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六郎的试剑石(下)
杨六郎的试剑石
咱们先说榆林市政协、榆林市黄土文化2006版,清朝人曹颖僧所箸《延绥揽胜》第164页第十二行的“试剑石”。
原书记录云:“试剑石----府谷县北九十里圪洞道,相传为杨六郎试剑石”。
首先讲:圪洞道的地名延续了数千年,从来也没有变更过。府谷县也没有第二个叫“圪洞道”的地名。指的就是千百年来,通公路之前还在一直做为大路使用、府谷至榆林官道间一段相当险峻的道路。也是官道之山路与川路的连接段,上段是李家畖,下段就到了孤山川。
府谷人说的“圪洞”,就是指很深的深壕或者两窟窑洞间的室内通道。而这段“圪洞”就是深土壕。离府谷县城不是县北九十里,而是县城西北(偏西)约山路六十里。
还因为这个圪洞内有路,“圪洞”中有道路,才会叫成“圪洞道”。道路名字与地名一直使用了几千年,直至今天仍然叫圪洞道。今天更是因路名而有了村名,已经有一个自然村,村名就叫圪洞道。
榆府官道圪洞道的壕深,最深处可达五丈有余,上面只见天色,看不到其它任何景物。两壁陡峭,平常行人走路,胆小者都感觉害怕。底部路面上,两辆官辙单套畜力车,勉强可以对向通行,基本能够错开。
这段圪洞道路,鸟瞰呈反之字形,长约二里。
在“圪洞道”的下部出、入口处,孤山川畔,有三块大小不一的“磨剑磨刀石”。而不是“试剑石”。最大的一块长约一丈二尺,宽与高都在三尺左右。最小的一块也有七、八尺长,高与宽均约三尺。当地人称“大磨石”,研磨过铁器的痕迹相当明显。
行人走路累了休息时,每块磨石上,可以坐三至四个人。最小的一块,如果一个人在上面睡觉,那也就十分宽旷,最大块睡两个人都不会拥挤。
因为这几块巨型大磨石是放在黄土砾石地面之上,周围山体都是红色石头山与尼页岩,与磨石材质相差甚远,肯定不是原生物质。必然是由人或神仙移来的,附近也没有类似的砂岩石质的磨刀石。
当地也有传说,这几块大磨石是杨六郎留下的“神石”。所以,多少年来,才没人敢毁坏、砸烂后搬回自己家中。
大磨石西边的一条天沟叫“打船沟”。准确讲,就是孤山川旁边的一个天然大沟岔。从这个地名推断,当年孤山川的水量应该是可以行船的。
至今的打船沟两侧,都各有一块很大的平地,也有一些居住过古人的踪迹。
府谷人将一根独木凿成的船叫“独木舟”;就是多块木材造的,用手持桨划的小船,只要不是用大棹扳的船,也只是叫“划子”。用很多块木材造成的大船,要用多根大橹棹扳的船才叫船。
造船与造车,府谷人不叫造船或者造车;而是叫打船、打车。
从打船沟这个地名去推断,那时候造的船,就成了杨六郎渡河的工具和兵器军需运输设备,自然是大船。而孤山川之水量当年是可以流船的,只有几十里就可以进入黄河,入口与黄河水面正好等高。
很明显,这就是当年杨六郎的“造船厂”。而大磨石东边的一大块平地叫“炉场塔”;这就是当年杨六郎制造兵器的铸锻厂。至今,仍然不时就会有炉料或者古铁发现。
上面这段讲了第164页所记载的“试剑石”,实际上是“磨剑石”。
接着再讲2006版《延绥揽胜》第176页末段的“杨六郎试剑石”。
原文记录云:“杨六朗试剑石----在府谷县西北四十里。按:山西代州亦有六郎试刀石,或云杨继业试刀石,未知孰是。又双石崖地方,有杨八姐上马石,殆后人附会耳”。
从这段原文中可以悟出,这个“杨六朗试剑石”,当时的名气一定是很大的。当年的作者、曹颖僧先生,他也并没有亲自考察过。所以才会有“未知孰是、殆后人附会耳”之语句。
我就再说说这一处“杨六朗试剑石”。这就是我的祖居之地,可以叙述的比较明白。
这处名胜遗址方位和距离都很准确,就在县城西北四十里(偏北),木瓜城南面的万仙洞旁边。但它不是“杨六郎试剑石”,而是“杨六郎试箭石”。也只有“剑”与“箭”的一字之差,同音不同字。这处遗迹更是至今依然十分清晰,而现在所述的万仙洞,门匾上明白地写着是“万忠祠”。
