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十大古民居候选推荐名单(40个)
(按古民居名称首字笔画顺序排名)
本文及图片内容均由邵武市文体局文管办林彤提供,最终解释权归林彤所有
1、丁家坊司马第(登高村丁家坊)
司马第位于肖家坊镇登高村丁家坊自然村西侧,清代建筑,砖木结构,坐西朝东,建筑本体为单进合院式建筑,有大门、门厅、天井、正厅、后天井。大门门楣上方砖雕阴刻楷书“司马第”,门厅、天井两侧均有厢房,正厅为硬山顶,穿斗式梁架,四周围以砖砌封火墙。该宅第2011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下东升号(大埠岗尾街189号)
该宅位于大埠岗尾街189号, 外围以跌落的风火墙,天际线优美。两座砖雕门楼都比较讲究。外门楼三山跌落,四柱三间,以砖雕斗拱承托出檐;门脸以方形青砖菱形拼砌,简洁大方;门上的上中下枋砖雕花草、葡萄等题材,比较精美;门外尚存一对旗杆石,整座门楼大气中透着精细,很讲究。内门楼三山跌落,以砖雕斗拱承托出檐,门上中留门额,门额上下枋砖雕花卉。宅内穿斗式构架,穿枋做月梁状,两端木雕花朵;瓜柱造型优美,斗拱透雕花草;太师壁上的补间斗拱雕花出两跳,做法极富当地特色。宅内挑檐、雀替及隔扇、花窗等造型精美,木雕讲究,尤其是槛窗绦环板与格心中卡子画的木雕更是精华,代表了当地较高的木雕艺水水平。厅堂地袱上砖雕通透精美,既能通风防潮,又具很强的装饰性。地面以方砖铺地,天井及其四周铺以条石,十分大气讲究。八角形的柱础上有木橮。
3、大常张氏家庙(大常行政村北侧)
该家庙位于金坑乡大常行政村北侧,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现存清代建筑,砖木结构,建筑本体为二进合院式,门楼、天井、门厅(戏台)、天井、正厅、过雨亭、后厅(笃亲堂)。门为八字型,门楣上有一匾额,砖雕楷书“张氏家庙”四字。正厅为风火墙硬山顶,饰三级马头墙,为抬梁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五间,进深五柱带前廊,后厅南侧立有“道光壬戌年(1838年左右)笃亲堂”石碑一通。2011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氏宗祠位于邵武市洪墩镇水口寨村,据何氏后裔介绍,建于明末清初(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到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坐北朝南,建筑本体为一进合院式建筑,平面为梯形,总面阔15.5米,进深58.5米,建筑面积561平方米,有大门、前厅、天井、正厅、后厅。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三柱,硬山顶。天井两侧带边廊,正厅封火墙硬山顶,抬樑穿斗式木构架,面阔五间,进深六柱,后厅面阔三间进深三柱。2011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中书第(民俗馆)(五四路中段道佳巷内)
中书第位于福建省邵武市市区五四路道佳巷三号,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明清两幢建筑并列,占地面积约2900平方米。中书第由西向东依次分布有明代民居、花园、清代民居建筑。明代建筑本体为三进合院式建筑。总面阔15.9米,总进深80.3米,面积为1276.77平方米.中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分布有大门、门厅、天井、前厅、天井、正厅、太师壁、天井、后厅。大门前以照壁合围成一庭院,大门为砖石结构,门楣上横向阳刻“中书第”三个字,门楣四周嵌有砖雕,纹饰有花卉。花园为现代建筑。清代民居建筑,总面阔14米,总进深31.4米,面积为440平方米,建筑本体为两进合院式建筑。中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建有大门、门厅、插屏、天井、正厅、天井、后厅。大门为砖石结构,大门为四柱三门牌坊式,门楣上嵌有石匾一方,楷书阴刻“文明气象”四个字。1985年辟为民俗馆。2001年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涉台文物)
