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城自古多灵井 静卧坊间人不识|《三明新周报》381期

沙县城区府前广场东侧“官需井”

县署同龄“官需井”

“官需井”在谯楼前,即今沙县城区府前广场东侧,沙县档案局正前方。井口呈六角形(安全考虑,现改圆形),始建于唐,可以说是沙县历史上最早的水井,井龄与县署同龄。

据明·叶联芳纂《嘉靖重修沙县志》载:“治旧在县东十里,对古铜场,即沙源地(今虬江街道古县村)也。唐武德四年(621年),至唐中和四年(884年),崇安镇将邓光布、汀州录事摄沙纂曹朋,以其地局山阻溪,乃徙凤林岗(沙阳凤岗山麓杨篢板),陆续修建有厅、阁、库房、仪门、谯楼,并在谯楼前左偏处掘官需井”。

宋时格局稳定,元明清三朝,县署时有毁建,而谯楼及官需井依旧(迄元末,署毁于兵。洪武二年复建,寇又毁之,惟余谯楼)。民国以后,废弃至今……可以说,官需井是沙县县署的“活地标”。据说,它是专供古时县衙官员们使用的,那些城里的百姓只能到沙溪河去挑水饮用。宋时,沙县城内又相继开凿了好几口水井,基本解决了城内百姓的饮水问题。明嘉靖年间,沙县连年大旱,河水干涸,庄稼无水灌溉,颗粒无收,斗米市价千钱,百姓苦不堪言。县官束手无策,急忙上报灾情,朝廷闻之,当即下令开仓放粮赈灾,据传还派遣朝中要员前来指挥抗旱救灾,他们在城内外开凿了水井20几口,才缓解了灾情。

民间乡民还把官需井看作凤凰的“眼瞳”,极其重要。始建于嘉定四年(1211年)的“翔凤桥”是当时沙溪河上最大的一座廊桥。明正德三年(1508年)改建,奠基河底,垒石13墩,架设大梁,铺上平板,桥上建厢屋84间,题联84楹,飞甍耸阁5处,费银8000两,造型壮丽,藻饰奢华。廊桥在水南凤凰山前,若把凤凰山、翔凤桥、水井,三处合一,俯瞰便是一只飞翔的大凤凰,形象生动。南面凤凰山就是凤凰身,翔凤桥横亘沙溪之上,状如凤凰探过河的脖子,时值官需井对称的左侧(现电影院附近)还有另一口井,这是凤凰的另一只眼瞳。

唐代沙县县署遗迹“ 官需井”碑

曾经“地标”阴冽井

阴冽井在西山岭下,即今沙县步行街中部,始建于明代。井口呈四方形,长条石砌成;井深5.6米,井壁和井底由青砖垒就,因年代久远,井壁上早就爬满了青苔,青砖却历历在目,汩汩不断的井水滋养着周边千余民众。

沙县步行街未建成之前,该地段属府西路街背面,从原小吃街下西山巷及百货大楼夹弄通道一带,俗称“后山沟”。“后山沟”地段大宅院、寺庙祠堂众多,是沙县重要交通区与住宅区。而据一位久居此地是老先生言,有阴冽井的这条巷叫水井巷,东面叫水井东巷,西面叫水井西巷。巷名以井名为基,足可见阴冽井曾经重要的地理位置。正因此,此处成了标志性地名,阴冽井也成为地标建筑物。

阴冽井水今已不取用,井中养着红鲤鱼。老人们说,这些鱼儿是有灵气的,是能庇佑大家的精灵。说话间,有乡民前来祭祀。那些五行缺水的孩童,其父母往往也以“补水”的名义在老水井沿边烧香祭拜,祈愿孩子健康顺利,茁壮成长。

沙县步行街“阴冽井”

冬暖夏凉“甘泉井”

“甘泉井”在兴义坊真君堂前,即今沙县东门古街中部。井口呈五角形,始建于明,修建后因种种历史原因曾经被毁坏。后于明隆庆丁卯年(1567年)重造。虽然年代久远,井口护栏上的“隆庆丁卯”石刻却清晰可见。据历史资料记载,该井的井底为石窟。

甘泉井在东门真君堂前。“甘泉井”井名的由来,笔者猜测与井水水清如镜、饮之甘饴有关。从井名也可以看出当时百姓对古井的感恩之情。因东门片区早已引进自来水,甘泉井井水现已少有人取用,若遭遇旱年缺水,依然有不少人前往担水喝。井旁有泡豆芽人家,安装水管每天从井中汲水泡豆芽,豆芽上市,生意兴隆

东门真君堂前“甘泉井”

美食之源“时清井”

“时清井”,俗称斧头井、辅头井,在兴义坊建国西巷路口,即今沙县凤岗街道府前社区金鼎城的东侧入口。井口呈五角形,始建于嘉定葵末年间(1224年),而1992年版《沙县志》称其开凿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井水清澈、冰冷、味甜,独一无二,是沙县人制作青草冻的最佳用水。

沙县金鼎城东侧入口“时清井”

崇文重教“社学井”

“社学井”位于沙县凤岗镇府西路盐仓巷口(铁门建设银行分点门前),井口呈六角形,始建于明。社学,即村社所办学校,为地方小学,主要教育8~15岁的儿童或少年。社学始设于元代,明清沿袭。井名社学井,推断此井周围当时存在规模较大的社学,井水是社学师生的饮用之水。以社学命名井名,不难想象沙县当时大力兴办社学的情形。