今天不能亲自去考察者,我可以给您提供相当清晰的照片。同时,我再讲讲这段万忠祠与试箭石的历史。
这是和圪洞道“磨剑磨刀石”同时代的遗址。说明杨六郎在孤山境内圪洞道两侧制造常规兵器的同时,又在木瓜乡(宋、明时设红州卫)开发更为先进、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尖端武器。而尖端武器的开发,因为要远离榆府“官道”,说明当时也是在极其秘密之中进行的。
这个“试箭石”,可不是一般的试箭石,它是试验火箭留下来的痕迹。当地人都说,杨六郎当年是将对墩设在南庄村的墩(烽火台)上,箭头就射在了木瓜城前面的石圪尖上,是采用了对墩加一节火筒的火箭。火筒的作用主要是验证是否可以将箭头用震动力钻入岩石。
直线距离只有约十五里,射距只用对墩就可完成。针尖对麦芒之准确度,留下了这个更像耕地用的老铧子一样大的矢痕,矢痕正中间还裂了一条缝,这条裂缝应该是因为强大的震动力而产生的。
就其痕迹而言,它的力学原理,风动原理,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合理的。在箭头主矢两侧有气流升浮芒翼外,上下还各有两道加强筋,痕迹上部明显清晰,下部可能是因为震动时产生的自然重力原因,不如上面整齐。
杨延昭当时试验制造火箭的过程,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道全貌。但留下来的作战故事,它的逻辑性却完全合理。
杨六郎铸锻好兵器,打造好战船与运输船,又制造好尖端武器、“火箭”。火箭因用途不同,分别有“划界火箭”与“燃烧火箭”两种,也就完全做好了战争和收复失地的所有准备。
这一回,他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要一举收回大宋失去的国土、燕云十六州、即阴山以南的河朔之地。
这个机会终于等到了。这年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贪得无厌的萧太后,又发十万大军进攻中原。由老将韩延徽挂帅,萧太后亲自督军。并在雁门关前扎下营盘,排开大阵。声言要宋朝再割让黄河以北的千里国土作为议和条件,否则就要直捣汴京。
首当其冲的又是雁门关,雁门关守将不免飞檄急报,可下真把宋真宗给吓坏了。因为父皇在此地几乎丢了性命,虽然曾有过小胜,但总是十战九败,连杨无敌都在此地丧了姓命。
所以,真宗立即就下了一道圣旨,要三关元帅杨延昭全权相机行事。并派八贤王赵德芳急驰雁门关宣读圣旨,并留在军中代帝督军。必要时,八贤王与杨延昭有权调动全国兵马御敌,还要求临近各州、府、县供应粮草。
赵德芳与杨延昭登上了雁门关。八贤王站在关楼向北一望,辽军所扎营寨方圆延绵十余里。真正是人跃马欢,甲胄鲜亮,旌旗敝日,不由得心中倒吸了一口凉气。可他又看见杨延昭却不急不燥,好像胸有成竹,也没有在全国征调其它兵将的意思。
这一日,辽兵来下战书,杨延昭朱批,来日只约辽军主帅争胜负决战。
次日,八贤王与六郎来到阵前。辽军主帅韩延徽也应约来到阵前。辽军绣绒黄罗伞盖之下,还有萧太后端坐在冲车式将台上观战。
杨延昭在向韩延徽挥手的同时,倒提着长枪。嚼驭一提,坐骥就冲到阵前。对阵韩延徽也一样,同时来到了两军阵前中间的争战地带。
两马相交,这边杨延昭向韩延徽抱拳深施一礼道:“韩将军在上,久闻将军大名,如雷贯耳。家父曾多次提及,对将军也是佩服有加。晚辈与将军今日一见,确证传言不虚也”。
因为韩延徽原是中原燕国人,也在马上双手抱拳,还礼道,“将军少年英雄,老朽也是久仰、久仰”。
六郎又说:“韩元帅可曾记得,数十年前,也是在此地交兵,致使数万生灵涂炭,萧咄礼将军陨命”。
“后来,家父也未能逃脱相同地下场”。
“今日交兵,晚辈不想再步萧将军与父亲后尘。我们可否不用兵丁混战,以免生灵涂炭。只是你我俩人决战,一决胜负可否”?