中翰第位于邵武市大埠岗镇大埠岗村133号。即傅氏宅第,又称“上东升号”。清道光年间(1821—1850)建。属宅第类建筑,有前院、大门、门厅、天井、前厅、天井、中厅、天井、后厅、天井。前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硬山顶,周以一字叠落式封火墙。后厅有绣花楼。门墙砖石结构,四柱单门三窗式。石门框,框石下用石雀替承托,门框上方嵌四枚门簪,簪间镶雕砖,青石门额刻楷书“中翰第”,门楼饰砖雕八宝、人物、花草鸟兽等;前院河卵石铺面,排列饰有蝙蝠、圆圈"卍"字纹。1997年12月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宅外围以跌落的封火墙,天际线优美。两座砖雕门楼都比较讲究。外门楼单间,三山跌落,中开拱门,以砖雕斗拱承托出檐;门上中留门额,门额周围及上下枋砖雕花卉、八宝、建筑等,比较讲究。内门楼更为壮观,五山跌落八字牌楼式,门脸以青砖拼砌龟背纹,简洁大方;门额书“中翰第”三字,其周边及上下枋等部位砖雕八宝、人物、花草鸟兽、历史典故等题材,十分精湛,形象逼真;下枋还嵌四枚门簪,簪间镶雕砖;以砖雕斗拱承托出檐,整座门楼大气中透着精细,很讲究。宅内穿斗式构架,穿枋做月梁状,两端木雕花朵;瓜柱造型优美,斗拱透雕花草;太师壁上的补间斗拱雕花出两跳,做法极富当地特色。宅内挑檐、雀替及隔扇、花窗等造型精美,木雕讲究,尤其是槛窗绦环板与格心中卡子画的木雕以及斜撑的木雕更是精华,代表了当地较高的木雕艺术水平。厅堂地袱上砖雕通透精美,既能通风防潮,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地面以方砖铺地,雨坪用卵石铺成,铺以白色卵石组成五蝠图案;天井及其四周铺以条石,十分大气讲究。八角形的柱础上有木櫍。
7、中翰第(金坑乡)
宅第外部围以高大的“一”字迭落式封火山墙。正立面为内凹的门楼,其上饰以简洁砖雕,题材主要是花弃、动物与人物等;门额砖雕“中翰第”三字;内凹的大门上伸出一个八字三开间垂花木门楼,木雕比较讲究;檐下彩绘生动鲜丽。宅内穿枋做月梁状,其上木雕花朵,线条比较粗犷;瓜柱造型优美;楼梯间木门上的月梁与挂落木雕精细。宅内挑檐、雀替及隔扇、花窗等造型精美,木雕讲究,代表了当地较高的木雕艺水水平。地面以方砖铺地,天井及其四周铺以条石,十分大气讲究。
8、古山宁氏宗祠(沿山镇古山村下街中段)
该祠位于沿山镇古山村下街中段,始建于清道光丁亥年(1827年)。1999年与2006年均有修缮。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建筑本体二进合院式建筑,有门楼、戏台、天井、正厅、插屏、过雨亭、后厅、厨房和书楼。门楼平面呈八字形,大门上方砖雕阴刻楷书“宁氏宗祠”,门楼上镶嵌的砖雕至上而下依次为暗八仙(杂宝)、人物图、花卉纹、麒麟、鹿、花卉纹;门楼两侧分别开砖石券顶小门,门楣上方分别楷书为“入孝”、“出悌”。2011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9、古山何氏家庙(沿山镇古山村中街)
该家庙最出彩的是其三座砖雕门楼。正门门楼为九山跌落八字牌楼式,楼上镶嵌的砖雕至上而下依次为祥云、狮子戏珠、鲤鱼跃龙门、双凤朝阳、牡丹纹、葵花纹,马到成功、麒麟、福禄寿喜等图案;牌楼两侧分别开砖石券顶花窗。花。宗祠两侧为牌楼,左侧牌楼门楣上内侧砖雕为文字“报本”,外侧砖 雕文字“ 紫气东来”,内侧砖 雕至上而下依次为加官进爵、喜鹊登门、龙纹、麒麟等图案,外侧砖雕至上而下依次为一路财来、岁岁平安等图案。右侧牌楼门楣上砖雕文字为“循源”、外侧砖雕为“ 彤云西映”,内侧砖 雕至上而下依次为加官进爵、双龙戏珠、麒麟等图案,外侧砖雕至上而下依次为龙凤呈样、五子登科、狮子戏球等图案。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10、古山谌氏宗祠(古山村东南)
该宗祠位于沿山镇古山村东南方向,砖木结构,建于清道光丁亥年,此后多次修缮。建筑本体单进合院式建筑,属祠堂类建筑,有门楼、戏台、天井、正厅。四周围以一字叠落式风火墙。门楼为四楼七间三门一字牌楼式,大门门楣上砖雕阴刻楷书“谌氏宗祠”,大门砖雕有杂宝、鹿衔灵芝、鲤鱼跳龙门,大门旁有两个拱形石砌侧门,左侧门楣上楷书为“入孝”,右侧拱门门楣砖雕被破坏。2011年公布5月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1、州司马第(余山村余家坊)
州司马第位于桂林乡余山村余家坊。该建筑一落两进,整体建筑体量宏大,布局形态完整。主体建筑为3开间,是木构承重,外加砖墙形式,建筑整体布局保留闽北建筑的天井式布局,内部构建大体完好,建筑细部构件精美,外墙形式具有一定特色,为封闭式的四合院式天井院,以空斗砖封火墙围合成一个院落。单进院落或为单进厅,或为多进厅,以二进厅的合院为多见。亦有纵向数进和横向护厝相结合的大型合院。合院中前后数进中轴基本对称。院落中每进厅房的地面都渐次升高,正房又比两侧厢房高,以利排水。每进中一般均一厅一天井或一厅二天井,亦有一厅多个天井,屋面均采用四面坡向天井的“四水归一”做法,以便“肥水不流外人田”。
