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百年 闽西荣光

辉煌百年 闽西荣光 ——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

□ 刘少雄

序篇

奋斗百年党领航,老区圣地多奇迹;

拼搏一路国兴旺,红土龙岩更富强。

龙岩,通称闽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

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期间,与老红军、“五老”同志及军烈属代表座谈时指出,闽西“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闽西和江西赣州的一部分是中央苏区,对党和革命的贡献是最大的。”

百年艰苦卓绝,百年荣耀辉煌。

一百年,是一幅波浪壮阔的画卷;一百年,是一座坚实而厚重的里程碑。

一百年,记录着闽西人民紧紧跟着中国共产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足迹。

第一篇 星火燎原

闽西四大工农武装暴动,震撼了中国南方!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闽西人民的革命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翻阅百年党史,闽西留下了厚重而壮丽的篇章。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闽西大地灾难深重。

为了求得生存和民族的解放,闽西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闽西各县的同盟会小组成员和军民积极响应,迅速光复上杭永定、汀州等县城,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这一次次曾经威震闽西山河的农民起义斗争最后都失败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爆发后,闽西进步知识分子纷纷组织社团,出版刊物,创办平民学校,广泛传播新文化和马列主义,将革命火种传播到闽西大地。

1921年春,被誉为“龙岩八骏”的邓子恢、章独奇、林仙亭、陈明、张觉觉、曹菊如、张双铬、陈雪琴等进步青年,在龙岩白土桐冈书院组织了闽西第一个进步社团——“奇山书社”,吸引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寻求社会改造良方。

1923年9月1日,奇山书社正式出版了《岩声》报,成为闽西第一个宣传马列主义的刊物,在传播马列主义方面起到了先导作用。随后,闽西的各地革命进步青年也先后创办了《钟声》《汀雷》等各种进步刊物,办起了“平民学校”,向劳苦群众传播文化知识,传播革命思想。

邓子恢、张鼎丞、陈庆隆、郭滴人、阮山、林心尧、张赤男、林野等一批闽西的进步知识分子,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道路,成为闽西最早的一批中国共产党员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

1926年初夏,由厦门党组织派遣回闽西活动的阮山等人,在永定湖雷“万源楼”成立了闽西最早的共产党组织——中共永定支部,阮山任支部书记。

一颗火星点亮了万源楼的灯火,燎原成闽西大地的耀眼之红!随后,闽西各地党组织相继建立,领导人民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闽西的革命者走向社会,同工农群众斗争相结合,开拓了闽西人民革命运动的崭新局面。

1926年底,闽西各县相继成立农民协会,印发农民协会须知,农民运动发展迅猛。

1927年春,由共产党人主办的“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和“岩平宁宣传人员养成所”,为闽西造就了一大批领导农民运动的干部人才。到1927年初,各地总工会组织以及各行各业的分工会相继建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闽西其他群众组织和学生运动、妇女运动也得到迅速发展,汇成一股不可抗拒的革命洪流。

正当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向前发展之际,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闽西国共合作的局面遭到严重破坏,全闽西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林心尧、张楷、包究生、周继英等先后被捕,壮烈牺牲。闽西革命形势和全国革命形势一样,暂时转入低潮。

1927年5月以后,中共闽西地方党组织将革命力量转移到农村,发展秘密农会,更加牢固地占领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为迎接更为广泛的、深入的土地革命战争进行必要准备。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

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1928年3月4日,在中共龙岩临时县委领导下,罗怀盛、郭滴人、邓子恢率领后田农民举行暴动,镇压了地主走狗、捣毁了地主武装组织“老人拳术馆”,焚烧田契债约,破仓分粮给贫苦农民,成立了闽西第一支游击队,揭开了闽西土地革命斗争序幕,打响了福建农民暴动的第一枪!

紧接着,3月8日,中共平和临时县委朱积垒、陈采芹等领导了平和长乐农民暴动。

6月25日,中共上杭临时县委傅柏翠等领导了蛟洋农民暴动。

6月29日,中共永定县委张鼎丞、阮山、卢肇西等领导永定金砂、上湖雷、陈东坑、西陂岭等地农民举行暴动。

这是一场准备比较充分的暴动,成立了暴动委员会,张鼎丞任暴动总指挥,制定了暴动计划。

6月29日,湖雷30名保安队士兵起义,加入暴动队伍。当晚,陈东、岐岭、石岭、高头、南溪等地暴动队伍500余人在陈东圣庙汇合,组成金丰暴动队,在陈东、岐岭等处逮捕镇压了地主豪绅11人,焚烧田契、借据。接着,攻打岐岭、下洋、古洋、坪水等地。7月1日,永定驻军因摺溪土匪不服收编,派兵200余人前往镇压,城内仅留百余人。暴动队伍得知后,在金砂赤竹凹店边集中千余人,兵分三路围攻永定城。次日凌晨4时攻入北门占领北门炮楼,接着直捣县公署和监狱。暴动由于队伍组织不严密,急于破狱营救被捕同志,没有及时抢占有利阵地,当敌反扑时,未能有效抗击,坚持至9时即撤出城外,将县城围困了3天,直到往摺溪之敌扑回县城,才撤往农村。在暴动中,农民武装牺牲20余人,打死豪绅、守敌60余人。