沙县有1600多年的历史,民风淳朴、知礼崇文,特别重视文化教育。唐武德七年(624年)便在西天王寺创办县学,为三明境域内设置最早的官学;宋崇宁元年(1102年),在京都郊外设“辟雍”,作为候补太学生的学习场所;宋天圣三年(1025年),汀州府设府学于文庙,境内各县陆续兴办县学,沙县此时则已是“五步一塾,十步一庠,士以诗书相劝……乘朱轮、曳金紫者不知其凡几也”(康熙版《沙县志》)。

沙县凤岗镇府西路盐仓巷口“社学井”

荡气回肠“节义井”

“节义井”又名双节宫井。在懿节夫人祠前,即原府东路沙县人民银行门口,今沙县城区府东路中部(新华都广场左侧)。井口呈六角形,始建于明正德辛末年间(1511年),1992年版《沙县志》称其开凿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依井名推断,此井为纪念节妇廖氏所建,人文价值极高。

《八闽通志》载,节义井,许(处,位于之意)懿节夫人祠前。(上七井在县治东兴义坊,旧名七星井)。明·叶联芳纂《嘉靖重修沙县志》载:“懿节夫人祠,在旧城隍庙之左,祀节妇廖氏。”同样是《嘉靖重修沙县志》,其“人物”条引之“贞烈”篇云:廖氏,本民妻,姓聪慧。绍定三年为贼所掠,命之歌舞,廖骂曰:“我恨不得啖汝肉,宁肯悦汝耶!”贼怒,杀之。时贼方猖獗,欲窥州城。廖有娠,贼刳其腹,观男女以卜进退,得女,遂引去。招捕使陈韡具闻于朝,诏赠懿节夫人,乡人立庙祀之。《沙县志》短短110字,描述了一个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故事,也把一个刚正不阿、大义凛然的沙县宋代贞女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所以说,节义井的诞生、存在和延续,都意义非凡。

节义井正六边形设计,正六边形的井口,正六边形的井盖,几何上的对称美平衡美在这口古井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演绎,稳定的力学结构在此井获得出神入化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最初凿井工匠的独具匠心。这样的井,不仅给人以生命之源,更给人带来美的感官享受。

沙县新华都广场左侧“节义井”

扑朔迷离“双圆井”

“双圆井”,俗称“象眼井”,位于沙县虬江街道大水湾自然村陈氏大厝(孝子坊)内。井口为下大上小的圆形,深约10米。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双圆井原为一对,现单存左侧一口。

陈氏大厝建造于清乾隆甲寅年(1794年)之前,至今已有230年的历史了。陈宗浩是最早的屋主,其为清乾隆年间“选魁”贡生,相传陈宗浩年轻时好学多才,研究儒学和孝义多年,倡议以孝道治国,被地方官推荐至朝廷。清道光十年(1830年),朝廷嘉奖,奖御立双龙孝子石坊,主人将石坊建成孝子牌坊,故陈氏大厝也称“孝子坊”。至此,文武百官路过均得下马落轿,闲杂乞讨、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内。

“行象之形背曲高,须寻眼目穴坚牢。象奴相应方为吉,世代儿孙挂紫袍”。“孝子坊”古厝选址极为讲究,从明代风水大师许试可辑的《地理天机会元》卷二十九“喝形取类”篇中考证,古厝的风水格局为“行山象”形。前朝为笔架山,明堂为开阔农田,宅前有溪水环绕,宅后倚靠连绵起伏的群山,厚实稳重。两侧有青龙、白虎两砂,且青龙砂高过白虎砂。古厝建成后,于厝后挖掘两口对称圆形水井,为两目。令人惊奇的是,不管多少人用水,双圆井内的水位总是保持一致,不升也不降。1960年,三明农校师生共300余人同时住进孝子坊(借此地作校舍,并开课),日常吃、喝、用、洗,都是用双圆井里的水,井水位依旧。更不可思议的是,左右两口水井,一清一浑,每天轮换一次,若今天左清右浑,翌日就左浑右清。86岁的陈氏后裔陈瑞枨老人说,孝子坊祠堂所处山形乃“行山象”之首,双圆井好比一对象眼,因为它有护卫这座大宅的职责,不敢贪睡,只能睁一眼闭一眼,轮换着休息。遗憾的是,陈家后人听信地理先生白话,将右边的圆井填平,而今独余一口左井。

“孝子坊”内“双圆井”

此外,兴国寺侧的圣泽井、东岳宫之西的龙德井、兴义坊谯楼前的善政井、朱家门外的步云井、县治西江家巷的耿星井,兴义坊的澄清井与明清井……这些古井已悄悄退出历史舞台。虬城自古多灵井,静卧坊间人不识。其实,这些顽强坚守的老古井,承载着岁月,承载着历史,承载着一份厚重的文化。(罗榕华 文/摄)

《三明新周报》381期电子版

云里仙山出好茶!“大田美人茶杯”全省摄影大赛揭晓

Hash:d56ee03614da72b1ae32d250c226e975f8879982

声明:此文由 三明新周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