“兴安会馆”坐落于市中山路181号,砖木结构,一层,总建筑面积235.09平方米。建于清朝中后期,系当时莆田、仙游一带商贾集资建成的邵武驿馆,为一层砖木结构建筑,该馆的梁、柱、榫等雕刻、鎏金等工艺水平较高,内容丰富,且建造的年代较久远,具有一定的历史保护价值。
13、华鼎公祠(登高村登高坊)
华鼎公祠位于肖家坊镇登高村登高坊(当地称丁家坊)。清代建筑,砖木结构,坐西朝东,有门、戏台、天井、正厅、拜堂。大门为四柱三间三层牌坊式,有大量精美的人物、花卉等寓意吉祥的砖雕。戏台和正厅均为硬山顶。穿斗抬梁式结构,天井两侧为看台,正厅面阔三间,进深四柱,带卷棚轩顶前廊,梁枋有大量精美木雕。柱础为八角形,上木下石。该公祠因徐氏名华鼎故称华鼎公祠。2011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4、坎下张氏家庙、祖屋(坎下村坑池自然村)
位于坎下村坑池自然村,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单进式结构,大门220°,坐东北向西南,平面呈长方形,总面阔9.3米,总进深20.3米,建筑面积189平方米,中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为大门、天井、大厅、过两亭、拜堂、周围以三字叠落式封火墙;正殿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正殿两边墙上保留红军标语。大门两侧开仪门,为砖砌券顶门,门楣上墨书“出第”“入孝”,大门楣上方阴刻“张氏家廟”四字,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带前廊,前廊卷棚轩顶。张家祖屋位于坎下村坑池自然村,两进合院式,总面阔3.6米,总进深28.5米,共两栋,建筑面积205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门厅、太师壁,有两座两进三开间,进深六柱,后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带前廊,穿斗式结构,雀替雕饰花卉。大门方砖砌筑,天井条石铺面,地面夯土。张氏族人相传,张三丰在这幢祖屋中出生。2014年10月公布为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5、坎下欧阳宗祠:(坎下村30号)
欧阳宗祠位于和平镇坎下村30号民房左侧,清代建筑,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建筑本体为单进合院式建筑,有大门、戏台、天井、正厅、拜堂。大门四柱三间三楼牌坊式门墙,两侧开劵顶砖砌小门,砖雕龙、花卉、人物等纹饰;戏台歇山顶,覆藻井;天井两侧为看台;正厅硬山顶,带卷棚轩顶前廊,前廊正上方悬挂匾额“百岁流芳,光绪三年(1877)……”等;拜堂设神位。2011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大夫第邵武市和平镇和平村行升巷5号,建于清同治年间(1861年—1875年);又称“李行升”,此门因李氏清晚期“一门九大夫” 故称大夫第。其门楼 砖雕精致细腻,人物形态栩栩如生,美轮美奂。八字面的墙上有四幅《三国演义》里的典故:“斩颜良”、“ 华容道”、“长坂坡”、“博望坡”和“宋太祖千里送京娘”,还有雕刻精美的松、竹、梅、鹤、鹿、麒麟等组合的画面。所雕的龙在下、凤在上,是典型的清同治间产物,历史时代特征非常明显。该大夫第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 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南侧有木构二层护厝。合院内三进厅,均三开间,穿斗式构架,大式作法。门棂、窗棂、雀替等构件雕饰花草图案和人物故事。石柱础,均有桎。厅堂柱上原有用大毛竹片雕刻的一副意义深刻的对联: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世间只两样事耕田读书。充分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忠孝与长期的耕读文化。站在第三厅的中央可远望二进厅屋顶有一个四不象怪兽的屋脊装饰,即古朴又神秘。李氏大夫第座西朝东,由门楼、天井、前厅、天井、中厅、天井、上厅、天井等主要部分构成。东偏门墙角,嵌有“李宅基”块石,是对其房屋产权的明确宣示。该大夫第砖雕精美,纹饰丰富, 2002年12月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涉台)