7月4日,永定暴动队伍在金砂金谷寺成立了闽西也是福建第一支红军部队——红军营,由张鼎丞任营长,邓子恢任党代表。

7月15日,龙岩、永定、上杭、平和四县党组织负责人在永定金砂古木督崇德楼召开会议,成立中共闽西临时特委、闽西暴动委员会和闽西红七军十九师。中共闽西临时特委成立后,立刻在割据的区域溪南各乡进一步发动群众,成立了十多个乡苏维埃政府。8月,在金砂金谷寺召开溪南区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溪南区苏维埃政府,在八闽大地上树起了第一面苏维埃旗帜。

随后,溪南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在张鼎丞、邓子恢的指导下,创造了以乡为单位,在原耕基础上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办法,胜利完成了全区13个乡2万多人口的土地分配工作,使溪南区成为全国最早进行土地革命的地区之一,发挥了奠基与示范作用。

溪南区苏维埃的土地革命斗争,是福建史无前例的伟绩,为闽西进一步开展土地革命提供了宝贵经验。

永定暴动威震八闽,是闽西工农武装暴动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革命暴动,拉开了福建总暴动的序幕,奠定了福建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开创了福建土地革命的新纪元。

闽西四大工农武装暴动,震撼了中国南方!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闽西人民的革命斗争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在中共闽西地方组织的领导下,闽西大地进行了土地革命的初步实践,创建了继井冈山之后的又一块红色区域。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后,加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步伐。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杭蛟洋文昌阁召开,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闽西特委,标志着闽西革命开始了新的征程。

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代表前委在会上作了报告,高度赞扬了闽西党组织和闽西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会议制定了“坚决地领导群众,为实现闽西工农政权的割据而斗争”的总路线。大会通过了各项决议案,其中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总结了以乡为单位,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分配原则,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六大”提出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次会议上确立的“抽多补少”的分田经验与10个月后,中共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在长汀南阳“龙田书院”召开联席会议增加确定的“抽肥补瘦”的土地分配原则,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党的土地政策。闽西土地斗争中所创造的丰富经验,为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土地革命全面、深入地开展,提供了借鉴。

第二篇 风展红旗

赣水苍茫闽山碧。朱毛红军只有到了闽西,才终于摆脱了井冈山时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生死绝境,迎来中国革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历史转机。

地处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被500多座大大小小的峰峦包围。这里易守难攻,但“人不满三千,粮不过万担”,大量工农起义部队汇聚后,物资显得日益匮乏。

1929年的新年,伴着极度的严寒和极其的危险降临井冈山。

1928年底,蒋介石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湘赣“会剿”代总指挥,指挥湘赣两省军阀部队8个旅18个团共3万多人,兵分六路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

面对强敌压境,1929年1月4日,毛泽东、朱德组织红四军前委在宁冈县柏路村召开的联席会议。会上,陈毅建议分兵迎敌,以一部下山游击引开敌人“围魏救赵”,同时缓解井冈山的经济困境。

要下山,就需要有出击方向。当时,有人主张去赣东,有人主张向赣北,有人主张出湘南。而红31团团长伍中豪则建议往赣南,他列举了地阔山多回旋余地大、物产丰富易筹给养、敌人力量弱、有中共组织和地方革命武装、群众觉悟高等有利条件。最后,毛泽东以前委书记身份拍板,采纳了伍中豪的意见。决定由彭德怀指挥红五军主力和红四军第32团留守井冈山;由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出击。

1月14日,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进军。但是,由于没有根据地作依托,朱毛红军一路被动挨打,直至大柏地才打了一场胜仗。

毛泽东在写给中央的一份报告中说:“沿途都是无党无群众的地方,追兵五团紧蹑其后,反动民团助长声威,是为我军最困苦的时候。”

红四军该向何处?直指武夷山下。

在红四军离开江西吉安的东固前一天,福建省委给中央写信,建议“红军暂时开到闽西长汀、上杭、武平一带作一短时间的休息”,并指示长汀、上杭、武平三县县委设法与红四军联系,向他们报告当地的情况,“同时把省委的意见提供给他们参考”。

3月11日,红四军从瑞金壬田出发,挺进到闽西长汀的楼子坝,次日进驻四都镇。14日,红四军在长汀城外长岭寨击溃了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2000多人,击毙敌旅长郭凤鸣,攻占了长汀城。

