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唯一的国宝级文物,就藏在这座千年古刹!相传明正德皇帝在此留下……

宁德文物档案★

狮峰寺

解说词节选

【版权所有,严禁抄袭】

“寺”是古代朝廷办事的机关,属于皇帝直属管辖的一级单位,称为寺。中国佛教的庙宇也称为"寺",且多与当时的政治社会发展有关。中国福建福安市溪柄镇柏柱洋就有这么一座狮峰“寺”。

狮峰寺位于福安市溪柄镇柏柱洋狮子峰山麓,四周环境幽静,群山环抱,树木葱郁,整体恰似两只狮子,前有笔架山、“飞鹅来朝”、“锦鲤上游”诸景,左右两边层峦叠嶂,全景如万兽朝仰,蔚为奇观,是一片不可多得的佛门净土。狮峰寺有唐朝年间栽种的檀香树等,树木葱茏,遮天蔽日,堪为镇寺之宝。

该寺始建于唐景福元年(892),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修,大雄宝殿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四十年(1612)再度重修,清嘉庆年间又重修了天王殿法堂观音阁等。据传明代正德皇帝游此寺,赐匾“广化禅林”并赠诗“方池影动鱼窥客,半岭声来竹引风”之句而得名,体现了中国佛教的禅学思想。寺院规模壮观,坐西向东,中轴对称,依山势由下而上分布各建筑有:外围山门、放生池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斋堂、圆通宝殿。念佛堂等建筑。其建筑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其中大雄宝殿保存最好,是最核心部分,历史最为悠久,其石柱结构为八楞形,有唐宋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建筑面积205.12平方米,重檐歇山顶。

建筑主体保存完好,仍保留着完整的明代建筑原貌,且延续了宋代“副阶周匝”、当心间分前后槽的建筑手法,形制独特,建筑风格较罕见,是我国南方留存数量不多的保存完好的明代寺庙建筑原构,对探讨我国江南地区建筑作法的演变和传承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是一处重要的建筑史研究实体;其梁架及其木构件的表皮大量施饰彩绘,内容丰富,包括有佛教故事等,形象生动,至今仍图案清晰、色泽鲜艳,明代的油饰彩绘在木结构建筑表皮保存之完好,面积之大,在福建地区尚属罕见。为深入研究明代彩饰材料和技艺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狮峰寺的历史价值不仅止于其蕴含丰厚的宗教文化与古典建筑之美,狮峰寺还具有十分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狮峰寺是福建东部地区农民武装革命的重要据点和指挥部所在地, 1933年,闽东红带会总部在狮峰寺成立,红带会是闽东党领导下特殊形式的群众武装组织,保卫苏区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革命领导人叶飞、曾志、马立峰、詹如柏、阮英平等常到此秘密活动,指挥农民展开抗租斗争。1934年,在党的领导下闽东苏维埃政府也随着在柏柱洋成立。寺内立有“闽东红带会总部成立”纪念碑,狮峰寺是重要的革命旧址,这里记载了革命的光荣历程和革命前辈们的足迹,显现了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武装—红带会,“红带处处飘,号角震天响”宏伟场面。

1985年,狮峰寺大殿以完整、独特的明代建筑风格,及其革命历史渊源,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道场题“狮峰寺”三字以镇三门。1994年,佛门泰斗、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本焕长老为狮峰寺题联“狮吼象鸣无非广结善缘,峰秀峦清总是化度众生”永镇道场。曾任马来西亚佛教总会副主席的东南亚著名高僧伯圆长老,童年时期也曾在狮峰寺披剃出家修行,其书画风格独特,被誉为"诗书画三绝",在海内外享有国际声誉,影响深远。

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闽东单体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白。

近年来,随着狮峰寺声名远播,该寺不仅佛事盛行,香火鼎盛,慕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观光游客不计其数。为狮峰寺平添了又一神奇的人文魅力!

来源:宁德电视台

- FATV -

Hash:5c40fc109d8a5e69d81c489a6ea7c1e8e3682b1e

声明:此文由 福安电视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