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东韶红色革命历史与孔家斜村烈士壮志碑(2)

杨氏宗祠的神秘人物

爷爷告诉我,在中央苏区开展土地革命期间,孔家斜村杨氏祠堂住着大批士兵,祠堂并排的两座大的房子是辉煌与我们家与庆帆的,都是带部队的红军首长就住在这里,一般级别领导的住在后面那几栋房子里。

孔家斜杨氏宗祠

当时有位红军首长是我们杨姓本家人,长得很标志又书生秀气,在这里牵头指导革命工作,经常会来杨氏宗祠后面楼上办公(那楼上后来做过教室用)。于是我查过家谱,但没有找到此人,后来我猜了是不是毛主席,所以我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果然查到毛主席在江西曾用过名字“杨子任”,也有很多人叫“杨主任”,这是不是事实,还需要进一步考证的。他非常英明;这也体现了自古至今,杨姓有着家风正气,对社会责任心强,爱国情怀源源不断。

我爷爷还说过,这位红军首长很神秘的,去东韶开展工作,都是从孔家斜村过虾蚣形走廖源斜山路,过猪盆浆下东韶,当时修那条路时,需经一条深沟河流,从虾蚣形到对面,砍了一颗大树做的独木桥在深水湍急的河流石壁上,过那桥特别吓人的。

东韶毛主席旧居

反围剿时期的战场

我爷爷还讲过很多反围剿时期的红军战斗地址与故事,只能记起一部分的了。龙下的寨上有盘山顶的战壕比人更深,他以前会去上面放哨,半山腰还有几处大小不等的石洞。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盐老鼠窝”(蝙蝠窝)里,不算高但有十来米宽。还有对面房屋后面茶山上的山洞。洞口斜着往下进入,里面比一张床宽些。还有几处一米多的石岩(下雨时能供7、8人躲雨),后来被打石师傅打了。再就是村口 “拖文脑”山上解放前有很多地窖又是机关重重。

印象最深的是牛绳湾的碉堡,那里地形险要,河水深而且急流,两岸飞岩峭壁,只有一条小路从河边的石壁上经过,最为关键的是箭脚排的转弯处做了一个一米多高的碉堡,就在那路旁的石壁上,所有进出与对面山腰的情况都一目了然。听说解放前的牛形弯里与王家坑的山上都是大树成片,整天黑暗沉沉,传说中更吓人的是森林里面有精怪,有时候黑溜溜的会去下面深潭里玩水,会把人汲走,无形中消失了,所以解放后把大树全部砍了,碉堡修公路时被毁了。我记得小时候,我爷爷经常会手指着家对面的高山“仙人井”上面有个尖尖说,那是“白军”的碉堡,所以每当看到那尖尖都会想到爷爷讲的,打心眼里不敢正眼去瞧那座山的,生怕会打冷枪过来似的。

那座山,我们红军的主力大部队就是从龙华山灵华山)那边过来的,他们一边打一边攻过去。“仙人井”靠“灵华山”方向稍矮一些的那座山叫“十八脑”,那山顶上不知道牺牲了多少红军战士,尸体层层叠叠的,埋葬时排长以下的兵什么标志都没有,是营团旅长牺牲的就捡了块石头竖在那儿做了个标志。顽强的拼搏,胜利拿下来了,插上了五星红旗。我多年来很想去那山上看看,后来到琳池街上开店,才听说:争夺那山顶,水南上面高山上有个“黄泥岭”设过林彪指挥场所。

孔家斜老祖墓地众多,所知道的就有几百座,按家谱上记载还有很多祖墓的找不到了,才有五百至六百年的历史,我一直疑问以前这么多的家人,他们的后代去了何处?是否反围剿时期参军牺牲了很多家人呢?这些需要今后的考证。

菱角丘”的“无名烈士墓”