15日,赣南、闽西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同时,还建立了长汀县赤卫队。中共福建省委也作出决定,恢复已停止工作的中共闽西特委,任命邓子恢为书记,立刻开展以上杭、长汀、龙岩、永定四县为中心的苏维埃运动,创造红色区域,实行土地革命。

红四军首次入闽的胜利,也使得赣南的革命斗争得到有力援助。

3月20日,毛泽东在长汀辛耕别墅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确定了在赣南闽西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为创建中央苏区绘制了蓝图。

5月中旬,中共闽西临时特委书记邓子恢写信给正在赣南的毛泽东、朱德,建议红四军利用粤桂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再次入闽。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二次进军闽西。5月23日、6月3日、6月19日,红四军三次攻打龙岩城,并连克永定、白砂、旧县、新泉等重要城镇,击溃和歼灭陈国辉旅和郭凤鸣残部,在汀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展开了以创造工农武装割据为目的的游击战争。闽西各县党和群众组织迅速扩大,大部分区乡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或革命委员会,建立了具有一定战斗力的地方红军和群众武装。

1929年6月中旬,红四军前委决定将长汀赤卫队、永定湖雷溪南游击队,以及永定、龙岩、上杭等地方武装在连城新泉整编为红四军第四纵队,正式编入红四军序列。

至此,以龙岩、永定、上杭三县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正当红四军攻城略地捷报频传之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四军内滋长严重,一个关于如何建设人民军队、谁来领导人民军队的重大原则问题,成为摆在朱毛红军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1929年7月,中共闽西“一大”结束后,离开红四军前委书记岗位的毛泽东辗转于上杭、永定山区,一边养病,一边指导地方工作。而此时,陈毅正在上海向党中央汇报红四军的工作。

1929年9月21日,朱德指挥红四军和地方武装攻克“铁上杭”。红军攻占上杭城后,毛泽东从永定合溪来到上杭。在临江楼,毛泽东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吟就了《采桑子·重阳》这一著名词章。

10月下旬,毛泽东随中共闽西特委迁到上杭苏家坡,住在树槐堂,在继续养病的同时,协助闽西特委在鸿玉堂举办特委干部和农民运动训练班,为闽西培养干部骨干。

1929年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在“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了前委书记职务,回到了红四军。在长汀城,毛泽东、朱德、陈毅这三位伟人的手再次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上杭古田召开,史称“古田会议”。

会议一致通过了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它所确定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古田会议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闽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古田协成店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党内通讯,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在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1930年3月18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岩城召开,会议宣布成立闽西苏维埃政府,这是闽西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的标志。大会决定建立闽西地方主力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后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

闽西,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发源地。毛泽东所倡导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犹如一盏穿越历史隧道的明灯,永远闪耀着熠熠光芒。

闽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实践地。

在毛泽东的根据地建设思想指引下,闽西苏区开启了民主建政的伟大探索与实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权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先后成立了两个省级苏维埃政府和20多个县级苏维埃政府。

闽西苏区成功的执政实践,是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开端,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闽西苏区实行的代表会议制度,是实施民主政治、进行政权建设的全新探索。

闽西苏区开展的苏维埃法律体系的成功实践,奠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体系的基础,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闽西苏区高度注重法制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思想的最早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在闽西红土地上创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众多“第一”,进行了前无古人的成功探索:

1930年7月,闽西建立了中央苏区范围内第一个公营商业企业——闽西粮食调剂局。

1930年11月7日,中央苏区范围内最有影响的革命金融机构——闽西工农银行在龙岩成立。

1931年秋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中央苏区正式形成。闽西苏区的地域、人口以及手工业、公营工业占了整个中央苏区的近一半,成为中央苏区核心区和经济中心。闽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商业和合作社,创建了“红色小上海”“中央苏区模范区、模范乡”等苏区建设的典范,有效促进了苏区经济的繁荣,为支援革命战争、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改善群众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方面,闽西同样取得了骄人业绩:创办了全苏区第一所妇女夜校——新泉工农妇女夜校,还创办了闽西列宁师范学校、红色医务学校等专业学校;在长汀创办的闽西列宁书局,是中央苏区第一家出版发行机构;长汀福音医院是中央苏区第一所红色医院……

1931年夏收期间,才溪乡群众在组织耕田队的基础上,创办了全苏区第一个劳动合作社,成为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源地。此后,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便在各根据地广泛开展起来。

才溪,被誉为中国农村民主建政的一面光辉旗帜。

模范才溪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扩大红军、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为我党初步摸索出民主建政的独特路径,解决了在局部执政区域如何建政问题,从而回答了红色政权怎样才能生存发展这一重大难题,使才溪不但成为毛泽东所称赞的“全苏区第一个光荣的模范”,而且成为毛泽东所定位的“争取全中国胜利的坚强的前进阵地”。

