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地区的民间信仰
温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民间信仰历史久远,在信仰多元化的环境下,传统文化氛围浓厚,民间信仰从古至今都十分活跃。当地人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信仰都完善的保留下来。特别是社会风俗方面更是有其独特的现象和意味。
从位置上来讲,温州位于浙江东南部,东部靠海,南部与闽南文化相连,西北部受吴、越文化的熏陶和传承。温州的民间信仰种类繁杂,随着国泰民安和经济的腾飞,民间信仰发展日益蓬勃。目前全市有4000多处民间信仰场所,可谓“遍地开花”。与温州人民生活和成长息息相关,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协调并进。
温州民间信仰的分类
温州的民间信仰一般分为几类:
道教的神灵:如盘古大帝、伏羲和女娲、炎黄二帝、尧舜禹三官大帝、妈祖、财神,灶神、门神、送子娘娘、文昌帝君、龙王、河神、山神、雷公电母、五岳圣帝、清水祖师信仰、保生大帝等等
中国历史英雄人物:孔子、胡则、张骞、关羽、岳飞、杨文广、包公、汤和等
与温州地域文化特色有关的神灵:卢氏娘娘、陈十四娘娘、平水王爷、杨爷、胡三相公、白甲将军、陶公、葛仙、胡则、刘猛将、施相公、赵玄坦将军、乔侯将军、陈府大神、周江龙王等。
很多温州人认为人有灵和肉双重构造,人死后肉体与灵魂分开,肉身可腐,而灵魂不死。高尚的人灵魂升天成仙封神,凡夫俗子灵魂则成鬼。鬼也分善恶,家庭祖先,总是被视为善灵,可以庇护子孙,于是有了祖灵信仰。曾经为百姓做过好事,为人类、民族立德、立功、立言的先贤,其灵魂更是被后世崇敬如神仙。除了这些有明确对象的先贤与家族祖灵的崇拜,还有祭祀无主孤魂的无明确对象的泛灵崇拜。
温州民间信仰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民间信仰特别繁杂,南北神仙都有,无论是闽南神灵,潮汕神仙或者是北方吴越神灵,统统收纳。这主要是由于温州区域沿海的人民有海纳百川的兼容共融文化与宽容。
如果从温州内陆的区域文化来看,这里更多的是传承江浙文化,温州内陆区域地理位置是山隔海阻,有着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说法,加上受土著的瓯江信仰崇拜有一定的继承联系。古代温州人多地少,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故土著温州人有“信巫尚鬼”的习俗。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和解释一些难以理解的自然、社会现象,人们在积极开发生产的同时亦不得不寄托、求告于神灵的护佑和指示。这样,温州土著“信巫事鬼”的传统便被入迁的汉民部分地继承了下来。加之人们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即“有求必应”的宗教观念。于是,就逐渐地形成了温州极为众多的民间神仙信仰。
温州民间凡事求神拜佛,从天庭阳界到阴曹地府的各路神明,组成一个与民间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仰体系。居家要奉门神(如钟馗、尉迟恭等),生病和求子就拜医神(保生大帝、广济大师,娘娘等),赴考先祭文神(孔子、魁星爷),练武崇拜武神(关帝、城隍爷)等等,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博取功名,到消灾解厄,都蒙上一层浓厚的神灵保护伞。
温州人一般注重孝道,民间祭祀祖先也非常盛行。民间的祭祖活动,有庙祭、墓祭、岁祭、生辰忌日祭。岁祭中有清明祭、端午祭、中元祭、寒衣祭、冬至祭、除夕祭。每逢亡故亲属的生卒日要“祭祀”,俗称“做忌”。此外,凡遇族中人升学、升官、生儿婚合,也要到祖祠向祖宗行告祖礼。凡重大祭祀,举族同聚,摆宴欢饮,民间称之为“吃祖”或曰“吃公”。
