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诸暨璜山镇,藏着一处绝美古村落,文青们向往的“隐居生活”
今天要去溪北村游玩,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或许是我孤陋寡闻,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当我踏入村口的那一瞬间,还是被它的美丽景色吸引了。溪北村位于 浙江诸暨璜山镇西面,已有600余年历史。村前有溪水,村后是青山,屋前有稻田。对文青们来说,这或许就是他们向往的“隐居生活”。这里除了有绵延葱翠的山林、甘甜清冽的泉水,居然藏匿了不少明清雕塑与古居。
走入溪北村,村口路边的荷塘和稻田,使人心情豁然开朗。田野间出现了一座白墙黑瓦的古建筑徐氏宗祠。徐氏家族是在汉代王莽时期,南迁到此,先祖到此地,既不是巨商也不是大官,就靠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把整个家族在此地带的兴旺起来。
徐氏宗祠,大门上方中间悬挂一块横匾,上写“溪北村文化礼堂”七个大字。溪北村文化礼堂是以古建筑为“蓝本”,结合当地文化和古建人文,在徐氏家族的“宗祠”——“彝叙堂”的基础上提升改建的。这是个两进的祠堂,前进的大堂里,摆放着简易的卡拉ok设备,兵乓球桌,健身器材,正有村里的老人在唱歌,孩子在父母看管下嬉闹玩耍着。真是古物今用,新老同欢和谐的场景。
“彝叙堂”是以祥十八公为始祖的徐氏宗祠的祠堂名。徐氏宗祠原先称“彝叙堂”,始建于乾隆年间。这个祠堂于民国年间重建,现经修复,旧貌换新颜。
据悉,溪北村共有人口近400户,几乎都是徐氏后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家族集聚点。
从祠堂出来继续往村里走,远远看去,古屋与身后的稻田融为一体,满是乡野质朴之气。
走入村中,只见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古宅,夹杂在光鲜亮丽的新房之中,安之若素。大片绿色的农田,半月形的清澈水塘,和古老的建筑融为一体,浓浓的田园风光,令人心醉。
新一堂前有一个半月形的水塘,名曰“丰秋塘”,直径约20米左右,水深约1.8米,建于清乾隆末或嘉庆初。池塘中的水犹如一汪清泉清澈见底,清晰可见塘底的鱼儿来回游荡,有村民在水塘钓鱼。
“丰秋塘”旁边有一口清代保存下来的双眼井,每幢堂前都有一处双眼井和两口水塘,双眼井作饮水之用,水塘则常用来洗菜或浣衣。经过200多年岁月更替,村中至今还留存有14处水塘,并且在村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人建房讲究背山面水,即房子背后有山,房前有水。
有一句广泛流传于诸暨的民谚:“溪北人的屋,斯宅人的竹,浮塘人的谷”,也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证明溪北建筑在当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村里现存最具规模的古民居,也正是水井与水塘保存最完好的地方,那就是新一堂。
踏着新一堂前200多年前铺就、至今仍完好无损的鹅卵石子路,我们仿佛走进了另一个时空。
构筑精美的新一堂被评为“省重点文保单位”,是溪北村的宝贝。
灰白的墙,徽式的檐,青白的门框。淡雅的色彩,简单却精致的装饰,漫步庭院中,恍如穿越到了明清的某个私宅中。
每一幢古民居里,都可以看到大量精妙绝伦的雕刻作品,它们大都以民间传说和古老的图腾为题材。
屋虽然经历长时间后,并不完整,但它留下的雕花,真是精美绝伦。
似乎有木结构的地方,无一处不雕刻。尤其是檐廊下面,层层叠叠,排排挤挤,那叫个密不透风。雕刻的题材有花卉、人物,有连环的故事,有缜密的情节,真是美不胜收。
精美的砖雕
天井里的水井。
这座由溪北徐姓第四代徐宁(1745~1819)建于清乾隆末或嘉庆初的古民居,有大小房间85间、天井26个,从宅院规模可见当初人丁之兴旺。
这里现存13幢相对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原本溪北的古民居数量还要更多,但在1941年4月的一场战火中,大量的古民居毁于一旦,只剩下如今这十多幢尤为珍贵古建筑。
务本堂,也是坐西朝东,前后三进,连正门在内共3个门楼。门楼看上去还挺新和完整,但里面两进十分破败,有些结构已经倾倒,村民们正在里面进行维修,门口两旁堆满了维修用的原木。
Hash:19ebeffbe121c3e9c7e72eada6a5ed9e07ca192e
声明:此文由 上海旭日东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