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鸿福寺的传奇

作者:王康

——丈夫气宇冲牛天,一踏鸿门两扇开

走在上垟潘山头村乡间小道,来到当地人称为“青龙头”的山脚下,远远可见写着“黄岩鸿福寺”的寺碑。走近一看,青翠柳枝缀于寺庙门前,显现出一番特别的意境来。据历代《黄岩县志》记载,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年间(345—356年),在黄岩西部的秀川乡,天竺(今印度)僧人菩提引尊者持锡开基,创建“永和堂”。后不断扩大,定名曰“鸿福寺”。鸿福寺前山有独峰,望之若紫云覆顶,芒彩注射若浮动,故名浮山,后有天竺胡僧结庐诵经镇之。上垟鸿福寺与北洋瑞岩净土禅寺一样,乃南宋江南名寺,吸引众多海外僧人来参学。关于鸿福寺,当地还流传着不少俗语,比如“修行修一世,不如鸿福呆一次”。

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鸿福寺被赐额。北宋英宗赵曙(1063—1067年在位)时,鸿福寺与瑞岩寺同为“敕差住持”寺(国家重点佛寺)。北宋徽宗赵佶宣和(1119—1125年)年间,落寇侵入鸿福寺,殿堂毁损严重。北宋钦宗赵桓靖康元年(1126年),鸿福寺重新修建。

南宋时,著名的禅宗祖师佛照德光大师、北涧居简禅师师徒都曾住持鸿福寺,记录进《高僧传》《传灯录》《五灯会元》《指月录》等佛教典籍的高僧,如鸿福德升禅师、鸿福子文禅师等也都曾住持鸿福寺。佛照德光大师,据《五灯会元·卷二十》《续传灯录·卷三十二》《北涧集》记载,佛照(1121—1203年),俗姓彭,名德光,自号拙庵,赐号佛照,南宋初期著名高僧、全国佛教领袖,南岳怀让大师第十七世、临济宗第十四世,南宋临江军新喻县(今江西新余)人。10岁,父母猝然相继辞世,由伯父彭循夫妇抚养。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三年(1143年)德光散尽家财,除了添置度牒、僧具外,其余财产悉数散发族人,到新喻县光化禅院,足庵普吉住持为其落发。不久,普吉带德光来到福建,当时福建卧虎藏龙,有许多高僧大德分布各处,德光皆一一拜谒。在这段行脚江湖、云游天下的求法生涯中,德光效法“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典故,相继参谒了五十余位高僧大德。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德光听说自己崇拜的偶像大慧宗杲[gǎo]禅师住持宁波阿育王寺,立即投到大慧门下。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担任台州知州的侍郎李浩与德光论禅十分契合,便聘请德光做黄岩浮山鸿福寺的住持,一次上鸿福寺堂云:“其或未然,鸿福更为诸人通个消息。丈夫气宇冲牛斗,一踏鸿门两扇开……浮山冷地觑着这一队汉,败阙不少”。在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左右,担任临海天宁寺(又叫报恩光孝寺)的住持,四方僧人云集在德光的身边,德光的影响日益扩大。

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春,他被南宋孝宗赵眘一道敕令召到临安(今杭州)担任灵隐寺的住持,从此开始了他与南宋孝宗赵眘的密切接触。德光住持灵隐寺后,南宋孝宗赵眘多次召见,与他交流参禅体会,甚至将其召入内观堂,留宿五昼夜。次年正月廿四(1177年2月24日),特赐“佛照禅师”的法号。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南宋孝宗赵眘按照北宋仁宗赵祯优待大觉怀琏禅师的先例,诏令德光归老于宁波阿育王寺。同年五月三十日(6月24日),德光再次被南宋孝宗赵眘召见。

德光借日僧求法之机,将自己的法脉传至东瀛。日本摄津三宝寺僧人大日能忍,开创“达摩宗”。由于大日能忍没有受过宋朝任何师僧的印可,没有师承,受到别人非难,为此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大日能忍因仰慕德光的名声,特派心腹弟子练中、胜辨两人,怀藏自己悟道后所写的诗偈,来到宁波阿育王寺参见德光,请求印证。德光当即对大日能忍的悟语予以印可,付法衣及道号、题赞达磨像、托练中、胜辩二人带回。练中后又让画工画德光之顶相,请德光题赞。此外,德光的法嗣浙翁如琰(也称佛心如琰)也曾传法于日僧道元。

从南宋光宗赵惇绍熙十六年(1189年),南宋孝宗赵眘退位任太上皇,直至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德光多次被太上皇召见。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径山无准禅师前来参谒。南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二月,德光预感自己即将圆寂,同年三月二十日(5月3日)德光早晨起来“集众叙别,皆法门之旨要,无半语他事,索浴更衣,大书云:‘八十三年弥天罪过,末后殷勤尽情说破’,趺坐而逝。”三月三十日(1203年5月13日),弟子们将德光的肉身入龛,容貌如生。

德光桃李满天下,“得度者一百二十余人,名公贵卿多从师游,海东国人往往望风归散。”其法系有北涧居简、浙翁如琰(也称佛心如琰)、灵隐之善三大系。高徒如云,著名法裔可达五世。例如:再传弟子普济撰有《五灯会元》;三传弟子中有云峰妙高和元叟行端,前者被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召入问道;后者被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赐予“佛日普照慧文正辨禅师”法号。四传弟子楚石梵琦,被元顺帝孛儿只斤·妥[tuǒ]懽[huān]帖睦尔赐予“佛日普照慧辩禅师”法号,明太祖朱元璋将其召入南京说法,被誉为明朝“国初第一等宗师”。五传弟子有文琇、宋濂、西白力金、道衍,文琇在明初奉诏参与编撰《永乐大典》;宋濂以居士身份成为明朝开国功臣;西白力金被元廷赐予“圆通普祐禅师”法号,以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年)应诏任蒋山法会主席;道衍则辅佐明成祖成就帝业,授僧录司左善世,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授太子少师,诏复姓姚,名广孝,既是禅宗高僧,又为全国最高僧官,统领佛教。