17、吴氏宗祠(肖家坊镇将石村金龙街48-1号)
该宗祠位于邵武市肖家坊将石村村部东南侧,西北侧约60米处为将石村村部和 公路桥,周围均为居民区,东侧约10米处为吴氏大夫第。建于清代,砖木结构,坐南朝北,建筑本体为单进合院式建筑,有门楼、门厅、天井、正厅、过雨亭。四周围以封火墙。门楼为五楼三门随墙式,大门为八字形,门楣上嵌有石匾一方,楷书阳刻“吴氏宗祠”四个字,门楼有砖雕、凸雕,纹饰至上而下有双龙戏珠、牡丹纹、仙鹤纹、花卉纹丹等图案。2011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8、吴氏家庙(扬名坊31号)
吴氏家庙位于桂林乡桂林村扬名坊31号,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之久,建筑保存较好,风貌完整。建筑为两进式三合院建筑。建筑平面布局一次为大门、下堂,天井,中堂、天井,上堂。下堂为戏台,中堂为村民集聚议事的空间,上堂为神台,分为5格,神台上下左右均有雕花,中间主台上摆放着祖先牌位。最上层摆放着北宋时吴氏“北宋兵部尚书吴公茂昇”的牌位。下面是十二世祖牌位。左右两格摆放的是吴氏家族历代功贤祖先牌位。民居内原有牌匾六十多块,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目前仍保留有五块古牌匾。建筑门楼砖雕精细,书有“吴氏家庙”。
19、李太簪宅(金坑乡金坑村下坊街18号)
该宅位于金坑乡金坑村下坊自然村下坊街18号,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砖木结构,坐东朝西,建筑本体为单进合院式建筑,有门楼、门厅、插屏、天井、正厅、后花园,属宅第类建筑。门楼为五楼五间牌楼式;牌楼镶嵌的砖雕至上而下依次雕刻有石榴、暗八仙(杂宝)、寿桃;松鹤延年、角鹿风高、花卉、龙纹;大门两侧由八角形砖组合成面墙装饰,纹饰有“万”“寿”字、牡丹花纹。后花园有石雕水缸和阴刻有“穀雨祭祀檀 琴山泉立”文字。水缸左侧阴刻有:“道光二年壬午岁 李太簪置用 世代儿孙永远貼长 不许出卖 ”。2011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坎头赵氏宗祠(和平镇坎头村朝阳街79号)
赵氏宗祠位于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朝阳街79号,建于清代,砖木结构,坐西朝东,建筑本体为二进合院式建筑,有门楼、戏台、天井、正厅、天井、后厅。门楼为五楼三门随墙式,门楣上嵌有石匾一方,楷书阴刻“赵氏宗祠”四个字,大门两侧开两扇券顶小门,门楣商楷书阴刻:“入孝”、“出悌”。门楼有砖雕,纹饰至上而下有岁岁平安、牡丹、松鹤、花卉、八仙等图案。2002年12月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1、李纲祠堂(通泰街道李纲路186号)
李纲祠堂位于福建省邵武市通泰街道五四社区居委会李纲路186号,原称“丞相太师忠定李公祠”。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后几经迁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建于今址。乾隆三十年(1765)、道光十五年(1835)及1929年、1938年重修。1983年重修后改名为“李纲纪念馆”。1991年3月21日李纲祠堂被公布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南平市、邵武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11月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为本馆题写馆名。
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837平方米,整个布局错落有致,古朴典雅。馆里陈列李纲一生忠君报国为民的事迹。祠堂由东、中、西三院组成。中院中轴线由南向北为门楼、大殿、廊房。门楼面阔2.8米 ,进深4米 歇山顶;大殿面阔五间18.83米,进深三间11.2米,穿斗式木构架;东院东偏殿依正殿东山墙而建,面阔12.83米,进深8.28米,穿斗式结构,半硬山半歇山顶;东庭院后期增建假山一组。西院为花园,后增建碑廊、碑亭。1991年4月列为第三批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涉台文物)
