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这个传承了96代的老旧荒村成了网红打卡地!共享单车,黄河风景……你去了吗?

黄河,从76岁宋凤英老人的家门前流过。1962年,她嫁到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里的深度贫困村,河南台前县姜庄村。

传承了96代的村落

却因洪水破旧、清冷

400年前,传说中姜子牙的后裔其中一支姜氏先祖在这里开荒种地。村里的那本乾隆八年的姜氏族谱显示,至今传承了96代。

姜氏族谱

图自 姜子牙的渡口

过年祭拜现场:“我们进行最后一项,祭拜开始……”

2018年的春节,离宋凤英家不远的姜氏祠堂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祭祖仪式。武术表演,舞龙舞狮……吸引了姜氏后裔和游客前来观看。

如今的姜氏祠堂

宋凤英老人说,以前的祠堂是建在黄河堤上的破旧土房,经常被水淹。

宋凤英:“那会儿生活很不好,年年上水,就是年年这黄河的水就上来了,庄稼都淹了,你吃啥,都逃荒去了。我也跟你这个爷爷拉过大粪,编个篓子,在地上缠上一篓子一篓子的,拉着咣地咣地的上堤卖去。”

宋凤英

上世纪60年代,黄河水泛滥,姜庄村300多户村民陆续搬离了自己的家乡,告别了祠堂。看似历史厚重、文化积淀的姜庄村,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近乎空巢,村中100多座土坯房被闲置,仅存的三口古井,也慢慢地被落叶枯木掩埋。村庄,破旧、清冷,就如黄河堤上的姜氏祠堂。

宋凤英:“我有五个孩子,孩子都出门了,在泰安铺地板,装修,挣得钱还很少。他们要是没活了就会回来,呆两天就回去了,就我们两个人在这边。”

姜庄村

宋凤英说,前几年,算上自己一家,只有不到10户村民住在这里。

中国扶贫基金会工作人员:“这个村它实际上是被5个4A级景区环抱的这样一个村庄,而且它旁边就是黄河,所以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古村落。”

废弃宅基地改造成民宿

让村落焕发生机

改变,发生在2017年春天。在国务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关注下,村中废弃宅基地改造成民宿的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宋凤英:“热闹啊,才好呢。这里一天天没人,要不我在这儿坐会儿,要不就回家,没个人。来得人多了,旅游的,才好呢,都见见,都来跑着玩玩多好。”

姜庄村改造前

图自 姜子牙的渡口

姜庄村改造后

图自 姜子牙的渡口

两年过去,这些摇摇欲坠的土屋华丽变身,传统的黄河村落生活,和现代的民宿体验在这里相融。常年寂寞的宋凤英变得开朗起来,她盼望着孩子们能回到自己身边。

宋凤英:“建好了,有活了,在一个庄上干,不叫人外边干是吧。到以后,他们都回来干了,不上人外边打工去了,在家里又方便,都来自这个项目的,都很高兴。”

虽然,宋凤英的孩子们还在外打工,观望村里的形势,但和她一样嫁到姜庄村的王娟回来了,当起了民宿管家。

王娟:“我们这边请来。这边是我们的大床房,你看在喝茶地方多好,能看到黄河。”

客人:“这个院子正好一家人住是吧?”

王娟:“对,可以。可以带小朋友。”

客人:“这边风景蛮好的。”

王娟:“对,风景蛮好的。做饭就是自己种的菜,然后我们自己不上农药的菜,自己种的,然后从松土之类的到撒菜种子,我们自己摘来,然后炒给客人吃。”

民宿 姜子牙的渡口

祠堂也从堤上改建到了村子里,更大更气派。超市就在眼前,共享单车就在身边。

王娟:我们村以前穷,然后现在盖了超市,就两分钟的路程就到了。路也修好了,还有哈啰单车了,去赶集比较方便,想买什么东西不用那么困难了,路也好走了。

村里的共享单车

黄河边的荒村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点:

姜庄村村民陈海青:“好多人啊每天都像赶集似的,台前的县城里面的,好多很远的村子都过来看一下,快手上啊,抖音上啊,拍个视频上去,都觉得那个地方建设得特别的好。”

一寸新芽上,有盎然的春意;一声蛙鸣中,有丰收的芳香;一滴露珠里,有太阳的光辉……一个个家门口的变迁,凝结成960万平方公里的蓬勃与兴盛。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家门前那座山、那条河、那段路的点滴变化,随历史车轮一起滚滚向前,汇聚成浩浩汤汤的时代潮流,为共和国的70年长卷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从今天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我家门前》,记录我家门前的昨天与今天,见证共和国的成长和繁荣。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Hash:edceb5bd0e0a5b817fdc605667f7e10f61c5704c

声明:此文由 台前那点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