两个门厅,不与桥轴成直线对通,入桥先进门厅,走一过道到另一个门厅出桥门。桥两端和中部屋顶各攀架起一个重檐歇山顶的桥亭,飞檐翘角,高低错落。阁脊呈燕尾式,线条流畅,古朴雅致。中阁上方悬挂“玉沙桥”木质横匾,白底绿字,端庄洒脱,十分大方。桥基为水成岩石鳌墩,上架有枕木为斗拱式托位桥身。桥面铺设大小如一的河卵石。桥四周置以木栅栏,外设木雨披。廊内立柱46楹,成9开间,4柱9檩拾梁构架,穿榫连接。桥内悬挂“桥记”、保护管理牌和“普济津梁”木匾额。

桥头树参天,精致清幽。据史书记载,在清代常有文人墨客在此飞觞邀月,吟诗作画,为马屋村扶风十二景之一。前人《虹跨玉沙》诗云:“沙浦玉屑跨长虹,锁却山川千万重。”这是对桥梁景观的美好写照。

连城罗坊云龙桥

云龙桥,坐落于连城罗坊乡下罗村,跨青岩海。据史书记载,该桥始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建,后有维修,1984年再修。

此桥为木梁廊桥,桥长81米,宽5米,高6米,4墩5孔,东西走向。

云龙桥桥身呈褐色,河面常有云雾缭绕,水田相映,似在云间,桥如腾空蛟龙,“云龙桥”因此得名。

桥墩由花岗石砌成,上以圆木分7层纵横叠挑,顶端三层为梁,桥面铺筑河卵石,上覆廊屋。两侧设坐凳,木栅栏,置双重雨披。廊内杉木立柱共108楹,成26开间,4柱9檩拾梁构架,穿榫连接,不用栓钉。

此桥架构独特,造型古朴优美。桥头一端连接田野,桥台引道块石垒砌;另一端紧靠璧立的青石山岩,两条石径依山修建,南道穿过岩体断裂缝“一线天”和深邃岩洞,形成天然一景。两端牌楼式桥门,悬挂“云龙桥”匾额,斗拱高叠,歇山屋顶,气势不凡。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桥廊中间架起攒尖顶的六角形阁楼和庑殿顶的四角形亭楼,阁称“文阁”,宛如岳阳楼,亦似巨人骑龙,守桥护河。

云龙桥,古代建筑之瑰宝,1996年9月,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杭步云永春

上杭县步云乡蛟潭村矿下有一座古桥叫永春桥,此桥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四月,为单孔平梁木构廊桥,坐东南向西北,桥长21米,宽7.5米,孔跨11.5米,桥高8米。以原木纵横相间铺架四层,墩之间用7根大原木为梁,梁上铺木板成桥面。桥屋穿斗抬梁木构架,重檐歇山顶,内置柱24根,成开五间。桥中挂匾,阳刻“永春桥”苍劲有力,两侧置木倚栏,单雨披,桥中有神龛,供三神位。

永春桥是上杭县规模最大、环境最美、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木梁廊桥。该桥建在峭壁悬崖之上,四周古树参天藤条虬枝,珍稀树种遮阳蔽日。汇三溪之水于桥下,飞瀑流泉,未见其瀑先闻其声。桥头古道绿苔红叶,屋顶构建雕花刻纹。想象得出,建桥之初,环境甚佳,植物丰茂水源充沛的桥址,一定是虎狼出没狐悲猿啼之处,蛙鸣鸟飞长虫攀爬之境。

上杭蓝溪五福桥

据《上杭县志》(民国)载:“东溪水回原有五福桥,计五驳,护以栏干,以右五显庙;左福田宫而名,洪水桥破,行人裹足。清嘉庆中,用石板建此拱桥,为半环形,高五丈许,广九丈许,光绪初建魁星阁于上镇压之。”

又有史料说:“左有走马坑、马龙山三村之水……北流经东溪乡(旧名曹田,设有立本学校,为远河一水最早之校)。转而西流,绕蓝溪集场,横跨五福桥(架以术,右五显庙,左福田宫)。拱桥(筑以石枋,阔七八丈,高五六丈,上有魁星阁)……”这又是更早的说法。

五福桥,现改名为“胜运桥”,坐落于上杭县兰溪镇墟场对面水回,跨东溪。据桥碑记载,此桥始残于清初,拱桥护以栏杆,桥右为五显庙(已拆除),左为福田宫,融为一体。光绪年间,桥面增建五层八角魁星阁,典雅壮观,后阁毁。1998年10月,由乡人集资重修。1993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的五福桥,桥长23米,宽5.6米,高9米,桥塔高约9米,桥拱跨度直径达15米,干砌,条石厚重,是该县现存跨度最大的干砌石拱桥。桥塔亭3层,4脊重檐亭,塔身四边,飞檐翘角。

