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民间一大奇闻!舟山这一家族,传说是明朝开国功臣的后人……

舟山道古

第一百二十六期

舟山广电微信“老舟山道古”专栏

(原“王教授的课”专栏)

为大家讲述

舟山的文化、记忆和故事……

本期《老舟山道古》

翁源昌老师为您讲述

在舟山改姓的刘伯温族人

天祥妹婿举人明彝公

其后裔在海岛的传奇故事

在海岛舟山,有一家族其姓氏变故以及先祖功绩,为海岛民间一大奇闻,其第二十一世举人明彝公,是民族英雄、宋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的妹婿,二十三世梦延公,任青田县教授,曾是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的老师,他们的后裔在舟山主要居住在勾山蒲岙、皋泄毛洋周等地,这个家族现为周姓,但他们代代相传自己是刘伯温族人的后裔,有“阴刘阳周”之说法。为探究其中缘故,2020年11月我们到皋泄毛洋周、勾山蒲岙等地,对周氏宗谱以及族人进行了寻访。

“阴刘阳周”之迷离传闻

毛洋周周氏原宗谱毁于“文革”,蒲岙周氏保存的《周氏宗谱》,前后经过了四次修纂,第一次修于清雍正六年(1728),第三十五世周光益面对旧谱“残缺半逸”,从旧家史中整理出一份十分难得的宗谱,秩上下,叙伦次,著里居,表氏族,为后代寻祖敬宗打下了基础。第二次是乾隆四十年(1775)由余老夫子所修,第三次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第四十世周大房必绍公修纂,第四次修谱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修谱者为第四十一世老第二房的裕镇公。1997年3月,第四十三世周国康、周南昌,四十四世周静波对旧谱进行了整理说明。蒲岙《周氏宗谱》,虽然其世系有断裂之遗憾,但仍不失为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谱牒, 如宗谱中记载的舟山各地与鄞县、慈溪等浙东地区周氏的族缘关系,蒲岙周氏家族科举人才记录等方面内容,弥补了地方志记载之不足, 特别是对于舟山民间广为流传的“阴刘阳周”之传闻,有了一些更为确实的证据。

蒲岙周氏老墙门遗址

皋泄毛洋周、勾山蒲岙等地周姓人家,民国以前有一习俗,族人过世之后,墓碑上所凿姓氏为刘姓,即阴刘阳周。此传说,与明太祖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有关。朱元璋到了晚年,大开杀戒,诛除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元老重臣,刘伯温作为朱元璋的重要谋臣,深知“伴君如伴虎”,于是主动请辞,返回故乡青田退隐, 据说还让一部分族人改为周姓,避匿于浙东一带,偏僻海岛舟山就是其中一地。

毛洋周旧称茅洋,茅洋和勾山蒲岙,几百年前都是深山冷岙之地,是理想的藏匿之所。那么,毛洋周和蒲岙周姓的先祖是不是为了躲避朱元璋杀戮而改姓避匿的刘伯温之族人?从蒲岙《周氏宗谱》所记,发现有可作为证据的一些蛛丝马迹。据宗谱载,第十七世文静公时,周氏主要居住在鄞西新庄、慈溪、奉化庙后、会稽城中等地。二十一世明彝公,约生于1251年,宋景炎间举乡进士(即举人之别称),耻仕胡元,隐居在镇海灵绪河陡村,即今澥浦镇。二十五世以后各代,都有过居住舟山的记载,如二十五世传公,“生景二,即居舟山东皋岭下茅洋、东湖、杨岙等处,派是也。生景三,即居大蒲岙姚家湾,派是也”;“二十九世顺十七公,徙居蒲岙姚家湾”;“三十一世中八七公,长子徙大蒲岙西山下”。虽然“其世传俱不及”,然移居于茅洋、蒲岙等地的时间,大致就是在明朝建立初期,即1370年前后,这与传说中的刘伯温族人改姓远走他乡避匿时间相吻合。

如今,毛洋周、蒲岙等地周姓人家一直都认为自己与刘伯温是同一氏族,毛洋周周氏祠堂大门上方悬挂的“存本堂”堂号,就有着不忘祖先之义,祠堂内保存的“兄弟登科”牌,背面则为周姓常用的“汝南堂”三个大字,汝南(今属河南)是周姓一大出处。而蒲岙《周氏宗谱》则有更加确实的“阴刘阳周”之记载,清乾隆四十年(1775),余老夫子在修谱时中这样写到:“戊子岁,余课徒于大蒲岙周氏之十经楼,间步山水,见伊墓碣悉载刘姓而不书周,询其故,谓吾族阴刘阳周,相传已久,神主亦然。”余老夫子是周氏第三十七世献濬公的老师,他以为如今时易世变,祸患俱消,建议“返夫真姓”,但未被采纳。根据《周氏宗谱》世系所记,清康熙展复之后,周氏第三十四世以后来到蒲岙等地定居的非常之多,如三十四世发六六公,“本朝展复初又转大蒲岙山头郑家湾居焉”。