每年清明村里集体扫墓,我九岁那年,第一次去孔家斜老家参加扫墓,我爷爷第一次把我带到荷家弯挂那座考到进士人物的墓,这墓地还与姓丁的家族打了官司.赢案葬墓坟。挂好那祖墓,我跟着爷爷从荷家弯来到观斜凹的亭子里坐下,讲起革命战士的故事;爷爷手指着亭子后面的山顶大路上,靠仙坞的方向说:那位红军首长就是从仙坞的埃上(山顶峰)背到那里“龙胆荫”断了气,原本是想背回孔家斜村养伤的。我坐在亭子里的木长条凳子上认真地听爷爷讲故事。他从口袋里掏出装着烟丝塑料袋,拿一小张卷烟纸卷烟丝,卷成一根喇叭形筒烟,一边抽烟一边讲:革命军(红军)部队得胜“东韶战役”之后,正休整部队,一边开展革命工作,一边带人们搞生产,没有想到遭“白军”发动大部队猛烈反进攻,我们部队久攻不得其胜,伤亡非常严重。“南至竹子坝(石评村山脉);东至龙下村以进;西至灵华山雩山山脉(埃山上);北至屋树栋(天门嶂山脉);牺牲的战士横架十字层层叠叠的,血流成河,那三、四年龙下村的河里醒臭难闻”。这时,我爷爷脸上显出忧伤难过的样子,长叹了口气继续说:“所以,红军部队再继续牵战后果难以想象,首长命令部队往乐安撤离,撤离时伤亡严重,仙坞埃上不知多少人马混葬,有很多被垂落入深山坑内。这位红军首长带领部队来到仙坞的埃上,站起身指挥战士们加快速度翻过山顶,不料自己胸脯位被中弹了,伤势很严重,不敢再翻山前行了,于是,三、四个战士把他从埃上背下来了,到了这观斜凹的亭子上面一点的山坡上“龙胆荫”,断了气(牺牲了),后来几个战士到孔家斜村里借棺材,把牺牲的首长尸首,抬到菱角丘路旁,孔家斜村上店的杨家老屋场坪里埋葬起来”。爷爷一边聊天一边把我带到这位烈士(首长)埋葬的地方,用手指了指那拱起的长形条说:“头朝东(孔家斜村)方向,脚朝西(白水村)方向,头朝东向望着,要看到东边升起的太阳,阳光灿烂胜利的那一天”。爷爷一边讲故事一边把那周边的杂草杂柴除去,他说:那几个战士临走的时候,还说了等战争平息以后,会来把尸体收回去;今天我把这些事情告诉你们,是希望你们今后会来挂纸(扫墓),在这里烈士的墓前除一下杂草挂几张纸,缅怀革命英雄!

“杨氏词堂”后面山上的“无名烈士墓”

我记得那次,爷爷带我从房后面过来的,所讲的故事又浮现在眼前:指着山凹平子旁边的坡上的条型的地坑说,这里就是牺牲的一位团长,这位团长牺牲的那天,从一早上起床,像似心思重重,在村子里转来转去,忐忑不安的样子,不知是接到上级命令任务,还是军火消耗将尽有限了,整整打了三天三夜没有停火力,又是焦虑了一天,战士们猛烈地进攻交火,太阳又要快下山了,团长带着沉重的心情去蜡尾子凹的山坡上,刚到山顶的寨上的战场,观察敌情(对面猪盆浆山上顶峰)“仙人井”;不知道从哪个方向打过来一枪,正打在他的头部,顿时一片乱成了粥,叫“团长”叫“挺住”的,抬的送的扶的,几十个人一起把他抬下山顶,到这安葬处上面30来米的地方,断了气,后来把他挪下来一点,葬在路旁上面的坡上,脚朝北,头朝仙人井的山峰,意味着他要看到战胜那座山,看到胜利!

