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堰画乡:中国的巴比松小镇

作者简介:吴小东,笔名他他,浙江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著有作品《悲怆的现代化——关于谢晋电影〈鸦片战争〉》、电影评论随笔集《光阴的魔术师——他他电影随笔》等。

古堰画乡:中国巴比松小镇

1830年至1880年间,法国枫丹白露森林旁的巴比松小镇上,聚集了一群风景画家,他们崇尚回归自然,甚爱描绘田园风光,由此催生了闻名于世的“巴比松画派”。然而,谁也未曾想到,一个世纪以后,巴比松这个颇具西洋风气的油画流派,竟与深藏于浙西南山区莲都大港头镇,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旧时的大港头,是瓯江航道上的中转站,一度商贸繁盛、热闹非凡,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公路运输的发展,大港头的航运逐渐归于沉寂。但近年来,大港头却华丽转身,成为了古堰画乡风景区的核心区域,吸引着众多中外画家纷至沓来写生。大港头,也由此从一个偏僻的古镇,发展成繁荣的艺术小镇。它的发展历程曲折而又精彩,这其中既有命运的眷顾,亦有历史的必然选择,但更多的,还是源于这片土地对艺术的无限包容……

莲都与巴比松画派之缘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在中国大地涌动,大城市美术创作也日趋多元化,出现了许多前卫的艺术流派。地处群山之中的大港头,到处是平畴的田野和葱郁的古树,与它们相生相伴的是渔舟唱晚的瓯江,这是一幅没有画框的油画,这种宁静的田园风光是我们现代人所梦寐以求的。与此同时,在大港头,一股效仿法国“巴比松”画派之风在莲都本土画家群中悄然兴起,薄雾除开的江边,画家们心头燃起的创作火焰,如同初升的朝阳,冲破层层迷雾……

1986年深秋的一天,时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的李大芸,来到大港头,三位年轻的本土画家——胡委伦、詹维克、管建新接待了他。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人都是莲都第一批专业美术生,也是巴比松画派的爱好者,工作之余,他们常骑车到大港头写生。李大芸此番前来,一早便与3人到江边创作——清晨薄雾弥漫,远处的群山与村庄都显得影影绰绰,好一幅浑然天成的风景画作。他们不停地描绘着,绵延的青山缩进了画框里,瓯江奔腾在静止的画布中,当李大芸看到三人的画作时,立刻想到了巴比松画派。虽然只是一次采风创作,但李大芸却兴奋无比,他认为莲都本土 “巴比松”油画创作的潜力无限,可以作为一个地域美术群体来培育。随后,李大芸开始在各种场合,宣传莲都的巴比松油画,并先后邀请了全山石、潘鸿海、徐永祥等著名画家,赴大港头地区考察指导。就这样,莲都与巴比松画派紧紧地缠绕在了一起,在莲都政府的主导下,莲都画家们由松散的个体创作逐渐走向了专业群体创作,独具莲都本土特色的巴比松油画,也逐渐在浙江省内崭露头角。多年之后,管建新离开了莲都,到省城从事美术教学,并担任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而詹维克、胡委伦,则被调入莲都高校任教,成为莲都巴比松画派的旗帜性人物。

时至今日,每年都会有大批毕业于专业院校的美术生和各地画家,来到大港头,加入巴比松画派的队伍。大港头俨然就成了19世纪初法国南部的巴比松。没有人想到,莲都的巴比松油画在这个偏僻的地域诞生并发展,为现代美术发展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画乡“阿庆嫂”的传奇故事

大港头之所以能成为画家云集的画乡,还有一个人功不可没——徐萍。1995年,刚在供销社任职两年的徐萍下岗了。为了生计,她在镇上开了一家小酒馆,取名为“在水一方”。

徐萍的小酒馆由自家的3层小楼改造而成,只有4个客房、6张餐桌。由于小酒馆地处大港头镇的主公路边,交通便利,所以就慢慢成为当地画家经常光顾的地方。徐萍虽然不懂画,但画家身上普遍拥有的那种直率、豪爽的性格,令她很是喜爱。而画家们也觉得徐萍性格开朗、为人真诚,很愿意和她交朋友。绘画的人都知道,户外写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风餐露宿不说,还要忍受虫叮蚊咬。所以当画家结束一天劳累的工作后,总想找个地方饱餐一顿。于是,徐萍总会在酒馆里为他们准备一些水果、姜汤和点心,这种贴心周到的服务,让画家们非常感动。不仅如此,徐萍还利用闲暇时间遍访周边的乡村,并且花上好几晚,手工绘制出一张写生示意图,免费送给前来写生的画家们。此外,她还特意买了一架数码照相机,将适合写生的景点拍出来,供外地画家选择。正是凭借这样周到的服务,徐萍在画家圈子里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人都称她为“画乡阿庆嫂”。