22、李宅(金坑乡金坑村下坊街16号)
该宅外围以跌落的风火墙,天际线优美。门楼三山跌落,四柱三开间,以砖雕斗拱承托出檐;门上中留门额,以青砖菱形拼砌;门额上枋砖雕丹凤朝阳、花卉等,比较精美;门脸以青砖拼砌龟背纹;整座门楼简洁中不乏细致。宅内穿斗式架构,基本不施木雕。只是太师壁上的补间斗拱雕花出两跳,做法极富当地特色。
23、李家山李氏宗祠(山源村李家山)
李氏宗祠位于张厝乡山源村李家山自然村北侧。据《李氏族谱》记载建于同治辛未年十月(1871年10月),修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民国辛未八年(1919)重修。该建筑坐北朝南,一进合院式建筑,砖木结构,有楼、戏台、天井、正厅。门楼为五楼随墙式,门楣上方嵌四方将乐石拼凑而成,上揩书阴刻“李氏宗祠”四字。2011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4、李家巷明代民居(和平村东门街24号进士巷)
该民居位于邵武市和平镇和平村东门街24号进士巷内,为晚明时期建筑,砖木结构。是和平现存唯一的岁进士牌坊,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岁进士李友杜所立,同治年间重立。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南宋名相 李纲第七子秀之一支的后裔聚居和平,所居之处称“李家巷”。据《庆亲里李氏宗族》记载,清代时此巷李姓一族出了三名进士,因此又称此巷为“进士巷”。穿过进士巷便是李宅,其门楼古朴壮观。李宅是古镇现存仅有的两座明代建筑,其结构特点是,大合院套小合院,既独立又相联。天井讲究 四水归堂,采用明沟导流。厅前两根巨柱竖立,为明代建筑特点之一。由前坪及左右两座并列的上下堂合院式民居组成,坐北朝南。大门开在前坪的右侧,左右两处主座建筑形制相似,相依并列,形成有机的整体。下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门开在内退一步椽架的位置;在后金柱位置设插屏;插屏之后的后厅为卷棚顶,厢房前廊与下堂后廊相接,成三面环廊格局。上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2002年12月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5、和平廖氏大夫第(和平镇和平村西门街18号)
廖氏大夫第位于邵武市和平镇和平村西侧的西门街18号,廖氏“ 大夫第”,又号“廖健顺”,建于清同治间,此房因廖氏晚清时祖孙三代“一门四大夫”亦儒亦官亦商,故称大夫第。大夫第的主院格局相对较为独特,由前部的庭院及后部的两进合院组成。砖雕三楼式仪门,门额“大夫第”三个大字。插屏壁上悬有“贤孝可风”牌匾,是光绪年间由邵武知县朱锡恩为旌表廖玉堂之妻傅氏宜人所赐。该大夫第保存较好,结构完整,梁架稳定,砖雕精美,屋内窗花纹饰丰富。廖氏大夫第共4座院落,占地2000余平方米。临街两院落三进二厅三天井,前店后宅。位于西门的两座坐东朝西,主院落三进二厅二天井,另一院落为单进厅。西门廖氏大夫第主院落三进二厅,面积500多平方米。大门有些斜,取的是正西方向,是廖氏大夫第的特点之一。主院落的第一进在主门楼外,且仅在两侧建廊楼,楼上为书房,名“课子楼”。门楼仅有少许砖雕花草图案,简朴无华;门额镌刻楷书“大夫第”三个大字,遒劲有力。“课子楼”的雕饰题刻及楹联书画俱精,文化内涵丰富深刻,为上乘的艺术佳作,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其建筑吸收西方建筑文化,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标志和见证。南侧廊楼的一株古柏,是建廊楼前就有的。建房时保留古树,让其穿屋而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强调天地自然、时空与人事的和谐,注重环境协调和生态保护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厅堂上“贤孝可风”的牌匾是清代晚期邵武府正堂朱锡恩褒奖廖德昌的儿媳、廖玉堂的妻子付氏宜人的。门朝西的廖氏大夫第临街的院落,三进二厅三天井,前店后宅。房屋穿斗式构架,三开间。瓜柱、门棂、花窗雕刻花草图案、历史故事。窗雕有二十四孝中王祥“卧冰求鲤”、 黄香“咨蚊饱血”和“孟宗哭笋”的典故。除此之外,还雕刻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如 萧何月下追韩信、关羽在华容道放曹操的故事。这些雕饰,技艺精湛,人物传神。2002年12月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6、板岭熊氏家庙(祝岭村板岭)