“你我二人如有一伤,胜负已明。与前次相比,伤亡也只是数万份之一耳,将军意下如何?还因为晚辈也太年轻,未临过大阵,见血就晕,看不得那尸横遍野的景象”。
韩延徽回道:“军争用兵者,只是为土地而来。胜者进,败者退;胜得败失者、土地也”。
“主将决战,胜负虽明,军旅未动,土地又该做如何处置”?
六郎道:“此次交兵,只是你我二人决战。每一场战败者,让地一马或一箭,败者后退,胜者向前,展宽至疆界七百里可也”。
“如愿意罢战,即依此地为界,各守疆域。如还不愿意罢战,于新界前再战,胜败如前,直到双方愿意罢战为止”。
双方督军,都是可以当家之人,中间也只是一个两马争战的距离。还没等韩延徽回话,萧太后早就离开将台,已经是打马向前,要赵德芳回话。
萧太后认为,韩延徽虽然年迈,从未有过战败史。而杨延昭在当年的金沙滩战役中,在杨继业的众多儿子之中,是上不了阵的懦子而已。如今看上去,犹如一介书生,面若冠玉,文质彬彬,必非有力气之将军。
今日宋朝委其领兵,说明朝中无人矣。或许杨延昭也懂得一些兵法计谋。如果主将决战,就算懂些兵法计谋又有何用呢?这正是萧太后求之不得的。
她更认为,杨六郎根本不是韩延徽的对手。杨延昭从军至今,他还没有和辽国大将直接交过手,还完全不知道我辽将的厉害。
况且,辽国军队中战将有数十员之多,个个武艺高强。韩老将军如有闪失,接替之人众多。
有可靠情报,目前宋营除了杨延昭而外,只有杨延嗣,能算是一个将军,其它人都无足挂齿。
正所谓骄兵必败,萧太后用兵一生,老啦!却将这一条兵家大忌给忘怀了。
此时,八贤王赵德芳也来到阵前。赵德芳此时心想,大宋国内,只有杨家一门可以征战。而杨家也只有六郎武艺出众且又年青,也正当壮年。
辽军虽然兵多将广,每战只能由一人出马争胜。打完一仗,都要有进退,拨寨扎营,六郎也能得以喘息,恢复体力。这也就是一个最好的决战方法。
萧太后的态度却相当地狂妄,竟用马鞭指着赵德芳道:“八王赵爷,杨元帅的话你可听见?可否就依此法争胜负?你能否当家?用不用回去请旨?问问你那个吓破胆、尿了裤的小皇上”?
八贤王回道:“吾奉真宗全权圣旨,有权替天决断。况且,这个办法是我大宋杨元帅提议,只要辽国愿意,我大宋朝完全愿意”。
萧太后与八贤王双方就在阵前签约用印,决定了主帅决战的办法,以主帅争战胜负而决定七百里宽的国土进退。也就是阵前如果退一里,整个儿国土宽的七百里全退。
双方约定三日后开战,争战中不得使用暗器。当日各自打马回营,预备做好战斗准备。
到了约定之日,双方主帅都披挂齐整,骑马来到阵前。只见杨延昭铁盔铁甲,手提府铁长枪,左腰悬青锋宝剑,右身背雕翎硬弓,。
韩延徽顶盔贯甲,慢悠悠双手擎挛。马鞍桥上挂了一柄虎头大刀,足有六、七十斤的重量;左侧腰间还系了一鞘契丹弯刀,后背右侧带有弓壶箭矢。
两主帅二话没说,双方只是相互抱拳施了一礼,就打在一处。从辰时一直大战到午时,已经是三百余个回合,不分胜负,只得罢兵用饭再战。
饭罢又战到酉时,大战一天,总争战已经是五百余个回合。天黑以后,未能分出胜负。双方同意罢兵,约定明日再战。
第二天:又如前日一样,又大战了一天,仍然不能分出胜负,这就要继续决战第三天。
第三天:杨、韩双方元帅来到阵前,互相没打招呼,就已经是两马相交。六郎一看,韩延徽的马鞍桥上,怎么没有了虎头大刀,正在暗自寻思,两马间距离已经是很近了,韩延徽却迅速从鞘内拨出腰间弯刀。