永定高陂桥

高陂桥,原名深渡桥,在永定高陂镇和兴村口,为高陂镇与坎市镇分界处。此桥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七月被大水冲毁,改建为木桥。清康熙三年又毁,复修石桥,后四十年(1701)再毁,至清乾隆二十年(1755),由本县人翰林院庶吉士王见川主持重建现存的高陂桥。因桥横跨永定河上游两岸的悬崖峭壁之上,故取名为高陂桥。现存的高陂桥为单孔石拱廊屋桥,桥长59.6米,宽7.5米,高16.45米,跨径20米,桥墩以条石纵横叠迭,桥面筑三合土结构廊屋,现在仅剩1米高灰墙。原廊屋有桥联一对:拱门横披为“长桥永泰”,左右镌有“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系清乾隆翰林院庶吉士王见川所撰。1983年7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陂桥在公路拓宽改线前一直是潮岩主要通道,原来桥内起木柱,盖瓦顶,桥正中安放公王,由于交通逐渐发达,汽车来往剧增,每日有数百辆的汽车通过此桥而不坏,甚至有载重量20吨以上的重型车,可见此桥当时的建造技术何等精湛!当地百姓为了超高车辆通过,拆去中木柱瓦顶,成于今形状。

2010年,此桥被当地有关部门鉴定为危桥,禁止汽车通行,并公告重修。

永定湖坑奥杳古桥

永定湖坑的奥杳村,是唐代建村的古老村落,至今有1200多年。现有黄、吴、李、林、赖、江、汪七姓,7000多人分居在奥杳、山下、吴屋、楼下四个自然村,还有旅居缅甸泰国、印尼、新加坡美国英国日本及港澳台等地的众多乡亲。

奥杳的美,是她的自然之美、田园之美、古朴之美。在海拔600多米、四面环山之间,分布着数千亩的平坦耕地,造就了她四季分明的多彩画卷。春夏秋冬景色各有不同,这是无言的大美。而点缀在村中50多座形状各异的方圆土楼,还有半圆、半方、D形等古老土楼,颇为壮观、沧桑,见证了这里十几、二十几代先人的生活历史。

在村西水口边,一溪环绕,过一石桥,就到了建于嘉庆十三年(1808)的古佛寺保安堂。庙门“福”“善”两字和门楣上“广祈多福”,点出其福文化。两旁对联“保民臻净觉,安境远尘嚣”,里面供奉开山地祖钟公、吴公,也供奉弥勒佛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关公等诸神。

沿着古驿道,踏过一路红枫叶铺地的小径,就来到奥杳村水口。只见松枫矗立,风景极美。一座古老的石拱桥,为吴乔石集资兴建的远昌桥。双孔结构,花岗石干砌而成。立有两块石碑,曰“乔石记”和“新造远昌桥碑”,内有“顺治太岁庚子年十二月十九卯时吉旦立”等字样,极有文物价值。

龙岩江山古道

江山古道位于新罗区江山镇境内,建筑年代为明代,目前比较完整的部分在该镇石园山往小池镇方向。

江山古道以块石砌成,因山路陡峭,所用石头也相对较大,做工结实,具备明代建筑风格。由于此道近百年无人行走,许多路段的中间都长了大树,石块和树木都长满绿色苔鲜,显得古老而神秘。

江山古道为东西走向,东至龙岩,西至小池镇,也经彩眉岭至上杭古田镇再往新泉、长汀和连城县等地。

武平隘口石径岭

这天,我们踏上了全国第一条建成开放的国家森林步道———武平梁野山捷文段。悠长的石径小路,成了村民和游客旅游休闲新去处。这是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的一部分,目前已完成18公里,古道修复4公里。

石径岭,在武平县城外西北,云雾缭绕,隐约隐显,神秘莫测。我们沿着古道,登上云梯山,在一座古庙旁,俯瞰四野,苍茫翠绿,远处的县城依稀可见,一马平川。也许因为有了石径岭的天然屏障,才使武平有了“万安”镇而风调雨顺。

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路人、商贾,踩出了攀援而上的一条条石阶。如今,省道306线绕到石寮峡,蜿蜒通向东留、江西会昌,但石径岭过往的路人,仍然不断,古道成为“最美森林古道”。

这里悬崖峭壁,地势险要,从武夷山南麓山脉吊云寨横亘而来,高耸入云,一条盘旋而上的千余级石阶,像架云梯,是通江西要道,险峻可扼。这条“三省通衢闽粤赣”的必经之路,隘口处有一登云亭,亭中联曰“石径有尘风自扫,青天无路云为梯”,所以又叫云梯山,是武平八景之一。

当年的石径岭隘口,是有故事的,是兵家必争之地,成为镇守武平的天然屏障。明代汀州知府刘焘有诗云:“迭峰翠冈断复连,笤峣嵬际出层巅。遥闻猿啸苍烟里,仰见行人白日边”。这里只有一条云梯似的石径,攀登几百个石阶,穿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隘口,才能翻过石径岭。

武平下坝古驿道

下坝古道位于武平县下坝乡,日前可见完整部分在园丰村至美溪村之间,长约4公里,建筑年代不详。

下坝古道是一条较为标准的省际通道,由大卵石砌成,有中线和路肩等,排水性能好。在园丰村山顶处还残存一个茶亭,茶亭规模较大,也许是当年的驿站遗址,为三合土墙,坚实石基,有窗框,已长满野草。古道目前还有人行走,大多为进山或抄近路者,不时有人将野草劈开,所以,路石光亮照人。

古道自保存较完整的园丰村始,左经河东古码头渡船至河西,经龙牙塘、黄竹塘至下坝;右经美溪村至黄泥岗石峰村出广东省福镇。

(本文摘自2020年第4期《环球客家》)

收藏

举报

Hash:c7af0db3a9ae6c9dd8c067a07580ca00c41c21bf

声明:此文由 红色文化周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