熊氏家庙位于张厝乡祝岭村板岭自然村的南部,依山而建。始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整体装修建成,建筑坐西朝东,有门楼、戏台、天井、大殿等组成。门楼为八字门,砖石结构,6柱5楼式,上方阴刻楷书“熊氏家庙”四字,周以简易砖雕饰。2011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涉台文物)
该宗祠筑位于大埠岗镇乌石村幸家际自然村,依山势而建,建于山腰,从1997年9月修编的《熊氏家谱》看,幸家际村老祠堂不幸因咸丰七年(1858年)遭匪焚毁,后光绪八年(1882)新建。该建筑坐北朝南,二进合院式,抬梁穿斗式,硬山顶,一字叠落式封火墙。有大门、戏台、天井、大厅、风雨亭、拜堂。大门为四柱三间牌坊式砖雕门楼,较为简洁,雕饰较少,多处文革时破坏,现可见饰雕凤、花卉等纹。大门两侧还各开一扇券顶小门,小门之上各开一圆形窗孔。戏台为硬山顶,处于大厅正对面,右侧有一楼梯直通戏台,天井两侧可分两层,一层为过道,二层为看台与戏台相连,戏台正上方有一澡井,后侧两旁各开一小房间,皆为木构。戏台雕饰极为精美,雕有蝙蝠、花卉、龙、捌子、人物等体材,并以彩绘饰之,后侧中部上方木刻牌匾“半入去”,左侧木刻牌匾“凤舞”,右侧木刻牌匾“龙飞”。澡井彩绘杂宝、龙凤纹饰。看台护栏还彩绘古博、花卉、动物等纹饰。戏台正面上部还挂有“表古明今”牌匾一块(清代已烧毁,为1989年重修),两侧挂一幅对联,左联“娇声婉转欲冠琼姬舞势斜”,右联“媚愁悠扬应憐影客歌声妙”。大厅前廊轩顶,面阔四柱三间,进深五柱,其梁、垂柱等构件雕饰彩绘人物、花卉等纹饰,过雨亭两侧各有一天井,拜堂也为前廊轩顶,进深五柱。面阔四柱三间,相互隔开,均雕饰神龛供奉祖宗牌位(神龛为1989年重修)。拜堂北侧墙有向内收缩,梁、垂柱等构件也雕花草纹饰之。2011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8、宝积黄氏大夫第(宝积村123号)
该宅第位于邵武市大埠岗镇宝积村123号,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建筑本体为二进庭院式建筑,有门楼、门厅、插屏、天井、正厅、太师壁、天井、后厅、太师壁、绣楼。四周围以风火墙。门楼为五楼单门随墙式,大门为八字形,门楣上嵌有石匾一方,楷书阳刻“大夫第”三个字,门楼有砖雕,纹饰有狮子戏球、牡丹、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凤穿牡丹、麒麟、喜鹊登梅等图案。2004年11月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涉台)
黄氏家庙位于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大埠岗镇河源村洋源自然村西南侧,座北朝南,方向146度,现存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建筑为抬樑穿斗结构。总面阔15.5米,总进深29米,面积为449.5平方米。中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为门楼,门厅,天井、廊屋、正厅、拜堂、后厅组成。门楼为五楼三门随墙式,在门楣上嵌石碑以方,上楷书阴刻“黄氏家庙”四个字,门楼砖雕精美,至上而下有牡丹花、人物、鳌鱼等图案。门厅面阔五间,进深二柱;天井两侧带边廊;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拜堂两侧带天井;后厅面阔五间,进深三柱。该家庙结构完整,梁架稳定,门楼砖雕雕刻精美,纹饰丰富,为研究洋源自然村黄氏家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30、前山坪上官家庙(坎下村前山坪自然村)
该家庙位于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前山坪自然村上官巷42号南侧,建于清代,砖木结构,坐东朝西,建筑本体为单进合院式建筑,有门楼、戏台、天井、正厅、过雨亭、后厅。门楼为三楼三门随墙式,门楣上嵌有石匾一方,楷书阴刻“上官家庙”四个字,门楼有砖雕,纹饰至上而下有双凤呈祥、人物故事、牡丹、鲤鱼跳龙门、花卉等图案。两侧为券顶小门,门楣上楷书阴刻“入孝”、“出悌”。2004年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涉台)
