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洛阳20多公里的新安县,有一座小小的“门”,能挡住百万大军?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关隘的重要性在古代不言而喻,因此在我国各地分布着诸多关隘,例如人们比较熟悉的嘉峪关山海关雁门关等。而距离洛阳20多公里的新安县,也有一个千古名关——函谷关

历史上,描写函谷关的诗词有很多,但所指的也并非都是新安县的函谷关,因为历史上有三座函谷关,分别是秦函谷关、汉函谷关、魏函谷关。秦函谷关位于河南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汉函谷关位于新安县东关村,在汉代时由秦函谷关迁建而来的;魏关遗址距秦关北5公里处,但在建设三门峡拦洪大坝时已被淹没不复存在。

至于为何函谷关要迁建呢?这和汉代的一位大将军有关。汉武帝时,有位楼船将军叫杨仆,是新安县铁门镇南湾人。他屡次立功,汉武帝便封其为“关外候”。但是杨仆“耻为关外民”,于是上奏汉武帝,请求以他的家财为资将位于灵宝的秦函谷关搬迁到今天新安县城的东边,这样他的封地就全部在“关内”了。

历史上新安县的函谷关非常壮观:北抵黄河,南横洛水,直抵宜阳散关。关塞相连,有似长城。关前更仿秦关布局,筑有“鸡鸣”、“望气”二台,以壮其势。东汉末年,京师洛阳设八关都尉官,汉关居首,此后各代帝王多有登临,文人墨客代有题咏。

但是时光流逝,战乱频发,新安县的函谷关几经破坏,又屡次重修。最近的一次重修在1923年。重修后的规模据载为:关高25丈,南北长10丈,东西宽6丈,关额“汉函谷关”还是康有为的手笔。

由于历史原因,1958年汉函谷关再次遭到严重的破坏,目前人们只能看到下面的两层。关楼东面门洞两侧的对联,已经只剩下了北面的半副,西面门洞两侧的对联还在,关门南侧的一座高高的土丘,应是人们所说的鸡鸣台。关门北侧离的比较近的土丘,应是望气台

近些年来,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函谷关的保护。2000年函谷关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函谷关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丝绸之路中国段首批申遗名单》;2013年5月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新安函谷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随着保护开发,函谷关的历史文化价值正在被更多人知晓。

现在,函谷关的遗址静静地伫立在新安县城东,虽然不见往日的辉煌壮观,但是站在函谷关面前,依然还是能感觉到历史的厚重。闭上眼,士兵们披星戴月守着关内,关外金戈铁马、将士们英勇杀敌的景象仿佛还浮现眼前。

Hash:7b4070f4657b5afe4ca972b9efac3a98b5ea9c5d

声明:此文由 文旅融合研究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