原来,这一个刀鞘内藏的弯刀,竟是两把。韩延徽抽刀出鞘,双手一分,各执一把,直接就向杨延昭进行攻击。
要说是暗器却不是,这两天来作战,弯刀是一直带在身上的。说不是暗器,杨六郎并不知道鞘内是双刀,确实没有防备。
杨延昭真是措手不及,但毕竟还是年青,虽然显得有些慌张,也急忙用长枪招架,还是平安避开了第一个回合。
从出手来看,韩延徽本想一招就要致胜,目的就是要剌杀杨延昭。
杨六郎真没想到,当他回过身来的第二个照面,韩延徽的战马已经是近身博击位置。韩延徽用右手弯刀档开长枪,左手弯刀直接就向六朗的马头削了过来。杨延昭赶忙拨转马头,带马跳出圈子。因长枪一时调不过头来,急忙间又拨出腰间宝剑应对。
毕竟长枪不是单手使用的兵器,特别是处在近身时就很危险。眼看将要败下阵来。因为对手不会给他留有再来一个回合的机会,因为一旦拉开距离,长枪就会显出优势,这一点对手非常明白。
韩延徽与杨延昭此时形成了一个马头碰马尾的阵势。韩延徽正处在杨延昭背后,心中正自得意,右手挺刀就直剌杨延昭后心。
萧太后此时不只是看到了首场取胜的希望,甚至眼看着杨延昭就要命丧黄泉,比韩延徽更加得意。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说时迟,那时快;因为杨延昭的右手还握着宝剑,此时只能是单手握紧枪头,伏鞍挂镫,躲过刀锋。随又化枪为棍,使出一个劲风扫落叶的套路,左手向后用枪尾重重地将韩延徽的马前腿打了一枪杆。
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杨家回马枪,忽许更是急中生智之必然动作。因用力过猛,竟将韩延徽战马的左前腿给打折了。
只见韩延徽的战马一个踉跄,将主将摔下马来。
韩延徽本已年迈,看来这一跤摔的不轻,倒在地上动都没动。只是用战袍将头裹了一下,双眼一闭,躺在了地下,只等着杨延昭一枪结果他的性命。
没想到,杨六郎此时却下了马,双手将老将军扶了起来,并扶在了自己的马背上。说道:“老将军,这你不能算输,因为这是由坐骥不济而造成的,请回去换马再战。但你要将我的马先还回来,我营不比辽国战马众多,宋营只有这么一骥与吾熟悉之宝驹”。
韩延徽连说:“输啦!输啦!当时你完全可以将我一枪剌死。剌杀主帅,那还不算输吗”?
萧太后也看的明白,来到阵前说:“这第一场大回合我辽国就算输啦”!心想,不过是一马或一箭之地,我换将再战,夺回来就是了。
此刻,时间还不到午时。八贤王就上前道:“既然承认这一场输了,是退一马呢?还是退一箭”?
萧太后心想,一马要跑几百里,如果一箭,就是动用大弩机射箭,也只是数里之遥,还不到目前这一座兵营的距离,最多也就是重新安营扎寨而已。直接就讲道:“这是第一个大回合,我辽军就先退一箭吧”!
杨延昭接着道:“如果认可决战结果,那就请上关楼验矢注批,以便不会引起谬误争执”。
萧太后正想上关楼一揽关内河山。此时韩延徽也已换好马匹,并将六郎的战马也还回来了。又带了两名随从,立即就簇拥着一行人上了雁门关敌楼。
萧太后这是第一次登上雁门关城楼,放眼向南望去,关内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真是垂涎欲滴。心想,再用不了几个大回合,眼前的土地,就要归大辽国所有啦!