1933年11月下旬,毛泽东风尘仆仆地来到上杭才溪,深入进行社会调查。在才溪调查期间,毛泽东就住在列宁堂东边的一间厢房里。白天,他同群众一起劳动,或者召开各种调查会;夜晚,他点着风雨灯,一直工作到深夜。

“风雨灯,亮晶晶,红灯照亮穷人心。毛主席亲手把灯点,狂风暴雨方向明。” 才溪人民亲切地称呼毛泽东为“贴心人”。

正是在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下,广大干部关心群众疾苦,积极为老百姓谋利益,苏区成为迥异于国民党统治区的“灿烂的新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才溪亲笔题写了“光荣亭”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第三篇 红旗不倒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从1926年闽西建立党组织开始,英勇的闽西儿女,用忠诚和信仰书写了“20年红旗不倒”的惊世传奇,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坚贞不屈、前赴后继的不朽乐章!

山水千万重云谲波诡,秘道数千里直通苏区。

1930年至1934年,中央交通局以闽西苏区的“工农通讯社”机要交通网为基础,建立了一条由上海到香港、粤东,经闽西,到达江西瑞金长达3000公里的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一批智勇双全的闽西交通员,为传递中央与苏区的指示和信息,为输送苏区所需的电台、武器弹药及各种紧缺物资,为护送周恩来、瞿秋白等200位党的领导干部,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高度评价说:“红色交通线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

1933年9月,蒋介石不顾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三省的侵略,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主张,他一改前四次“围剿”时的做法,第五次军事“围剿”采取的是经济上实施严密封锁,军事上实行“堡垒主义”,步步推进,调集100万军队向各苏区进攻,集中50万军队组织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

尽管闽西苏区人民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地方武装整排、整连、整营参加红军上前线,广大人民群众纷纷购买公债,节约粮食,搞好生产,全力支援革命战争;但是,由于王明主导的中共临时中央“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错误估计形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央苏区陷入绝境,不得不实行战略大转移。

松毛岭,横跨连城、长汀两县,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长征前夕中央苏区东面的最后一道屏障。

“守住苏区东大门,誓死捍卫党中央”。1934年9月下旬,为保卫中央苏区东大门——松毛岭,在朱德指挥下,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以及闽西地方武装,与敌六个师展开了英勇激烈的血战。

7天7夜,红军将士们以血肉之躯抵抗数万国民党正规军飞机、大炮的轮番进攻,为党中央机关和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赢得宝贵时间。

“风吹竹叶响叮当,自动报名上前方,松毛岭上杀敌去,杀得敌人一扫光。” 在长汀南山钟屋有座“红军桥”,桥中有根实木柱子上有一道当年留下的横线——被当地人称作“生命等高线”。这条线的高度离地约1.5米,据说是相当于汉阳造步枪加枪刺的高度。当年,只有个头超过这道线的男孩才有资格当红军。对于当年这里的很多客家儿郎来说,达到了这一标准就意味着牺牲。松毛岭一战,那些十四五岁积极要求参加红军打白匪的孩子,有的领上一顶军帽就上前线了,其中不少战士上去一两个小时就牺牲了,有的甚至没有登记下名字。松毛岭阻击战,异常惨烈。据民国版的《长汀县志》记载:“……是役双方死亡枕籍,尸遍山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

1934年9月30日上午,蒙蒙细雨笼罩着长汀钟屋村,不远处的松毛岭上仍然响着震耳的枪炮声。长征出发前,红九军团在钟屋村观寿公祠前举行誓师大会。村苏维埃主席蔡信书主持了会议,他含着泪说:“我们是为苏维埃而战,松毛岭不会倒,松树倒了,明年春天还会长,红军一定会回来的!”

“郎当红军莫念家,专心革命走天涯,十年八载不算久,打倒反动再回家。”在动人的山歌声中,红九军团奉命从长汀钟屋村出发,开始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踏上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长汀钟屋村由此成为长征第一村。闽西成为长征最远的出发地。

闽西是红军的故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有10万儿女参加红军。在发展壮大红四军的同时,还先后建立了5个军的红军部队,诞生了红一军团。

在参加长征的8万多中央红军中,有近3万闽西子弟兵,他们几乎遍及红军各部,有的担任红军师长、团长或政治委员,率领部队克敌制胜;有的在各级参谋部工作,运筹军机;有的是医师护士,在战火中救死扶伤;有的做地方工作,一路上动员各族人民支援红军。他们在长征中建立了卓著功勋,其中有2万多闽西儿女在长征途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平均每一华里就倒下一位闽西子弟兵。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最惨烈的战斗。由闽西子弟组成的绝命后卫师,为了掩护中央纵队转移,血染湘江。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闽西老红军、军烈属代表座谈时,深情地回忆道:长征出发时,闽西子弟积极踊跃参加红军,红军队伍中有两万多闽西儿女。担任中央红军总后卫的红34师,6000多人主要是闽西子弟,湘江一战几乎全师牺牲……

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乌云笼罩着闽西苏区上空,福建省委机关和闽西地方红军、游击队被迫退守长汀四都山区,揭开了三年游击战争的序幕。

1934年10月上旬,驻守在闽西境内的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福建省级机关和所属独立第19、20团共4000余人,转移至长汀、武平,阻击国民党的进攻。结果,4000余人只有100多人幸存,省委书记万永诚、省军区司令员龙腾云、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吴必先壮烈牺牲!

