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齐景公马踏成湖。今天,马踏湖被评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一名。

两千多年前齐景公马踏成湖。今天,马踏湖被评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一名。

“霜风收绿锦,万顷水云秋。”诗人笔下的马踏湖千年盛景如今又鲜活呈现。

2022年1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召开2022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发布了2021年度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其中,马踏湖被评选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一名。

马踏湖,位于山东省淄博桓台县境东北部,地处泰沂山脉北麓山前洪冲积与黄泛冲积平原的迭交凹地。水源由乌河、孝妇河、东、西猪龙河、杏花河等河流汇集成湖。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始在湖区中心,人工开挖一条东西向的预备河用于湖水排泄。

马踏湖素有“北国江南鱼米之乡”的誉称。盛产苇、蒲和苇蒲制品,白莲藕曾是进京的贡品。又有“糖拌花下藕”,“辣子黑鱼片”、“蒲白黄鳝汤”、“鳞炸鲫鱼”、“金丝鸭蛋”等名吃及五贤祠、鲁连井等18处名胜古迹春秋时齐景公,三国诸葛亮,唐代李白,宋代苏东坡,元代于钦等官宦名人均至此游览。

马踏湖的来历

马踏湖古称“少海”。

“少海”之名见于《左氏春秋》:“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与晏子游于少海。”后有齐景公有马千驷,众马踏践成湖之说。此为马踏湖正名之始。

在唐代,马踏湖曾一度被称为李白泊、谪仙居。据《济南府志》载:“新城牟家庄东北古城,旧传为李白泊,其居徂徕山时,曾至此乎?果尔,则谪仙泊即官湖。”相传李白由徂徕山至此观光,凭吊鲁仲连,写下诗句:“齐有倜傥士,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宋金时期湖区一带出现过以时水为界限的三个湖名,时水东侧为会城湖(今穆寨村东北,俗称“东城子”),时水西侧为鱼龙湾,再西今荆家镇以北为庞家泊。

马踏湖最著名的称谓是“锦秋湖”,而最早记录这一名称的当属元代人于钦。

于钦(公元1284—1333),字思容,山东益都人,曾任中书省兵部侍郎,元代著名方志编纂家、地理学家。早年立志为家乡修志,曾说:“吾生长于齐,齐之山川、分野、城邑、地土之宜、人物之秀、此疆彼界,不可不纂而纪之也。”其所著《齐乘》,为山东现存最早的方志,也是全国名志之一。

《齐乘》中有这样的记载:锦秋亭,博兴南城上,中统间邑人所建,取坡诗命名。盖齐地菑、时、般、泺众水潴为马车渎,以入海。博兴宛在水中,舟楫交通,鱼稻成市。昔尝过之,爱其风景绝类江南,赋诗亭上云:“霜风收绿锦,万顷水云秋。海气朝成巿,山光晚对楼。舟车通北阙,图画入南州。且食鲈鱼美,吾盟在白鸥。”

文中的“取坡诗命名”,源于一个著名的传说故事。相传宋代诗人苏东坡知登州(今山东文登)时曾来此观赏湖光,并赋诗《横湖绝句》:“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缎,纵教匹练写秋光。”

后人取其诗中的“锦”“秋”二字,改称锦秋湖。

苏东坡是否真的到过马踏湖,抑或其所谓“横湖”的“湖”也许另有其“湖”,这些尚无定论。早在清代就有人关注过这个问题,王渔洋在《池北偶记》、徐夜在《锦秋亭辨》中都曾对此提出过质疑。但无论怎样,锦秋湖之名的来历是有根据的,至少从明代就这样称呼它。明清两代众多文人墨客留下的大量有关马踏湖的诗文作品中,大多称之以“锦秋湖”,其次是“官湖”“北湖”。

马踏湖名称由来的考证

关于马踏湖的名称,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春秋时期,齐桓公于此会诸侯,六诸侯恐陷被擒,将重兵带至湖畔,由众马踏成湖泊,名为马踏湖。一说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故取名马踏湖。

关于这两种说法, 1992年出版的《桓台县志》进行了详细考证。据史料记载,齐桓公九会诸侯,其地点皆不在桓台。只有公元前827年,周宣王静在此会过齐侯。《山东通志》载:“平州坈为新城县之会城湖。”系指周宣王静在此会齐侯而得名。说齐桓公会盟诸侯众马踏践成湖,应属民间传说。