我回忆革命英雄伟大形象

过了三年我十二岁时,我爷爷又带我到荷家弯那边扫墓,(我们家族集体扫墓,都是分组,每个组搭配带一两个小孩,熟悉场所,传统的爱幼爱家,敬家族长辈),第二次来到这“革命烈士”墓前扫墓,看到以前拱拱的长条形顶上面被牛踩下去了,拱顶部露出长条形窟窿,爷爷叫我把那周边的矮柴搞干净,原本我是很胆小的,边除杂柴草边用眼睛往长条形窟窿里瞧了一眼,里面的朝东的那边,有个飘勺那么大白欣欣的东西,不用多想是“烈士”的头颅骨。虽然爷爷也在旁边,但打心底里有一种害怕的感觉。那年的冬天,白水的姑姑(张运福)家里做酒,当时我家与爷爷叔叔们都分家了,我家派了我和同爷爷去白水吃酒,在那里住了一个晚上,我的爷爷喜欢打牌,所以有打算继续在那玩的想法,但我感觉人生地不熟的不好玩,所以我赖着要回家的,爷爷不知是不是锻炼我的胆量,就叫我一个人回家,从白水村出来经过暗背村再过了牛角排的横路,来到观斜凹的亭子里,突然想起爷爷曾经坐在这儿讲过革命烈士的故事,又想起那墓地里白欣欣的头颅骨,顿时,有一种高大威猛的英雄形象来到我面前似的,心里有害怕又紧张,吓得一身毛悚悚起了,于是我闭住一口气,箭一般的跑到草子脑亭子里才松了一口气。所以那次恐怕是一生中跑得最快最长,心里又最紧张的路吧!印象也特别深刻的。

孔家斜村的往事

爷爷常对我们讲起孔家斜村的往事,以前孔家斜村出了很有名气的“三元先生”十八个书箱(先生)在外地教书。还有孔家斜弯子里有俩兄弟个子不算高、偏胖,但力气特别大,两个人一次能挑起一千多斤重的石灰(以前种田、做纸、搞建筑都要用到石灰),我们这边的石灰都是从永丰石马挑过来的,听家人说如果他俩兄弟还没有到场不敢开称,先要等他俩挑选称好后,方能轮到其他人开称的。再就是孔家斜村杨家的疌世公是田营村姓丁的外甥,他很聪明,天文地理样样精通。听到外公家被琳池李家欺负,便到田营村出点子治服欺负外公的人,疌世公回家时要路过琳池村,算到会有埋伏拦他算账,所以化妆为新娘坐花轿过了琳池村,李家后来猜到可能是走了,后面就追,来到东韶村的锻脑上,孔家斜村来了十八个后生迎接,疌世公回头大声告诉后面李氏追来人说:“你们不要再追来了,我们有十八个后生来迎接了”,琳池人看到后面果真来了很多孔家斜村人,他们听到大声喊话后,慌忙地往回走了。

孔家斜村保存着许多旗杆之类的石碑,从这些石碑可以看出孔家斜村以前居住人口众多,也出了较多的文武官员,上进朝廷下至平民百姓,论文才论武力人才众多。更值得一提的是,孔家斜村在解放前有很多参加红军的人家没有后代,都不知道他们支脉的情况,有后代的几家人与红军有关联,比如杨庆芳的父亲(杨斗高)参加了红军,在瑞金大会上听取了毛主席的报告,后来接到命令转移到于都牛岭山顶上(靠近安远)打阻击战,为了护送红军大部队通过,他所在部队与敌人周旋、顽强拼搏,最终部队只剩下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一些人,因为身受重伤追不上大部队了,所以各自回家养伤。杨斗高就是在这次战斗中背上被弹片击成重伤,回家疗养一直不能痊愈,走路驼背常年咳嗽,做不了重活。杨庆帆的妈妈告诉他有个伯伯叫“重阳保”也参加红军去了,一直没有回来的,也许在战场上牺牲。在龙下村住的红军战士杨书洪,也是孔家斜人,1949年也参加了攻打宁都翠微峰,活捉黄镇中,宁都解放了,他听到全国基本上结束战争了,即将宣布全国解放,他回到家乡龙下村,选择做个普通百姓生活;再就是我爷爷参加儿童团等等。那些没有后代的红军,根本不清楚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战争的;就算有后代的,红军都是纪律严明,保守秘密。比如我的爷爷;我在他心目中早已定为我会向党组织靠拢的人,才把这些事情告诉我。从这些故事里我们不难发现孔家斜村人口众多;我爷爷还说过这村以前分上店中店下店共有百来户人家的,这很值得我们探索是否在革命战争前期牺牲了的家人?(部队还没有成正规,也许没有登记或被遗失了)

因篇幅有限,明天继续分享,敬请关注

来源:杨家兴 杨海生

Hash:59c37869fc9c20c1de716853bc49ce970b8075a1

声明:此文由 宁都州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