1935年2月,邓子恢、瞿秋白、何叔衡等在福建省政治保卫队的护送下,由长汀四都向永定转移,在长汀水口附近的梅迳村遭敌包围,何叔衡为保护其他同志跳崖牺牲,瞿秋白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长汀狱中,于6月18日在长汀罗汉岭英勇就义,年仅36岁。

1935年4月,从赣南中央苏区突围回闽西的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组成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为闽西南地区党政军最高领导机构。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领导红八团、红九团及各县地方武装,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在长达三年之久的顽强苦斗中,先后打破了国民党军10个正规师的反复“清剿”,在战略上配合了红军主力的行动,保存并发展了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开辟了大片的游击根据地,保持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支点,取得了与红军长征相辉映的伟大胜利。

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闽西保存了革命火种,壮大了革命队伍,保障了闽西土地革命果实牢牢掌握在群众手中。闽西党组织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开展抗租斗争,与顽固派和地方豪绅展开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取得了保田斗争的一次次胜利,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在14.6万人口的地区,有20多万亩的土地一直保留在农民手中,直至全国解放。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从1926年闽西建立党组织开始,英勇的闽西儿女,用忠诚和信仰书写了“20年红旗不倒”的惊世传奇,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坚贞不屈、前赴后继的不朽乐章!新中国成立后,闽西被评为坚决支持革命武装与敌人进行长期斗争的基点村达610个,有539个村庄被完全毁灭,3.8万余户群众全家捐躯,为革命牺牲的在册烈士有2.36万多人,约占福建全省烈士总数的一半。闽西人民为新中国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曾赞扬闽西老区人民:“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

闽西革命老区的光荣历史,永远值得后人牢记和珍惜;闽西老区人民的光辉业绩和艰苦创业的老区革命精神,永载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第四篇 改天换地

从百废待兴到百业俱兴,从工业到农业,从城市到农村,从经济建设到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建设……闽西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改天换地,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949年,闽西迎来崭新的纪元。

8月23日,永定解放!27日,上杭解放!9月1日,龙岩解放!9月13日,漳平解放!10月1日,宁洋解放!10月17日,武平解放!10月18日,长汀解放!10月21日,连城解放!

至此,闽西全境回到了人民的手里。

1949年10月30日,福建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龙岩成立。1950年4月,改为龙岩行政督察,11月改称龙岩行政专员公署。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在中共福建省委和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闽西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调动了广大人民投身农业改革和自力生产的澎湃热情。

1950年7月11日,福建省委决定在闽西老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试点。中共龙岩地委派出工作队在龙岩县东肖区、上杭县白玉乡和永定县富岭乡开展土改典型试验。1952年9月,闽西土改取得伟大胜利。

革命成功盖新楼。1952年11月,中央扶持老区重建家园建设了第一批房屋、学校,如上杭稔田连四严坑的永安楼、永定县岐岭牛牯仆老革命基点村以及武平二中、长汀二中、才溪初中等,让老区人民感受到了无限的温暖和巨大的鼓舞。

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自1953年起,闽西开始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1955年底完成了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从1956年5月开始,闽西各县先后召开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征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龙岩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靠天吃饭”的农业占主导地位。随着一批农业水利水电设施的相继建成,闽西的农业基础设施大大改善。

1965年初,龙岩地区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国民经济实现全面好转。

喜看稻菽千重浪。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全区粮食总产量达8.25亿斤。工业方面,总产值达到1453.47万斤,年增长15.03%。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初步解决了一百多万闽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创造了奇迹。

新中国成立之初,闽西的工业几乎一片空白。老区人民不等不靠,发愤图强,逐步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主要工业产品从少数几种,已经发展到原煤、生铁、铁锅、土纸、皮革、棉布、酒、卷烟、砖、瓦、机制纸、锯材、水泥等十几种。

“破房漏屋稻草房,坑洼泥路羊肠道”,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龙岩城乡的真实写照。当时的龙岩,城镇化水平仅为6.7%,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仅有0.9平方公里。

1956年3月,龙岩至各个县的公路开通,闽西第一次实现县县通公路。闽西的第一波交通建设热潮,由此拉开:鹰厦铁路正式通车,龙岩火车站动工兴建,闽西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白沙大桥建成通车……

战争年代闹革命走在前,和平时期搞建设争上游。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闽西人民始终坚定信念跟党走,与共和国同成长。