31、将石朱氏宅第(将石村儒林巷9-3号)
该宅位于肖家坊镇将石村儒林巷9-3号,建于清代,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建筑本体为单进合院式建筑,大门、门厅、插屏、天井、正厅、太师壁。四周围以风火墙。门楼为五楼单门随墙式,门楼上有砖雕、凸雕,纹饰有暗八仙、麒麟、花卉纹荷莲花、凤穿牡丹等图案。2011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2、将石吴氏大夫第(肖家坊将石村)
吴氏大夫第位于邵武市肖家坊将石村,宅第周围为居住区,东侧为金溪和公路桥,西侧约10米处为吴氏宗祠,北侧150米处为高速公路。建于清代,砖木结构,坐东朝西,建筑本体为两进庭院式建筑,有门楼、门厅、插屏、天井、正厅、太师壁、过雨亭、神龛(供奉祖先牌位)、太师壁、后厅、天井。四周围以风火墙。门楼为三楼单门随墙式,门楣上嵌有一方石匾,楷书阴刻“大夫第”三个字,门楼有砖雕,纹饰至上而下有人物故事、岁岁平安、花卉等图案。2011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3、将石谢氏大夫第(将石村儒林巷5、6号)
谢氏大夫第位于肖家坊镇将石村儒林巷5、6号,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建筑本体为二进庭院式建筑,有厅、天井、门楼、门厅、插屏、天井、正厅、太师壁、天井。门朝东,大门门楣四周嵌有砖雕,纹饰有人物故事、花卉、松鼠等图案;门楣上嵌一方石匾,楷书阴刻“大夫第”三个字。门楼为三楼双门随墙式,门楣四周嵌有砖雕,至上而下纹饰有人物故事,马上封侯、狮子等图案。2011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4、将石谢氏翰林第(将石村金泉路9号)
翰林第位于肖家坊镇将石村金泉路9号,建于清代,砖木结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庭院式建筑,西主厅、东主厅、东厅、西厅等四座单体建筑相互联系并以风火墙组成一栋完整的封闭式建筑。总大门朝东,为五楼单门随墙式,门楣上嵌有一方石匾,楷书阴刻“翰林第”三个字,门楣四周嵌有砖雕,纹饰有人物故事、花卉、鳌鱼、喜鹊登梅、暗八仙、岁岁平安等图案。2011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5、黄氏大夫第(和平镇和平村北侧)
该大夫第位于和平镇和平村和平街146号、148号、165号,黄氏 大夫第是黄峭第三房郑氏第十九世孙黄映璧的宅第。该门黄氏自雍正(1723--1735年)至嘉庆间(1796年至1820年)祖孙三代均诰封为大夫,谓为“一门三大夫”。黄映璧为清 嘉庆十七年(1812年) 奉直大夫(奉直大夫是一种散官名。宋朝为一种臣寄禄官,金、元代为从六品文散官,明、清各代为从五品文散官)、直隶州五品知州。黄氏“大夫第”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街东两座并列相联,坐东朝西,后宅原有花园和戏台,令人感到缺憾的是,戏台已被拆除。和平民居建戏台在21世纪还只发现这一例,绝无仅有,实属罕见。街西一座,坐西朝东。黄氏大夫第主院落建筑技艺精湛。砖石构 牌坊式八字门楼,砖雕精美,富丽堂皇。四幅主画面采用粗犷的写意技法,雕刻了梅、竹、松,锦鸡、鹤等物,谐喻“松鹤延年”、“富贵长留”、“竹报平安”、“锦绣美满”。既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主合院为三进二厅,正厅为一厅三天井,均三 开间,南侧有护厝。房子为穿斗式构架,大式作法,木构件小巧细致,瓜柱、月梁、雀替、花窗、隔扇的雕饰精美,栩栩如生。花窗除了雕刻精美的花草外,还雕刻了蝙蝠和鹿。蝙蝠象征“福”,鹿象征“禄”,充分表现了主人祈求福禄的美好心愿。这里的天井,采取暗沟排水,水漏设计成铜钱状,且雕凿精细,蕴含“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2002年12月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涉台)
36、黄氏峭公祠(和平镇坎头村上井东路16号)
