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第一篇!《中国组织人事报》报道了我省红色名村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名村承载红色历史,富集红色资源,荟萃红色故事,是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推进红色名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知行版从今日起,推出“走进红色名村”系列专题,追忆名村历史文化,彰显名村红色底蕴,展示名村时代风貌,再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编者的话

晓东村俯瞰图

晓东村有六棵桂花树,人们唤作“红军树”。

谢加珠、谢恒贞、谢恒智、谢恒慈、谢恒贺、谢嘉谟,每棵树都有名字。最小的16岁,最大的34岁。这个年龄是晓东青年离家时的岁数,也是他们留在亲人心里永恒的年龄。六棵树从低处往高处,一字排开。90年前的小树幼苗,如今已是枝繁叶茂,桂树成林,仿佛一道坚实的屏障为乡民们遮风挡雨,又如一队列兵,守护着这片安宁的土地。

群山环抱中的涧田乡晓东村,隶属于江西万安县,像一颗钻石镶嵌在武夷山西麓赣南大地上。四周崇山峻岭,峰峦叠嶂,拱卫着这恬静的小山村。夜幕降临,整个村庄一片寂静,只剩下群山的黑影、碎散的星光和从远处传来犬吠声。村民大多是从外地逃避战乱迁徙到这里的畲族客家人。房屋珠洒在谷底和半山腰上,要出趟山赶个集,得翻山越岭走半天的路程。由于地处万安兴国赣县三县交界处,晓东村素来被称作出门“一脚踏三县”。

1931年9月,为取得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委和总前委书记的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和中共苏区中央局两万多人,来到晓东村休整,隐蔽待机。

红军的到来,打破了这座偏僻小山村的宁静。那段时间里,在毛委员的亲自领导下,晓东人民积极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建立党的组织和苏维埃革命政权。红军白天为老表种地收粮,晚上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村里的年轻人纷纷报名入伍,踊跃参军参训,表嫂们为红军洗衣做饭、纳鞋补袜,军民建立起浓浓的鱼水之情。毛委员亲自教人学文识字,村民赖三秀把自己的嫁妆也贡献出来支援红军,“娘家念想成了公债券”的故事至今还广为传颂。

赖三秀原是地主家的女儿,因为爱上了自家长工,被父亲赶出家门。临行前,母亲含泪从怀中拿出一小袋银器首饰,放在三秀手上,说:“女儿呀,这是为娘出嫁时你姥姥给我的,这些银器首饰你拿着,以备不时之需。”

尽管离家后日子过得清苦,三秀也不舍得拿这些银器首饰换银元。听说其他区乡闹土匪,三秀就把这些银器首饰悄悄埋在自家后院的大樟树下。时年,苏维埃政府为筹备粮饷,在苏区发行了公债券。“支援革命,咱可不能落后!”三秀毅然决定变卖后院的宝贝,并把换成的银元全部买了公债券。消息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在赖三秀的影响下,当地群众积极购买公债券,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红军在晓东村的时间虽短,但革命的火种映红了这片多情的土地,理想的光芒照亮了村民心房,谢家同门六子一心参加革命。随部队出发前,他们在离开家乡的那条山路上,依次种下桂花树,相约革命成功后,回乡再相聚。

“我们大家来暴动,消灭恶地主,农村大革命。杀土豪,斩劣绅,一个不留情。建设苏维埃,工农来专政,实行共产党,人类共大同。无产阶级劳苦群众,最后的成功!”

当年,这首响彻山谷的红军歌谣,至今还镌刻在晓东村路口的石壁上。母送子、妻送夫参军的场景仿佛还在村口上演。然而,唱响这歌谣、踏上革命征程的晓东青年却再也没有回来。

壮士一心赴国死,古来征战几人还。他们的热血洒在了革命的征程上,他们的忠骨埋在了莽莽青山里。90年过去了,他们的英名依然熠熠生辉,他们的故事依然颂扬传唱。

晓东人把他们的名字挂在他们当年亲手种下的桂花树上,寄托亲人眷眷不忘的念想,提醒后人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事业。

几十年来,晓东人始终秉承着爱党信党、不畏困难、勇于奉献的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努力改造家园,改变贫穷困苦的生活。

历史没有忘记这块土地,党和政府始终牵挂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

1998年,三十出头的雷明生成为晓东村党支部书记。面对不通车、不通电、不通水,田少人多,缺粮少食的状况,雷明生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带领村民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开山凿壁,披荆斩棘,修路打井,立杆架线,短短几年时间,就修通了连接外界的马路,结束了晓东不通公路的历史。2000年年底,期盼已久的电线架到了每家每户,明亮的灯光不仅照亮了晓东村的寒夜,更点亮了村民的心。

2015年以来,党中央实施脱贫攻坚和苏区振兴发展战略,晓东人又一次抓住这一大好时机。

党员就是旗帜,旗帜就是方向。老支书雷明生深知,帮钱帮物不如建强一个党支部。他把村里外出打工的能人、文化人发展为党员,推荐进村“两委”,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增强支部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

在村“两委”带动下,村民种植油茶,组建油茶合作社;兴建光伏发电站,不仅用电可以自给,年底还有分红;发展林下经济,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既解决了农闲劳动力,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村里还建起了扶贫消费馆,村民把自家生产加工的红糖、鱼干、红薯干等土特产品放在这里,供游客选购,既增加收入,又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村党支部运用“党建+”模式,推动“童伴妈妈”“农村幸福社区”等一批惠民项目落地落实,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得到提升。

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晓东村深挖红色资源,大力推进红色名村建设。县里专门成立了晓东村相关革命历史研究工作领导小组,邀请知名党史专家到晓东村及周边实地开展调研考证,对晓东革命历史进行挖掘整理,再现当年毛主席和中央红军在晓东村的革命故事。如今,晓东村在原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驻地旧址前,建设了红色主题鲜明、红色元素厚重的“红色文化广场”“谢家祠堂——革命旧址展览厅”“革命文物陈列馆”。晓东村民积极响应,纷纷把自己家中的“宝贝”捐献出来,用作馆藏文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红色文化耳目尽染。

茂密葱郁的“红军树”

如今,走进晓东村,处处呈现厚重的红色文化,洋溢崇和善美的人文气息,随时可见前来寻访红色记忆的游人身影,能听到当地畲族人客家人的笑语春风。过去偏僻荒凉的山旮旯变成了山清水秀、怡人宜居的秀美村庄。

也许这就是当年先烈们为之奋斗孜孜以求的生活,这就是他们毅然离家参加革命的初心和使命。

走在那六棵镌刻着先烈名字、承载着难忘记忆的桂花树下,恍然间仿佛看到了他们欣慰的笑容,听到了村头那面“中国工农红军”红旗下响起的嘹亮军号,听见了榨油坊里水车摇动的幸福歌谣……

冬日的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晓东村在朝霞中破晓而出。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Hash:68f63d872a7265e52ffd34a4982f687eb5bc69a2

声明:此文由 东南沿海消息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