经过20多年的奋斗,龙岩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努力朝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阔步向前的同时,卫生、教育、科技、文化,各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日后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告别一穷二白,走向全面发展。

1978年9月,经福建省政府批准,撤销龙岩地区革委会,改设龙岩地区行政公署。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闽西大地,龙岩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落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推行企业承包经营……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大大激发了闽西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从1983年赖永兴与27个村民签订股份制合同,集资办起龙岩地区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到1985年第一家农民代办邮电所在闽西诞生;从地委、行署1984年作出“坚持改革开放,吃饱饭上工业,发展闽西老区经济”的战略决策,到1988年提出“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国内市场为依托,能外则外,由内到外,逐步发展,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发展山区开放型经济”;从兴办“三资”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到引进台资企业,闽西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华龙集团生产出第一辆仙女牌自行车;闽西首家“三资”企业——永侨藤器有限公司在永定落户; 1988年5月6日,闽西首家台资企业“龙台木制品有限公司”在新罗铁山设立;1991年,台商投资的三德兴水泥厂在龙岩曹溪建成投产……

闽西大地处处涌动创业的激情。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十里山沟百家厂”的上杭县古田镇,1991年成为中国革命老区第一个亿元镇。

改革开放逐浪高,万千帆影踏浪来。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给闽西老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面向沿海、多边协作、扩大开放、沿线开发、依靠科技、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搞活流通,加快发展闽西开放型经济——闽西大地春潮澎湃,成为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

“拿起榔头奔富裕,走出山门闯特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上杭人“敢闯敢拼,勇争第一”,赢得了“中国建筑之乡”的新美名。1995年10月,县级龙岩市首次跃身全国百强行列,排名第77位。

随着国务院批准龙岩市(县级)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地委、行署及时提出:依托南方和周边大区域经济优势,加快区内路、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有本地特色的支柱产业,迅速壮大县、乡、村三级经济实力,变齐步走为各自竞走。

1997年5月1日,龙岩撤地设市,被有关媒体称为:千年一遇的历史机遇。

“增创优势,立体开放,综合开发,城乡联动,迅速崛起”,闽西老区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的蓝图波澜壮阔。

建设闽粤赣边生态型经济枢纽,快速构建立体交通网,加快电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施区域经济战略,融入沿海经济大循环,闽西迎来有史以来最快的发展时期。

1997年12月,龙岩市庄严宣告:消除了绝对贫困并实现了基本小康

1998年,顺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成海峡西岸繁荣带”的发展战略,中共龙岩市委作出了《关于全面加快闽西发展步伐的决定》。

内外双向开放,点轴梯度推进,依靠科教兴市,促进跳跃式发展——于是,力争上游的闽西人又开始了新一轮创业的壮丽征程。

把龙岩建设成为连接沿海与内地的经济繁荣带、闽粤赣边的交通枢纽和福建西部初步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农业稳市,工业立市,三产强市,科技兴市,环保优市,依法治市”的发展思路变得清晰。

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龙岩的“龙须”“龙爪”全方位延伸到沿海发达地区、中国的西部地区及上海的浦东等开放地带,一批龙字号企业跻身时代大舞台:紫金集团开发西部、龙工集团进军上海浦东、龙净环保公司成为中国环保上市第一家,“龙烟”步入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大型企业……

到2007年撤地设市10周年之际,闽西老区苏区以独有的风采傲立于福建山区地市前列和中国革命老区前列。

“要致富先修路”。以构建交通通道之匙,打开山区封闭格局之锁。20世纪90年代初,龙岩在全省率先实施公路“先行工程”,先后投资20多亿元,完成国省道改建600余公里。突破重围出关山,春风飞度坂寮岭。在新世纪的曙光即将照临之际,一条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八闽大地。“十一五”期间,龙岩市形成了以漳龙高速公路、319、205国道为主骨架,以龙岩中心城市为枢纽的干线支线联网的公路交通;赣龙、龙梅两条出省铁路,构成龙岩直通粤赣两省大动脉,融入全省、全国铁路交通网络。

龙岩,由过去的山区、边远地区一跃而成交通便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辐射极、集聚极。

闽西,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全市8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194万公顷的土地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山地,拥有森林2000多万亩。实施生态保护,1998年9月,由苏州东园管理处动物园饲养的华南虎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落户,由此揭开闽西拯救华南虎工程。

“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2001年,在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的亲自关心指导下,武平在全国率先试行集体林权改革。闽西人致力把林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打造成为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为一体的高优产业,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

21世纪之初,闽西人就计划用20年左右的时间,把龙岩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培育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效益型产业,推动生态经济成为龙岩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实现经济的“绿色GDP”增长,龙岩市成功将龙净集团、卓越新能源公司和紫金集团的环保技术打造成为全国同行业一流。

上杭县以“循环经济”模式打造“海西铜都”引起全国关注;