1958年掘坟平土,蒲岙周氏第四十三世周国康亲眼所见祖坟中三十七世以上墓碑上所刻皆刘姓,三十七世下始凿周。根据《周氏宗谱》世系所记,三十六世生卒时间大多是在清雍正初至乾隆中,如廷赓公,生于雍正九年(1731),卒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根据毛洋周、蒲岙两地周姓先祖墓碑所刻,以及蒲岙《周氏宗谱》所记,两地一直相传的刘伯温同族后裔之说、非空穴来风。

“兄弟登科”让世人举目

历史上,蒲岙周氏先祖曾是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族,其第二十一世明彝公,宋景炎间乡进士(即举人之别称),宗谱中说他“耻仕胡元,因隐,配文文山妹”,文山为文天祥号。明彝公之孙子梦延,曾为青田县教授,明代开国功臣刘伯温即出其门下。避居舟山的族人,虽境遇坎坷,从二十五世至三十八世的三百余年间,几经起落,然一直不忘读书之根本,不辱先祖之遗风。特别是乾隆五十三年(1788)至乾隆六十年(1795),第三十八世“嘉”字辈兄弟俩先后登科中举,让地处偏僻山岙的周氏家族名震四方。

清乾隆年间,蒲岙周氏家族风生鹤起,名噪大地。第三十七世“献”字辈邑庠生献濬公,其三子皆有功名,长子嘉棣,二十九岁由廪膳生中式乾隆乙卯(1795)恩科举人,嘉庆戊辰(1808)大挑一等,引见以知县用,因双亲老改就教职,嘉庆乙亥(1815)以教谕衔管金华永康县学训导事,敕修职郎,例授文林郎,至道光丁亥(1827)告终回籍奉侍,数年掌教定海景行书院。

次子嘉橞,乾隆戊申科(1788)武举,选河南营守备,调开封营守备,俸满升贵州松桃营都阃,于58岁告退,79岁时恭奉恩旨重赴鹰扬筵晏,敕授三品,诰封匾额,金花袍帽,龙章宠锡,晋封武翼都尉,追赠二代公。在蒲岙《周氏宗谱》保管者周国康、夏莲菊家里,80岁的夏莲菊老人向我们讲述了武举人上京考武举时的一个传说,她听周家上代人讲,在力试中,前几次武举人都顺利完成,但在最后一次力举一个几百斤重的石墩时,武举人运足力气,几乎就要过头顶,但有一种力不能支感觉,就在这时,好像有外力相托,把石墩举过了头顶,武举人回头一望,似乎看到了一个他眼熟的影子,原来是家乡东荡田泽浦庙菩萨帮忙让他过了这一关。武举回家后,就在泽浦庙庙前竖了二根旗杆。献濬公的三子嘉椿,县丞衔。封建科举年代, 考取举人是科举之途的一大难关,兄弟相隔几年,一文举人一武举人,在海岛舟山历史上恐怕十分罕见。

“十经楼”传经授道之所

蒲岙狮子山下,曾经有一处建筑规模很可观的院落,当地人称之为走马楼,这座院落即为《周氏宗谱》中记载的“地平楼”,此楼为周氏第三十五世光益公所建。

光益公生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卒于雍正十三年(1735),享年五十六岁。光益公克勤克俭持家,为蒲岙周氏家族做了二件大事,一是于清雍正六年(1728)修纂了首部《周氏宗谱》,二是在蒲岙狮子山下建了三进四明二廊的地平楼,地平楼中央正栋为宗祠,供祀祖宗。光益公高瞻远瞩,还特别设置“十经楼”作为传经授道之场所,聘请家师,教授周氏子孙诵读诗书品赏经文。“十经”既为《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觳梁传》、《论语》等儒家十部经典,“十经楼”之名,包含了周氏先辈对子孙后代勤读诗书,博取功名的期盼之情,周氏子孙也不辱使命,承先启后,光益公的孙子献濬、献清都是邑庠生,曾孙辈中嘉棣、嘉橞为文举人和武举人,嘉椿为县丞衔,嘉树是廪贡生。

周氏宗谱

另据宗谱所记,周氏第三十九世“言”字辈中有邑庠生2个,国学生3个,县丞衔级别4个;第四十世“必”字辈中有邑庠生3个,国学生2,县丞衔级别1个。从乾隆至道光的百余年中,周氏四代人出了2个举人,1个廪贡生,7个邑庠生,还有6个具有县丞衔级别的,这对于一个生活在海岛山岙里的家族来说,那是非同小可,是山岙里飞出了金凤凰。蒲岙周氏科举人才辈出,与光益公创设“十经楼”,让重师崇教之家风代代相传有着重要关系,可惜的是民国三十年(1941),不慎着火,二百余年的“地平楼”全部焚毁,“十经楼”也难免祝融之灾,实在令人痛惜。

在勾山蒲岙寻找《周氏宗谱》程中,八十岁周国康和其老伴夏莲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位老人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心中始终有一份崇祖敬宗的情怀,如果没有他们守护着这本《周氏宗谱》,时光流逝,也许后人连自己的祖宗也不知道是谁了,更不用说先祖的善德懿行,让我们感恩这些老人。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Hash:5c0d0d152c8ffe7762ab368a6e56e2f74b436fce

声明:此文由 舟山广电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