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吴家历史沿革初探

本文作者:宣城市政协文史资料特约撰稿人 翟大雷

吴氏,源自黄帝姬姓,

脉出周章吴国。

始祖泰伯,郡望延陵。

皖南泾县茂林吴家。

北宋兴起,明清鼎盛。

人气蒸腾,宗族兴旺。

“置身秦汉以上,所居廉让之间”。

泾县西南,青弋江右侧支流东溪上游,东流山与齐云山之间的冲击小平原上,溪岸坐落着一方古村落,这就是史上素称“大大茂林村”的茂林吴家。

吴氏大宗祠

“茂林”这个地理概念,大而言之近而言之指的是今天的泾县茂林镇;

小而言之远而言之或曰初而言之指的就是有宋以来吴氏聚族而居的“茂林吴家”。

吴氏宗谱

景德千年文风昌盛古村落,江南名族延陵世家茂林吴。

宋元时期历史沿革无考;明代历史沿革亦不详。

清嘉庆《泾县志》载,清代县级以下乡村社会行政区划,乡都隅仍旧,惟改里为图,图下设甲,每图十甲,形成县辖乡,乡辖都,都辖图,图辖甲的行政建制。乡、都命名,图、甲大多以数字为序。这就是以宗族为基础的乡村社会“乡都图甲制”。

泾县冠盖乡“都四图八”,设永定、思齐、花林、茂林四都,共辖八图。 其中最大的“茂林都(辖三图)”因辖有“茂林村”而名。

茂林都二图,分十甲,其中一、六、九三个甲以吴姓为主,聚族而居,称“茂林村”,俗称“茂林吴家”。简称“茂林”。东界唐村,南接景照倌,西邻潘村,北至溪口

村落围聚集镇,恰似“众星拱月”。

境内南水北流。东南宁溪、濂溪、思溪、荀冲河汇流而下,曰东溪。与西南古溪遥相呼应,双溪抱村,北出“溪口”,入青弋江。

境内三面环山一面江,按风水说法,属敞口畚扇之形,为生财聚宝之境。“砂环水饱,藏风聚气,风水宝地。”

有清一代,茂林村隶属冠盖乡茂林都二图。

民国时期,茂林村隶属茂林镇(保甲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茂林村落隶属几经更迭,先后隶属茂林镇,茂林区,茂林公社,茂林乡,茂林镇。

都、镇、区、公社、乡、镇,皆以该村村名“茂林”冠之,且一直以该村为治所。

该村自身经历多次划分。

1949年5月,废除旧保、甲制度,划乡建政。茂林村落分为4个村:东溪村(东北部,九甲为主,东边河沿“火烧坦”一带),茂林村(中部,街道为主),紫荆村(西南部,上东门至花厅一带),延陵村(西北部,香官巷——玓官门——王家桥——庄门前一带)。

农业合作化初期,户口分农业户口(农业户)和非农业户口(非农户)。全村农业户自愿组织为互助组,后合并为红旗(延陵)和魁峰(后作奎峰)两个初级合作社(初级社);全村非农户则组成街道居民委员会(居委会)。

人民公社化初期,茂林村划分为延陵、奎峰两个高级合作社(高级社),与附近末桥、西吴(后音讹作西洪)、潘村三个高级合作社一道,同属茂林生产大队。街道居民委员会直属茂林公社。

人民公社化中后期,茂林村划分为红旗大队、奎峰大队和街道居委会。

2002—2003年,全县行政区划调整,撤乡并镇,茂林村划分为奎峰村(含原奎峰村、原西洪村,共15个村民组)和茂林村社区(含原街道居委会、原延陵村、原山河村,共1个居委会和17个村民组)至今。总人口4800人,居民户口占三分之一。

尽管划分更迭频繁,又有周边部分村落并入,但茂林村落文化仍以“茂林吴家”为主体。

“茂林吴”,与旌德江、绩溪胡、宣城梅一起,并称“皖南四大姓”,闻名天下。

茂林吴家无论从村名来历到历史沿革,还是从地理位置到文化传承,都堪称茂林文化发源地和核心区。

2014年,泾县茂林镇奎峰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8年,泾县茂林镇茂林村(社区)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至此,整个“茂林吴家”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大大茂林村”,

根深叶繁之地,

林荫茂密之境。

从村域外观到文化内涵,名不虚传。

作者:宣城市政协文史资料特约撰稿人 翟大雷

本文部分史料由吴文海先生提供

点击

Hash:31f064937910f51b44a8568122a5ddbacbe80a52

声明:此文由 真太狼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