此时,八贤王还命人摆上一桌军中酒席,请萧太后和韩延徽入座。
洒过三巡,两名宋军用一个盘子,抬上来一枚两翼(正常三角)大箭头。桌子上也备好了朱砂砚与大批笔,请萧太后御批。
萧太后一看,这么大的一个箭矢,用手试了一下,足有十来斤重,根本就不可能射出去。毫不思索,就在这个大箭头上写了“辽界”两个朱红大字后,挥手让军士就将这枚带飞翼的大箭头抬了下去。
此时赵德芳与杨延昭就请萧太后与韩延徽立于城楼之上,面朝北方,观看火箭发射。
萧太后正想将端起来的酒杯放下观看射箭,只见雁门关的城门洞内一声巨响,红光一闪,一条火龙腾空而起,就向北飞去。留在城门洞内的对弩墩(类似火炮的短铁筒)内,硝烟久久不能散去。
萧太后身子一紧,就将手中的酒杯掉落在地上摔碎了且不说。心里还带着惊恐与不安回到了自家大营。
双方这就派出军士去寻找萧太后御批过的这枚大箭头。
过了几天,双方的军校都回来了,分别报告说:“这枚箭头落在了大青山的半山腰上。如果不是大山挡住,不知还能飞多远。是双方军士共同看到并验证的,但取不下来。‘辽界’二字,肯定是十分明显清晰”。
八王与杨延昭,次日就到辽营会商退兵让地事宜,萧太后却说:“这一定是你们预先做了手脚,提前派人放在那里的,不足为凭。怎么可能从雁门关一箭就射到了大青山”。
杨延昭道:“我朝只是不忍心看到众多生灵涂炭而为之,如若存疑,我们还可以再射一箭,以证真实”。
“现在就请辽军让出中军账,就用雁门关至中军帐这十数里的射距,我一定让辽国君臣和萧太后口服心服”。
杨延昭回头就让传令兵回雁门关传将令,让军士只在对弩墩内放入射药与燃烧箭,不用装火筒,对准辽军中军帐,再射一枚燃烧箭。
回头又请辽军尽快撤出中军帐周围二里以内的所有军士,以免误伤。
辽军刚撤出全部兵丁,只见一条火龙又从雁门关城楼方向腾空飞来。萧太后还没看明白是怎么回事情,也没来得及眨一下眼睛,辽国中军大旗就应声倒地。整个儿中军帐、方圆里许地面,瞬间就成了一片火海。
萧太后此时浑身颠抖了一下,不得不认输。心里明白,即使辽国摆下了天门大阵,也不能抵挡火箭威力之一、二呀。
辽国如果要继续再战,宋军都不用出动军将,只用几枚燃烧火箭,就可将十万辽军葬身火海。只好极不情愿地、如约将辽军退到大青山以北,归还了阴山以南、已经占领了几十年之燕云十六州的大宋土地。
这就是:“杨六郎脚踏雁门关,一箭射在大青山”的历史真实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尽管还有其它版本,不便逐一赘述。
只凭一箭之功,收复了失去数十年的国土,即燕云十六州及河朔之地。
杨延昭使用了非常手段,结束了常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一箭收复了失去二十多年的国土。
收回燕云十六州、河朔之地以后。杨延昭因为害怕“火箭”杀伤力太大,重蹈诸葛亮重火攻而伤人过多之复辙,就将所有造好的火箭彻底销毁,制造技术也全部隐匿。
这里我再讲几句后话,或与杨六郎火箭相关的故事或俗语,以证其历史的真实可靠。
灭宋启元,成杰思汗与铁木真主力武器虽然不是火箭,却因为唐贞观年间有宫廷铸造工匠赵冒、董臣二人移居到了塞外。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弟们,掌握了唐朝先进地铸造技术。使蒙古人控制了非常轻便、可以随军移动的循环坩埚炉冶铁技术,使单体铸造件可以无限大。使火炮制造变的非常简单,并且可以随军铸造,享有了大、中、小型配套的火炮系统。所以,元朝才能称霸世界。
到了明朝,倭寇不断地在沿海抢劫,在与倭寇作战时,有登州总兵张国材听说杨延昭曾经制造过多种用途的火箭。
于明朝嘉靖年间,张国材向戚继光提供线索,并与戚继光一起,将多节火箭制造技术再次发掘了出来。并根据战场实际需要,进行了符合海战要求和必要的小型化改进,用于对倭寇的海上作战。
戚继光在对倭作战中,多节火箭得到了大量应用。戚继光火箭与杨六郎火箭因用途与对象不同,以轻量化使用为主要方式。将对墩发射改为首先用大弩机发射。相传一支弩弓重量就有上百斤之多,十数名将士合力才可以挂上弩弦。继之再将多节火筒固定在箭杆上分级延伸,最远用七级火筒。箭头是用火药裹着的硫磺球,针对的就是倭寇的木质战船,唯一功能就是燃烧。