后来,随着大港头的名气越来越大,全国慕名而来的画家、美院师生也越来越多,小酒馆的接待能力已不能满足需求。在与画家们的日复一日的交往中,徐萍这个昔日的画盲逐渐地成为油画鉴赏者,也与油画进行深度结缘。2000年,徐萍租下了一所学校内空置的教学楼,并创建了“在水一方写生创作中心”。同年9月,徐萍和专业院校达成合作,中国美院附中教学实习基地在写生创作中心正式挂牌——从昔日的个体户,到如今官方认证的写生基地,徐萍仅用了短短5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华丽的蜕变。

2005年,莲都政府启动了“古堰画乡”建设,对写生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徐萍借着东风,对写生基地进行全面扩容、改造,并更名为“在水一方艺术村”。到了2011年,艺术村正式建成,占地面积35亩,拥有300多平方米的油画展示中心,设有画家工作室75间、写生旅舍180间。

如今,在水一方艺术村已与中国美院、中央美院等近300家高等院校、艺术团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年接待画家和美院师生超过10万人次。这些去过大港头写生的画家和师生,都知道这里有一个精干而又热情的“阿庆嫂”,很多人还能说出她的经历与故事。而徐萍,一个普通下岗职工的人生道路,也因着巴比松油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行画村到创意小镇

2009年10月26日,美国纽约客》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巴比松——描绘外部世界》的文章,作者是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的彼得•海斯勒。在文章里,彼得·海斯勒以大港头油画行业为窗口,来观察这里普通百姓的生活,并探索他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可以说,这篇文章不仅让外国人了解到大港头这个地方,更了解到莲都巴比松油画兴起的历程。

将时间拨回到2005年4月,当时莲都政府正式启动了古堰画乡的项目建设,该项目的发展定位为“三基地一中心”:美术写生基地、创作基地、行画生产基地、生态休闲度假中心。当时,大港头美术写生基地和创作基地已经初具规模,但行画生产却没有任何基础。政府在规划中表示要“对接义乌书画市场,发展成生产基地,作为深圳大芬村著名行画村的二级生产地,借势借力,承接订单生产,今后逐步直接承接海外订单生产。”随着古堰画乡建设的推进,以及当地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大港头逐步展现出它的魅力,越来越多的油画生产企业前来入驻,带动了油画行业的兴盛。2009年,已有来自广州、深圳、厦门等地的43家油画生产企业和画廊入驻大港头。

当行画企业纷纷入驻的时候,以手工艺者、民宿业主、音乐人等新兴行业为主的创客也纷至沓来,为小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今,已有200多名常驻大港头的创客,他们是大港头这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中国乡村创客旅游示范基地”的重要支撑力量。而大港头,则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找到了新的发展突破口。

大港头的发展之思

2018年初冬,一个周末的午后,我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大港头。位于小镇渡南路的古堰画乡展览馆内,正在举行莲都巴比松油画30年回顾展。胡委伦、詹维克、管建新、蔡志蔚、陈江洪等莲都巴比松油画发展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带着作品云集于此。同时,在油画回顾展举办期间,徐萍的“在水一方艺术村”也异常忙碌,常举办小型画展、培训、讲座、艺术沙龙等活动,高峰时期,一天要同时接待超过700人。

行走之际,我发现大港头的写生基地,已经从周边的堰头、九龙,辐射至松阳缙云景宁等更远的地方。听当地人介绍说,每个周末,莲都油画家金向军,都会带领街上的职业画家们,聚集在河埠头那颗千年古樟树下,举行油画集市,招徕往来的游客。莲都政府也开始大规模打造行画生产基地,当地管委会人士透露,总面积3.5万平方米的“艺境•巴比松艺术区”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该项目涵盖了特色商业街、精品酒店、画家村、广场等区域。政府也将以此为平台,向外招商,一个特色鲜明的精品行画生产基地已经呼之欲出。

从千年古樟的浓荫下穿过,来到江滨古街。在这条仅长500余米的街道上,画廊、民宿、手工艺店、小吃店鳞次栉比,游客络绎不绝,繁华的气息扑面而来。

起初,只是一群长期坚守的艺术家和创业者,在为大港头的发展默默积蓄着力量,而从2005年开始,大港头蓬勃发展的动力之源,则主要来自于当地政府的扶持与推动。2015年,当地政府针对大港头木制品行业“低、小、散”的问题,开启了整治工作,前后仅用了43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对154家木制品企业和加工点的搬迁与拆除工作。此外,自古堰画乡项目建设启动以来,目前已累计投资超过28亿元。正是政府的强力推进,才使得资金、土地、人才等关键要素聚集大港头,不断助力此地凸显出其文化底蕴,并迸发出了无限活力。

莲都大港头,从最初的老旧小村庄,逐步发展成繁荣的画乡,其过程漫长又不易。但好在大港头的山水,始终愿意给画家们营造一方自由的天地,为世人留下更多美丽的画卷。

它的发展历程曲折而又精彩,

这其中既有命运的眷顾,

亦有历史的必然选择,

但更多的,

还是源于这片土地对艺术的无限包容……

来源:莲莲看

|转载请注明:转自丽水古堰画乡|

点亮“在看”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Hash:496a50a478b8e29e6fd02e270aa319201043fa46

声明:此文由 丽水古堰画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