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蛟印记,中共闽西“一大”旧址—蛟洋文昌阁
蛟洋文昌阁
蛟洋村是位于杭川之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南麓的一个村庄,因其是1928年蛟洋农民暴动地和1929年中共闽西“一大”与红四军前委蛟洋紧急会议旧址——蛟洋文昌阁所在地而遐迩闻名,世所瞩目。
1927年开始,蛟洋文昌阁成了北四区农民运动的战斗堡垒。中共上杭北四区委员会在此成立,全区党员大会经常在此召开。这里也是北四区农军集中和训练之地,揭开上杭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斗争序幕的蛟洋农民暴动就是在此揭竿而起。1929年5月26日,北四区各村武装在文昌阁前成立红军第五十九团,配合红四军转战闽西各地声威大振。
1929年7月下旬,中共闽西“一大”在文昌阁举行。毛泽东指导大会召开,并作重要讲话。大会制定了“坚决领导群众,为实现闽西政权割据而奋斗”的总路线,选举了新的闽西特委,闽西各地革命烈火如火如荼迅猛开展起来。
蛟洋文昌阁除以上所述政治历史意义外,还具有建筑、教育、思想文化、及美学等多层文化意义。
从建筑史来看,我国古建筑力学上著名的“中心柱悬梁结构”在蛟洋文昌阁得到成功运用。文昌阁顶层中间仅有一根盈尺大柱,柱的顶端顶着阁顶及其上的大葫芦,上半端衔接着射向四方的横梁;应紧连楼板的柱脚,却没有接到楼板,而且竟然还有2厘米多的空隙。新中国建立后,维修人员怀疑是经年累月地基下沉造成的,建议将空隙垫实,以免造成安全隐患,这一情况引起了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教授的关注,他从北京赶到蛟洋,经认真勘察分析,得出科学结论:不是地基下沉造成的,而是我国古建筑力学上著名的“中心柱悬梁结构”的运用。没想到这种古籍上曾有记载的建筑结构竟在闽西山区发现了,他感到万分兴奋。
教育史上的意义。260多年前,蛟洋人民为祈求文化昌盛群策群力建起了文昌阁,这本身便是当地人民重教兴文的有力见证;建成后的每年二月初三,本村的学士文人都会依例来此聚会,把盏临风,吟诗作对,谈文论教,出谋献策,从此蛟洋果然文运亨通,日益兴旺发达。20世纪前半叶,蛟洋广智小学和蛟洋中心小学亦先后设于文昌阁。
思想文化上的意义。蛟洋文昌阁建成之后,在其二道正门两侧柱石上,镌刻了嵌“蛟洋文阁”四字的对联:“蛟得雨云洋远拓,文光牛斗阁长辉”。隐含深邃的思想,展望美好的前景。又嘉庆十六年进士、清代著名学者程恩泽亦为文昌阁题联;“宇宙大文章,源从孝友;古今名将相,气作星辰。”均被认为是历史名联。
美学的意义。从一般常识上来说,建在台基上为阁,建在平地上为楼。文昌阁从台基算起高32米(另有说38米,待实测),外观6层,1~3层为方形,4~6层为八角形;阁内实际只有四层,另有环廊式的底层,历时十三年、花十万余工、耗银数千两才得以建成。是宝塔式与宫殿式结合,采用“悬臂梁”结构,抗震力强。各层飞檐均饰以凤尾反翘,阁顶矗立红色大葫芦,整体造型均衡、美观,而目左有天后宫,镇龙桥,右有五谷殿,后有镇水亭圆塘坝(堰)相衬托,浑然一体,相辅相成。其址选于三支山溪汇流处全村偏左方的岸边开阔地,显示阁、水、山、田和树、堰、桥、亭映带协和,和谐统一,独具匠心,为山乡的田园风光平添了如诗如画的人文美。
- END -
文章来源|古蛟印记(主要资料由傅先庆教授提供),图:李国潮、陈道红
Hash:fe452d791af5f0372ee2ba424df0dd494f0b9540
声明:此文由 文化龙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