只要能在海上看的见倭寇战船时,就万箭齐发,用多节火箭带着火药裹着的硫磺球将倭船点燃,使倭寇连逼近岸边的机会都没有,在大海中就葬身鱼腹了。火箭的再次开发运用于对倭作战,致使倭寇三百年再不敢觊觎中国。
而戚继光抗倭胜利地主要原因,就是对军用食品、光饼(煎饼),和几十种传统武器的改进。还创造了部分新式武器,而最重要的武器就是火箭了。主要凭借了“火箭”之力,才能将倭寇一举荡平。
后来,百姓们又在大青山半山腰上发现了这个巨大的铁铧,只可摇动而不能取出,自然称为奇迹。
府谷、包头与河套地区,还有一句针对吝啬鬼的俗话说,“杨六郎的箭,干摇不动殚”,指的就是这枚大箭头。
再后来,有汉人就在山根悬崖上修建了一座道教大庙,名叫“飞铧观”,在一块连山巨石上建成大殿,供俸吕洞宾祖师。殿后天然石洞改建成三清殿,供俸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蒙古人又在道观南面,稍显平缓处又建成一座“浩树召”,供俸释迦牟尼佛。其实“浩树”的蒙古语,也就是铁铧的意思。
浩树召、飞铧观下面的河套东川,现在地名叫包头市九原区“沙尔沁镇”。
杨六郎当年试好火箭以后,已经做好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部准备,也看到了为“金沙滩”战役雪耻、给雁门关前阵亡将士安慰灵魂的希望。
他就在红州卫(木瓜园堡)试箭石的旁边,又建起“万忠(死生)祠”,祭祀父亲在雁门关大捷和金沙滩战役中死去的英烈。也将该祠做为生祠,为即将赴汤蹈火的英雄们创造必胜的条件和祈祷平安。
万忠祠就建在试箭石旁边,我小时候看见之时,其建筑就只剩了一窟砖包门面正向大石窑,窑内三面设有供台。
青砖拱式门洞上面石雕匾额是“万忠祠”三个大字,两边有一副石刻七言对联。
上联是:雁门关外真英杰,下联是:炎黄军中假作古。
杨六郎建设此死生祠,也是意在维护永久和平,永远结束战争。
万忠祠到了清朝,祭祀的人相对少了许多,也无专人看管。当地有些住户,自己家里原先供奉有家神。因为所顶神的神汉或神婆离世,家人就将神仙牌位送到了万忠祠。
因为这些家神大部分原本都是仙家,名叫这个仙那个仙。年长日久,万忠祠内就供满了各种名称的仙家牌位。人们就将万忠祠,习惯地叫成了万仙洞。
万忠祠内的正面上方,还真有一个石洞,洞口不大,但也可以单人进入。不知道在什么年代,在洞口的正中间塑了一尊杨继业神像,胆大者也就进不去了。因为是神仙洞,也没听说有人进去过的传说。
三月三上巳节,轩辕黄帝诞辰;也是万仙洞固定祭祀进香日,香火是相当旺盛,不管烧香敬表产生多少烟雾,香烟全部吸入山洞,却不会从门窗口排出。
同时在石家洼半崖上,却有一处小石洞香烟缭绕。说明山洞已经通到了石家洼沟,也已经有二、三里之遥,还不能确定此洞到底有多深。
真没想到,我与赵希荣先生从上午一直谈到傍晚,不是因为天黑看不见,也许还要一直交谈下去。
两个退了休又无事做老人,为了辩明一位古人的功绩,竟然忘记了吃午饭,一点儿都没觉得饿。
天也黑啦!这段故事就讲这么多吧!
第二天我们又结伴亲自去看了这处“试箭石”。至今依然完好清淅,万忠祠的建筑虽已不存,但还有很大一堆砖石,遗迹非常明显。我们还拍了不少照片,确认此处遗址真实完整。
紫花坪村的石转槽已经不存在了,但配件还算基本齐全。我们访问了当地村民,一致说十年前石转槽还非常完整,2008年村民张梓权修建住房时,房子就建在了石转槽的原有位置。是他擅自拆毁了石转槽,将配件移放它处。
当时还有人向县文物部门做过反映,但县文物部门的答复是,文物目录中没有这个石转槽,他们不便干预。
今天,我才将此故事整理成文字资料。因为我掌握的资料也很有限,还请赵先生和有识之士加以修改补充。
张玉玺,笔名镜翁,本科文化。陕西府谷县紫花坪村人,原任府谷县商业储运公司经理、董事长等职,退休后住山东济南。
座右铭:镜世知行:镜世者明史,史清者知行。
65岁退休后开始文学创作,翁矣。
【文史】杨六郎试箭石(上)
Hash:6f14899cb4635814e0f303d378e449d4f759de0e
声明:此文由 保德新青年_wtg1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