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门”的“前世今生”

会宁县

有一个红军会宁会师旧址

里面有巍峨的会师塔

雄伟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古朴的会师门

还保存有很多红军战斗过的文物

今天,我们不说别的

只为大家讲述一下会师门的故事

历经沧桑 她是浩荡历史的见证

“没有会师园的时候我就记起会师门。”居民曲养成告诉记者,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不论老还是少,只要是会宁人,都知道会师门。

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会宁古城城辟四门,东曰“东胜门”,西曰“西津门”,南曰“通宁门”,北曰“安静门”,城郭形如凤凰展翅,故有“凤城”之称。旧会宁城城垣已不完整,现仅存西津门及南北城墙各47米。现保存下来的“西津门”城楼及两侧城墙,迄今为止,西津门和南北城墙虽几经维修,但不失原貌,仍为地道的明代建筑风格。城墙高10米,长47米,楼高7米,木楼飞楼重檐,龙脊兽瓦,飞檐翘角,古朴典雅,风格别致,雄距城头,巍峨壮观。

“以前就是一道门,现在成了旅游胜地,现在修得特别有历史感,我们从小就在这里,一直到现在60岁了。”居民吴建民颇多感慨。

时光变迁 她是记忆深处的乡愁

居民吴建民说:“以前最早就只有会师门,后面修起来的会师塔。会师门在63年的时候维修了一次,63年修的时候,就基本上维修成这种仿古式的建筑了。两边两个用木板插的门,那时候过道还通着。”

“以前上下学就是要进出这个会师门,两旁都是店铺,人家。到会师园旅游的人还要绕行。”居民周女士说。

“以前西河湾的大多搬到了现在的菁华港湾,我大多时候在兰州,回来了就基本上天天都来这里。”居民曲养成说。

“我现在搬到正大明园了,但还是经常到这里散步。”居民吴建民说。

居民们说起原来的会师门,便滔滔不绝,从没有完全维修时城门苍桑古朴,土墙断垣的样子说到现在雄壮典雅的样子,城门楼上的每一块砖,每一条木,城角下的一花一草,都在记忆里鲜活明亮。

傲然挺立 她是会师精神的承载

据会师旧址工作人员介绍,1952年,会宁县人民政府将“西津门”更名为红军“会师门”,城门楼命名为“会师楼”,以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196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改“西津门”为“会师门”,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对会师楼两侧保留的城墙(47米)进行修葺。

1989年,翻修会师楼及城门洞,使其恢复了原貌。

1996年,国务院将以会师楼为主体的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中宣部将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列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2006年,对会师楼、会师门及两侧城墙再次进行了维修。

2009年9月,会师楼被《大河报》等全国32家报网主流媒体评选为“大国印记:1949-2009中国60大地标”之一。会师门被誉为“中华第一门”。

从西津门变为会师门,会师门上矗立着会师楼,这里的一砖一木不仅诉说着600年的历史,还诉说着会宁人最值得骄傲、最令人钦佩的红色故事。来会师旧址的游客们,也最喜欢登上会师门,触摸会师楼,登高远眺,听感人的红军故事,缅怀红军英烈。

【记者感言】西津门,也是会师门,对全国的游客而言,它是一座名胜古迹;对生在会宁,长在会宁的人们来说,这里有说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情结。作为一名会宁人,我们热情欢迎大家,来这里看美景,听故事,感受会师精神。

(周婷婷 李军儒 杨来旺)

-END-

编辑:牛雪宁 刘慧霞

监制:张文广

Hash:5ecd0c820fc11303343e52c9673c42468af56e9e

声明:此文由 大西北消息速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