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茶叶而兴 因历史而美
古村的“人间烟火”
小樊川
溪边悠闲的老人
武夷山无疑是福建省内最知名的景区之一,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吸引了大量来自海内外的游客。但是小编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下梅村,虽然只是武夷山下属的一个村落,但却是武夷山茶文化及清代历史风貌的代表。
下梅村系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历史最悠久、村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行政村。清康熙、乾隆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清代茶市风貌街,是下梅村最具代表性的一道风景。
镇国庙
沿着河流两旁的道路首先来到了下梅古村的镇国庙。下梅镇国庙祭祀的忠烈对象是唐朝获得镇国公爵位的薛仁贵和镇国将军爵位的薛丁山。 市井百态
从镇国庙出来沿着街道前行,古村的种种环境唤起对旧时光的记忆,古村的人们生活状态更是休闲而自得,不得不让自己感到在物质与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放松真是难得,有一颗放松快乐的心更是难能可贵……
邹氏家祠
过了市井百态,来到邹氏家祠。这是下梅邹氏在与晋商经营武夷茶叶获得巨大利润后,耗巨资建成的创业丰碑,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最为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筑。祠堂门楼气势宏阔,砖雕图案丰富多彩。正是邹氏家祠也正是代表了当时茶叶转运的兴隆及繁荣,下梅邹姓,原是古村的第一大姓,下梅现有人口500多户,其中邹姓已超过半数。
从邹氏家祠右侧门出去,穿过小巷,便来到邹氏大夫第,这是一座清代建筑,因屋主曾获朝廷诰封“中宪大夫”而得名。宅第大门口地面由青石铺设,两旁的拴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屋后有观花赏月的花园“小樊川”,属江南园林造型,有“镜月”台、金鱼池、对弈台、石花架等。该宅是下梅村众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
夫妻打铁铺
在下梅村当溪边上,有这样一间简陋的小作坊打铁店,名叫夫妻打铁铺。每天打制各种铁锹、菜刀、铁镐、斧头等劳动农具或生活用具。打铁者应岩通正是下梅人,这家纯手工打铁铺有百年历史,经他手已经是家传4代。这对夫妻打铁的一招一式,成了古街上一道风景。每当铁匠夫妻的铁锤声叮当响起、砧子上火花四溅时,路过的游客都要驻足观看,津津有味。
当溪
当溪原是一条自然过水坑,从源头算起全长2000多米,发源于芦峰南脉大元岗,穿过下梅村,将村庄一分为二,因流经村落之中,故宋时下梅称当坑坊,后更名为当溪。一些堪舆家认为:当溪是下梅村落的“中轴线”。
隐士居
回到下梅村中间,跨过当溪,到了另外一边。这里还有一座老房子,据说,这里是下梅村最早的名人故居——明代程春皋所建的隐士居。
这是一座有价值的民居,格局呈“四门五厅”,进深达80余米,六道门连通着五层厅堂,上一层台阶就是进入一层厅堂,每级台阶高约半尺,自外向内递升,当地人把这种平面布置称为“步步高”。
大隐士果然高人一筹。“步步高”不仅利于排水,也有学问可求。进门上台阶,意含步步高升。地势最高的厅堂,是家中长辈的居所,反映出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的人伦精神。
下梅村的“三坊七巷”
在福建,一提到“三坊七巷”,人们往往会想到福州市古城建筑遗存。其实,在下梅村也有“三坊七巷”,那就是少微坊、中坑坊、百岁坊;达理巷、鸭巷、新街巷、芦下巷、邹家巷、东兴巷和下陈巷,当年的三坊,坊坊繁华,当年的七巷,巷巷兴旺。虽然现在这些古坊古巷大多已成遗迹,但依然可以看出当年下梅村的繁华景象。
下梅——这是一座因茶叶而兴,也因茶叶而衰的古村落。尽管当溪水依然缓缓流淌着,却已不见了昔日里舟来楫往、南下北上的热闹与喧嚣。“鸡鸣晨光兴,祥云夹出千灶烟”,从下梅村流传的这首民间歌谣里可以想见当年的繁荣,而如今,这里仅剩下这些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供游人去凭吊那逝去的繁荣。 (综合)
[责任编辑: ]
Hash:271927ee3c34848781267dde1c6a97e95623dae8
声明:此文由 光明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