北涧居简禅师,据《五灯会元·卷二十》《增集续传灯录·卷一》《续传灯录·卷三十五》《北涧集》记载,居简,俗姓王,号北涧,南宋禅宗高僧,南岳怀让大师第十八世、临济宗第十五世,四川潼川(今四川绵阳三台)人。生于书香门第,后弃之出家了,皈依他家本县广福院圆澄得度,修禅15年,于台州黄岩报恩寺等处弘法,随师佛照德光大师住锡台州黄岩的鸿福寺和瑞岩寺,后隐居杭州飞来峰北涧10年,晚年奉敕旨住杭州净慈寺,著有《北涧集》,有20多篇记载台州佛门及社会现象,尤为黄岩为多。后居简还为台州黄岩瑞岩寺撰写《瑞岩开田燃无尽灯记》。

台州鸿福德升禅师,据《五灯会元·卷十二》《嘉泰普灯录·卷十二》记载,德升,衡阳人也。曾在鸿福寺上堂曰:“诸人恁么上来,堕在见闻觉知。恁么下去,落在动静施为。若也不去不来,正是鬼窟活计。如何道得出身底句?若也道得,则分付拄杖子。若道不得,依而行之。”卓拄杖,下座。

台州鸿福子文禅师,据《五灯会元·卷十九》《嘉泰普灯录·卷十五》记载,子文,曾在鸿福寺上堂曰:“不昧不落作么会?会得依前堕野狐。一夜凉风生画角,满船明月泛江湖。”

据明代宋濂《宋学士集·翰苑别集·卷十·住持净持禅寺孤峰德公塔铭》记载,鸿福寺属于南宋“五山、十刹、三十六甲刹、七十二乙刹”之第四等的“乙刹”,瑞岩净土禅寺属于第三等的“甲刹”。南宋理宗赵昀的丞相杜范(118—1245,字成之,号立斋,黄岩北城杜家村人)去世后,鸿福寺为其香灯院(香灯院,又叫“香火院”、功德坟寺等,名称不同,作用相同,祭扫祖先,其实就是设在寺庙的祠堂)。

据南宋《嘉定赤城志》记载,南宋是鸿福寺的鼎盛时期,鸿福寺同时下辖多个下院、庵堂,拥有水田2100亩、旱地550亩、山林374亩,僧人达千余人。过去从鸿福寺到黄岩城里走旱路要60华里,路边的田地绝大部分属于鸿福寺,僧人们如在路边大小便,便溺不会落到别人田里。因此有了“便在自田地”一说,说的是鸿福寺寺产之丰富,寺院之兴旺。鸿福寺还在如今澄江临古的三官村设有下院,僧人到黄岩城里办事,无论何时路过此地,都要留宿一晚,因此又有了“早晚三官堂”一说,这句俗语常用来形容无论早晚,都要完成任务的意思。

明穆宗朱载垕[hòu]隆庆(1567—1572年)年间,当时的县令袁应祺有诗曰:

历落惭余百里才,登临直为济州来。

雨声暂听松林歇,月影俄惊鹫岭开。

遥睇东瓯浑接壤,漫游清夜且衔杯。

当年献赋诚小草,大陆於今更壮哉。

水火无情,据历代《黄岩县志》记载,在清文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年间(1821—1850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十五年(1676年)时重修的鸿福寺毁于大火。虽然后来的僧人们重修了5座殿堂,但已远不及原本的规模。

在离现今鸿福寺不远处的枇杷林中,有古井一口,名曰“甘露井”。 据历代《黄岩县志》记载,甘露井在县西八十里浮山寺(即鸿福寺),旧传有胡僧讲《仁王经》而甘露降,故名。泉宜造茶。这口井曾经是僧人们的主要饮水源,据说大旱不涸,大雨不溢。

朝反方向往村子深处走,在路边可以看见一口清澈的水塘。相传这里曾是鸿福寺的放生池,但如今我们看见的样子已经远远不如当初的规模。这口放生池,也叫“万工池”,因为当时动用人力开挖,花费一万工时才完工,由此可见过去的鸿福寺实力雄厚,香火极盛。

传说鸿福寺的僧人每天进出寺庙打水时,都会见到一条白蛇卧在寺庙前的圆石上,日子久了,蛇有了灵性。一日,一位瑞岩净土禅寺来的高僧释一可大师路过,就问这条蛇要修仙还是要作妖,蛇表示想修仙。于是,一可大师便将手上的戒指放在了蛇的头上。蛇修炼得道后,化而为龙,戒指变成了颈圈,大家就把它称为“小白龙”。后来,鸿福寺僧人不守戒律,遭遇天谴——水淹火烧而毁,小白龙飞往北洋瑞岩净土禅寺护法。再后来,北洋瑞岩净土禅寺毁,小白龙飞往澄江等待时机、真龙出世。遇上天旱时节,村民们就会举行“请龙仪式”,将它请回来,为人们普降甘霖。

从前的鸿福寺,寺前有天灯,常年明亮,寺内有大铜钟,准时敲响。如今的鸿福寺,只有平房两间,难觅僧人踪影。但它留下的传奇色彩始终为后人赞叹,它留下的一景一物,千余年来为人所道,由它衍生的一系列故事更是已经深深地融进了人们的生活里。

主编/方飚(特约评论员)

Hash:8a3490faf3722bf91805025ded1d1ab4a8d73955

声明:此文由 名人对话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