至于“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众马踏践成湖之说,虽有想象和附会的成分,应属民间传说。但“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确有一定的史料证据。

“青丘”到底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今博兴、高青一带各有“千乘青丘”之说,此地在汉时曾置千乘县,由“齐景公有马千驷”而来,相传为齐景公牧马的地方;而明代诗人王象春在《北湖游别记》中也有“桓公戏马台,本齐之千乘别城也”的记载。若博兴、高青、桓台各有“千乘青丘”之说,而马踏湖位于三县之间,齐景公来马踏湖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了。

这里所说的青丘即华沟村北二里处之青丘,当地人叫“青冢子”。此处高于周围苇台,形似乌龟,传说此丘能随水上浮,不被淹没,齐高士颜斶曾隐居于此。另外,在华沟村西北三里处还有一处高台,当地人叫“齐家台子”,原名“柏寝台”。据传齐景公曾在这里大兴土木,建筑离宫,号为寝台。1987年建五贤祠时,曾在青丘处出土过春秋时期的陶罐,证明春秋时确有人在此居住。

较为确切记载马踏湖名称的应为明嘉靖《新城县志》:“新邑上受小清、孝妇诸水纳而弗宣, 汇马踏等湖,溢而为害。”

清康熙五十八年《博兴县志》载《锦秋湖辨》一文:“锦秋湖俗曰马踏湖,又曰麻大湖,又曰官湖。余按字义,以马踏湖为是,而麻大则其音之讹也。”

可见当时官方行文通称为“马踏湖”,后讹为“麻大泊”、“麻大湖”,与锦秋湖并称。清乾隆年间,因新城、博兴两县为湖区边界,互为诉讼,各持己见。新城县始以馑饥岭为界,岭北称“麻大湖”,岭南为“锦秋湖”,两个湖名并存200余年。

直到1985年,为发展旅游需要,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查,报省地名委员会审批,锦秋湖正式复名为“马踏湖”。

不过当地湖区百姓从不用它的官方称谓,而是简单地称之为“北泊”。也许在当地百姓的心中,马踏湖不过是他们收获苇藕和鱼虾的“泊地”而已。而谈到马踏湖中的某一地段,他们则能告诉你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名字,比如:东大白、西大白、官司地、嘠塔窝等等。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探究这些名字的文化内涵,更能揭示马踏湖几百年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今天的马踏湖

隆冬时节,马踏湖湿地公园芦荡霜天、水波烟云。

“看,这条入湖河叫箔场沟,过去是条2米宽的臭水沟,现在成了30米宽的景观河了。”桓台县起凤镇鱼一村巩建民驾着“溜子”自在巡游,他的周围是旖旎的湖上风光,“住在湖边这十几年,就喜欢看着一天天变样。”

桓台马踏湖,是鲁中地区最大的自然湿地,素有“北国江南”之美誉。上个世纪末,流域内大规模开发建设“工业锈带”,入湖河流被截流改道,马踏湖湿地大面积萎缩,从96平方公里缩减至不足20平方公里,生态功能严重退化,马踏湖一度成为“龙须沟”。

2019年,一场百年一遇的“利奇马”对淄博本就脆弱的水生态造成极大冲击。台风过后,淄博市痛定思痛,规划总投资55亿元,部署建设101项重点水利工程,河道重整战幕拉开。两年时间,淄博市共完成河道治理260多公里,相当于新挖了4条孝妇河。

全域河道治理,加速着马踏湖的水生态重构。淄博市投资3000万元,对马踏湖进行湖面拓展,围堤加固,把这里打造成了蓄滞洪区,容量近1000万立方米。同时,围绕马踏湖、红莲湖,整治周边十余条河道130公里,建设猪龙河入湖口、乌河河道等六大湿地14000余亩,生态绿化10万亩。马踏湖蓄水能力从300万立方米增加到2500万立方米,地下水埋深水位抬升1.7米,“三横五纵两湖六湿地”生态水系芳容初显。

Hash:12a05d5b1ce2d814ae2478c08960515908b5c710

声明:此文由 本地小助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