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故里,一座藏有千年记忆的古村落—兴贤村

武夷山除了好山好水好茶外

还有一座藏有千年记忆的古村落

它就是兴贤村

兴贤村,是武夷山市五夫镇的一个古村落,有着“邹鲁渊源”的美称,这里曾是朱熹生活了40年的地方。

图 | @文子摄影小集

信步于千余米长的兴贤古街上,清风徐徐,古镇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条始创于中晚唐,兴盛于宋代的古街道;由六个不同名字的街坊组成。

图 | @文子摄影小集、网络

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门上镌刻着“天地钟秀”、“籍溪胜境”、“紫阳流风”、“三市街”、“天南道国”等历史名人的手书横额。

图 | @媛文lyw 1、诸子窑陶瓷文创工作室、良树家的秋棠君

而街头坊两侧矗立着的“兴贤书院”、“彭氏宗祠”、“刘氏家祠”、“连氏节孝坊”等古迹,无不透射出宋风遗韵,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

图 | @诸子窑陶瓷文创工作室

值得一提的是,“兴贤书院”肇建约于南宋孝宗朝,早年朱熹在此读书求学,后并在此讲学传道,亲书门匾“兴贤书院”。

图 | @良树家的秋棠君

书院名为“兴贤”,即寓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后书院于元初毁于兵燹,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建。

图 | @文子摄影小集

正门的正上方中间用石刻竖写“兴贤书院”门匾,围以龙凤呈祥浮雕。门楣横额“洙泗心源”,边门砖刻横额左为“礼门”,右为“义路”。

图 | @顺势知止

书院门宏伟奇特,门楼正中最高处装饰“状元”帽,左右两边门上分别装饰“榜眼”、“探花”官帽,官帽没有设置成清朝顶带花翎的样式,却保留了明代官帽的样式,表明了清代满族中原文化的认同,极具象征意义。

图 | @ 诸子窑陶瓷文创工作室

古街中的门枕抱鼓石,透露着在古代,说明是有身份的人家(古代官位等级身份等级很严,平常百姓不允许门口做抱鼓石),根据官职大小,文武职务上刻不同图案。正常而言,门前会放有一对圆形或方形的抱鼓石(文职方鼓,武职圆鼓)。

图 | @ 诸子窑陶瓷文创工作室

图 | @文子摄影小集

而在五夫镇兴贤古街上有五口“五贤井”,现今在井栏石沿上仍可以见到“雍正四年重修”,“明朝万历十九年中秋,由王有节出资挖掘”等文字内容。

图 |微博@农夫小草

兴贤村除了是朱熹故里、还有蕴藏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外,还包含着许多值得细细探讨的饮食文化、乡土神韵。

图 | 微博@三六九的故事

每年仲夏时节,五夫镇的万亩荷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美景,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人纷至沓来,着实叫人一往情深,流莲忘返。

图 | 微博@三六九的故事

这里以盛产建莲闻名。方圆十几里的莲田,每逢炎夏,便散发阵阵的清香,素有“白莲之乡”美名。五夫白莲洁白脆嫩,易烂面沙,品质上乘,自南唐至清末一直作为朝廷贡品。

图 | @文子摄影小集

在兴贤村里,仍保留着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鱼戏。龙鱼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又称“鱼化龙”,寓意学子只要一心向学,便可脱胎换骨,从一尾普普通通的鱼变成天之骄子、人中龙凤

图 | @FJTV纪录片创作室

它始于五代,兴于两宋,发祥五夫镇田尾村,流传于五夫镇五一村和兴贤村(五夫镇所在地)。原为乡人迎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民俗活动。

图 | @文子摄影小集

交通攻略

武夷山市兴贤村

看似一座平凡的小村落

藏有富含文化底蕴的朱熹故里

兴贤学院、兴贤古街、各氏宗祠、饮食文化

一切都在默默地诉说着这里

不平凡的前世今生

图文来源:清新福建 文旅之声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ash:e184f9860719cdee27fccc475a4451de388ebe70

声明:此文由 闽南神韵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