龙岩卓越新能源公司在英国伦敦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在英国伦敦交易所上市的可再生能源公司;

一大批水泥企业全面脱胎换骨,漳平市成为全国七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新区之一和全省第二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以高度文明的城市环境,激发城市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在更高的基础上,建设现代“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城市”,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

龙岩先后获得了“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桂冠,赢得了沿海“后花园”的美称。

文化之城,魅力无限;联络侨台,促进交流。

举办公祭客家母亲河、创立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承办2000年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创办“海峡机械产业博览会”、永定土楼成功申报“世遗、万人“采茶灯”先后创上海大基尼斯和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一个个亮眼的活动,刷新了人们对龙岩的印象;奥运体坛“龙岩现象”、互联网军团异军突起、考古发现填补历史空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个全新的闽西正以千般神韵万般风情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五篇 同心筑梦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福祉;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建设闽西南生态型现代化城市,打造有温度的幸福龙岩……

昂首阔步新时代,同心筑梦谱新篇。

龙岩,一个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0次亲临考察指导工作的地方;一个让占全省近四分之一的11.0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实现“一个都不掉队”的地方;一个人均GDP突破10万元,大大超过全国平均值72447元的老区山区;一个战胜疫情困扰,新增市场主体14.2万户、同比增长191%的地方;一个“一窗受理”事项达86%,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半天的地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秉承“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和“闹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优良传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龙岩全市上下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这一重大战略,把握“建设闽西南生态型现代化城市,打造有温度的幸福龙岩”目标定位,牢牢把握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创新兴市、依法治市、幸福龙岩建设五大关键工作,持续深化项目化推进工作落实机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谱写了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龙岩新篇章。

2020年,在全国经济受疫情冲击严重的情况下,龙岩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高于全国GDP增长水平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3%。

“十三五”期间,龙岩市全力以赴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福祉。创新机制,高质量发展更具活力;培育龙头,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聚焦民生,人民生活更加幸福。闽西大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教育和医疗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交出满意答卷,新龙岩建设迈出新步伐。

发挥优势,加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龙岩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大力实施农业稳市、工业立市、三产强市的发展战略,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2020年,龙岩市精准施策,及时推出支持复工复产、“六稳”“六保”等政策措施,实施一二三产业增产增效行动,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等,全市经济较短时间内实现恢复性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70.9亿元,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通过如火如荼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催生出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崛起。培育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及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产业”。目前,国家金铜产业基地、国家专用车与应急产业生产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稀土产业绿色发展基地、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基地等五大基地基本建成;有色金属、机械装备、文旅康养、新材料新能源、数字产业和特色现代农业等六大现代产业初步形成;紫金矿业、龙岩烟草、龙净环保、龙工机械、龙马环卫等一大批上市及龙头企业涌现,龙岩市也被授予“中国专用车名城”称号,成为全国重要专用车产业基地;一县一特色、全域性七大旅游景区正加快建设。

大胆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探索创新“一基地多园区”“一园区多基地”的发展模式,全力培育支柱产业、龙头企业,促进产业聚集发展、集约发展,着力打造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和现代产业体系。在各项措施的综合作用下,龙岩市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20年全年新签约项目411个、总投资1137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8个。

同时,“五个一批”项目、重点项目、“重中之重”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常青三元前驱体一期、鑫鹭钨业等75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龙净智慧环保、时代思康、新兴纺织等110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特别是在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龙岩市应时而动、顺势而行,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动能转换的战略举措来抓。充分发挥互联领域“龙岩军团”新锐精英人才辈出的优势,市委市政府实施“互联网返乡工程”,鼓励和引导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创始人回乡设立基地、拓展业务,帮助家乡发展数字产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战略取得重大突破。

在大力发展数字产业的同时,龙岩还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倒逼政务服务改革。通过整合政务资源和媒体资源,建立市级网上公共服务平台——e龙岩,打造政务服务“掌上模式”,不仅拉近了政府和群众、企业的距离,也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这项工作入选“全国智慧城市十大样板工程”,荣获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福建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并在全省推广。

2020年,龙岩营商环境有13项改革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14项改革经验做法得到上级推广。龙岩连续8年被海关总署评为全国外贸百强城市;漳平永福建成了大陆地区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连续三年在全国28个台湾农民创业园评比中排名第一。

一个产业激活一池春水,产业集聚抢占上升高地。目前,龙岩有3个超500亿元产业、3家百亿元企业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高新技术激发山区发展潜能。通过创新,龙岩获批设立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行政审批、基层医改、不动产登记等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覆盖。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十三五”时期R&D占GDP比重提高0.4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95家、高水平创新平台52家。