该祠堂位于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建于清代,砖木结构,坐东北朝西南,建筑本体为单进合院式建筑,有门楼、前厅、天井、正厅。四周围以风火墙,均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结构。门楼为三楼单门随墙式,门楣上嵌有石匾一方,楷书阳刻“黄氏峭公祠”五个字。 黄氏峭公祠为四合院式天井院,坐东北,朝西南,砖木构,硬山顶,三山式斗砖封火马墙,穿斗式构架,单进殿,面开五间,为18.7米,进深共28.1米,主体建筑完整,具有明显的清代建筑风格,古朴且具地方特色。近年来,闽、粤、赣、浙、桂、琼、黔、滇、川及台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黄氏后裔,长途跋涉,来到和平镇寻根认祖,祭拜祖宗。峭公祠事实上已成为联络海内外黄氏的纽带和桥梁,也对振兴邵武有着积极的意义 。今其后裔遍布海内外,人口达数千万之众,其祠对吸引海内外后裔前来寻根谒祖,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联络海内外黄氏后裔的纽带和桥梁,其潜在的价值远非仅是一处文物价值可比拟。 黄氏峭公祠现存有清光绪版《禾坪黄氏大成宗谱》三卷。1997年 12月黄氏峭公祠列为邵武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涉台)
37、惠安祠(和平镇坎头村南侧)
该祠位于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南侧,建于清代,坐西朝东,建筑本体为二进合院式建筑,有门楼、戏台、天井(看台)、正厅、过雨亭、后厅。门楼为五楼三门随墙式,门楣上嵌有石匾一方,隶书阴刻“惠安祠”三个字。后厅佛龛上方悬挂木匾一方,楷书阴刻“祝延圣寿”四字,两侧分别书:“大清康熙庚寅(1710 )孟冬吉旦”,“四十四都山坊徐oo立”。 惠安祠,古名“溪堂”, 原系奉祀唐镇将上官洎及其子上官兰。上官洎号惠安,故名“惠安祠”。因地处和平镇坎头下城桥畔,故又称“下城庙”。该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系在惠安祠基址原上官洎茔葬,因奉旨改葬暖水窠,即在此建其享祠,并加塑福善王欧阳佑塑像。惠安祠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坐西朝东,斗砖封火马头墙,四合院落,两进殿,五开间。抬梁与穿斗式混合构架,重檐顶,殿屋面铺铁瓦。保留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大门楼内天井前建可拆卸的活动戏台天井两侧建廊楼,为戏台看楼。农历八月初五是欧阳佑的诞辰,这一天被称为“圣诞”,和平一带的人以位于坎下村的中乾庙为中心举行跳傩,在惠安祠举行摆果台的祭祀活动。四面八方辏集而来的善男信女,忙着烧香跪拜,其情俨然,其行淑均。惠安祠 2002年12月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涉台)
38、横坑黄氏家庙(横杭村村头)
黄氏家庙位于邵武市桂林乡横杭村村头。砖木结构建筑,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为二进合院式建筑,有照壁、大门、戏台、天井、大厅、过雨亭、拜堂。大门为牌楼式,四柱三间门楼,简易雕饰花卉纹饰,门楣中央阳刻“黄氏家庙”四字,门当左右各两个,两侧为券顶门。2011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9、横坑联公厝(横坑村42号)
横坑村联公厝,位于邵武市桂林乡横坑村42号,清代建筑,穿斗式木构架,建筑面积1097.49 平方米,为横坑村旭晖、吉晖祖屋,后为民联居住,因命名联公厝。建于清康熙丙申年(1716 年)。昔朝晖、吉晖兄弟二人皆为太学生,年弱受知于督学范公,冠军入簧学。融诸子经典,传华夏文明,侠侣邀客同行。阅尽尘世沧桑,逐习射游武痒。范游江南,商贾致用,耕读传家。太守张凤孙赞其贤,行志于篇,邵武府志有记载。云汉为章,鸿盘为志。
40、儒林郎第(金坑乡上坊村)
宅第外部围以高大的“一”字迭落式封火山墙。正立面为三山跌落的门楼,以四根砖垂花柱分为三间,其上砖雕花卉、动物、山水建筑与人物典故等,均精巧细致,生动通真;门额砖雕“儒林郎”三字;门脸饰以青砖拼砌的龟背纹,简洁大气;檐下彩绘生动鲜丽;大门两侧外墙上的花窗中间砖雕牡丹花,四周以蝙蝠相托,十分精美;整座门楼大气中不乏精细。宅内穿枋做月梁状,两端木雕花朵;瓜柱造型优美,斗拱透雕花草;太师壁上的补间斗拱雕花出两跳,做法极富当地特色。宅内挑檐、雀替及隔扇、花窗等造型精美,木雕讲究,代表了当地较高的木雕艺术水平。地面以方砖铺地,天井及其四周铺以条石、十分大气讲究。
Hash:1946492ea77a752e91305286f92bf884cccfcd1f
声明:此文由 发现邵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