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是支撑。“十四五”期间,龙岩将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产业发展,持续做大经济总量,突出项目带动,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突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突出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有色金属、机械装备、数字产业等“5+N”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有色金属产业重点延伸金铜冶炼、金铜精深加工、稀贵金属加工、稀土高端功能材料及其应用,突出抓好金铜新材料循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产值突破千亿元;机械装备产业重点拓展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环保、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推进龙净智慧环保等项目建设,实现产值630亿元;数字经济重点推进互联网龙岩军团返乡工程,实施10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项目,实现增加值千亿元。

“十四五”期间,龙岩将继续抓实“五个一批”项目,突出抓好60个“重中之重”项目,加快推进时代思康、新兴纺织、漳平特钢、国动通信等重大项目,确保天甫电子材料、建宁冠豸山铁路、东环高速等项目建成或竣工投产,上杭新材料科创谷、武平信息光电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建设,龙岩新机场、龙龙铁路武平至梅州段、漳平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前期取得新突破,为龙岩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夯实产业基础。

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十四五”时期乃至到2035年,龙岩将继续围绕“建设闽西南生态型现代化城市,打造有温度的幸福龙岩”的目标定位,把握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创新兴市、依法治市、幸福龙岩建设五大关键工作,全力推动新时代新龙岩高质量发展。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打好红色苏区牌,打响闽西红色品牌,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扩大内需战略,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苏区振兴发展示范区。

跳出封闭,走向全面开放。龙岩市持续深化基础设施建设,立体交通条件更加便捷,一个对接东部沿海、拓展中西部腹地、贯通粤港澳大湾区,带动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绿色交通枢纽正在形成。

城乡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龙岩老区正走向全面繁荣。到2018年,龙岩城市建成面积达14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7%,路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面积8公里多,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县域城区不断做优,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不断增多,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龙岩,正围绕着“产城人”融合发展和“一市两区三组团”城市发展格局,着力推动新罗区永定区同城化发展,建设龙雁、高坎、古蛟三大组团,不断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持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使龙岩成为宜居宜业的“绿色家园”。

大力改善民生福祉,摆脱绝对贫困走向全面小康。作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战场”。早在2014年2月,龙岩市委、市政府就在全省率先启动建档立卡工作,大力推行“九措到户”扶贫工作模式。将脱贫攻坚列为全市“三大战役”之一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围绕“精准脱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总要求,全市30383名党员干部下沉脱贫攻坚一线,压实责任,传导压力,落实项目,打出了一套又一套漂亮的“组合拳”!闽西干群勠力同心、决战贫困,2020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闽西答卷”:

全市累计脱贫39316户11355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全市31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全部摘帽退出;全市38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退出。在设区市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和扶贫资金绩效管理评价中,龙岩市在2016、2017和2019年均获优秀等次;龙岩市激励性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不动产权证办理等创新做法分别在全省、全国推广。

一方好山水,满眼皆覆绿。绿色是龙岩的发展底色。用好绿色生态优势,再造绿色发展新动能,是龙岩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与变迁。

“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1998年元旦期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在长汀考察调研时对水土流失治理作出批示。1999年11月,时任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又来到长汀,在听取长汀县委关于水土流失治理情况的汇报后,语重心长地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要锲而不舍、统筹规划,用八到十年时间,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完成国土整治,造福百姓”。

二十多年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老区人民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贯穿于“再上新台阶,建设新龙岩”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反弹琵琶”走出生态建设新路子,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一批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全省前列:龙岩进一步拓展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和林改“武平经验”,不断拓展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打造新时代林改“武平经验”升级版,推进龙岩世界地质公园创建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龙岩样板,取得了重大成就。

焕发红色新动能,建设绿色新龙岩。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新发展理念,龙岩走出了一条“绿色经济·生态家园”的科学发展之路。

党的十九大发出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动员令。

从2015年1月15日出台中共龙岩市委2号文件,到2020年3月27日制定岩委发3号文件,龙岩全力推进新时期作风建设的“闽西实践”。开展“知实情、送服务、解难题、促发展”和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传承闽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古田会议精神、才溪乡调查精神、长征精神、苏区精神,闽西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出了丰硕成果。2020年龙岩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武平县也蝉联全国文明县城荣誉称号,上杭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喜获成功。同年,龙岩市再次被命名表彰为“全国双拥模范城”,顺利实现了“五连冠”,连城县、上杭县“全国双拥模范县”殊荣分别实现“四连冠”和“三连冠”……

担使命葆初心赓续老区光荣传统,开新局办实事迈开时代壮丽征程。

站在新起点,红土地豪情满怀;奋进“十四五”,老区人信心百倍。闽西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对龙岩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更加雄健的步伐,更加昂扬的斗志,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努力奋斗!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举目已是千山绿,宜趁东风扬帆起。318万闽西老区人民正奋力书写更加美好的“中国之治”的龙岩答卷!

Hash:546adb8c31d9846cbaced4e5e5a2d8f9e3dd1329

声明:此文由 闽西日报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