温州民间信仰中存在将历史人物祭祀为神,即所谓的“圣人崇拜”。这种圣人崇拜在温州的民间信仰中占很大比例。 实际上这些圣人崇拜的发展倾注了下层人民对神祇和神话人物的爱与憎、褒与贬、期望与捉弄,表达了他们社会的、道德的和审美的评价。
温州太清宫主要供奉的是“包青天”包拯,表明人们需要一种公正和主义的力量。
杨府爷又称杨老爷,杨府上圣,是浙南一带最有影响的地方神。温州市区,就有“杨府山”,“杨府路”,温州下属各县还有多条“杨府路”,如乐清市乐成镇“杨府路”,龙湾区龙水镇“杨府路”,苍南县云岩乡“杨府路”等。
胡公殿供奉的是北宋官员胡则,也称胡公大帝。他曾十次担任杭州、温州、福州、陈州等地知州,六次出任江滩、广南等路(大到相当于现在的省)的制置发运使,还做过吏部、工部、刑部、兵部侍郎等,直到71岁才退出官场。在他任官期间,宽刑薄赋,清正廉明,颇有政绩,百姓有口皆碑。后来宋高宗应百姓之请求,用“赫灵”两字,作为胡公祠的庙额,胡公祠从此身价百倍,胡公被百姓敬若神灵,由胡相公变成至高无上的“胡公大帝”了。
平水圣王 周凯,相传西晋永康年间,浙南地区洪水为患,有“周凯”者,因为民搏斗洪水而死,奉为“平水圣王”。还有一种传说,浙南大水,周凯下海除蛟,平息了水患,受到崇祀;总之周凯因为治水的功劳,在温州其地位可以和大禹相提并论。
陈府圣王,又称开漳圣王,俗称陈府爷,名陈元光,自幼随父陈政入闽,投笔从军,为首任漳州刺史。在职期间,为发展农业生产,传播汉族文化,深受闽粤广大人民爱戴,民众为纪念他建了陈府庙。
陈十四娘娘,名叫陈靖姑,民间尊称甚多,如临水夫人、大奶夫人、陈夫人、陈太后、顺懿夫人、顺天圣母、天仙圣母、南台助国夫人,碧霞圣母、临水奶、娘奶等等,是妇幼保护神,民间尊称她为临水陈太后。在唐代时,民间就有陈十四娘娘的传说与信仰,至明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清代发展完善,便有鼓词艺人将陈十四娘娘的传说改编成鼓词《唱灵经——南游大传》,在浙南民间广泛流传。用温州鼓词演绎的陈十四娘娘收妖故事的《娘娘词》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三令公张骞,在温州地区被誉为小孩子的保护神,因以前医疗条件差,医术水平低,一些小孩出牛痘(俗称做客)常被认为遭了生死劫,弄不好,就会如不到期而落的果实,年少夭折。据说张骞在通西域时,无意中从牛的身上发明了牛痘疫苗并从西域带回,在民间被称为“张三令公”而普受崇拜。
妈祖信仰主要是沿海地区人民对海神的信仰,苍南妈祖巡安活动发源于清康熙年间,流传至今。当时大家为了纪念妈祖,所以妈祖信众安排在一年中空闲的时间(春节与元宵节期间),举行妈祖巡安拜祭等活动,以祈求妈祖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活动规模大小不一,阵容有:彩旗队、仪仗队、仪卫队、妈祖銮、刀轿、民间乐队等。妈祖巡安经过几百年的历史传承,已形成苍南沿海民众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节庆习俗。
城隍汤和信仰,汤和是明朝开国大将、抗倭英雄。据历史记载:14世纪日本的战败军士连同日本浪人、奸商组成海盗集团,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明太祖朱元璋派汤和部署防务,“倭寇海上,帝患之……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这五十九所城堡在后来的抗倭斗争中起了巨大作用。所以被当地供奉为城隍神灵。
温琼元帅,就是温州人。相传 温元帅父亲温望,年老无嗣,与妻子张道辉日夜祈于上帝。后来张氏夜里便梦见一巨神手擎火珠而降,云:“我乃六甲之神,玉帝之将,欲寄母胎,托质为人,母还肯么?”张氏应承道:“女流无识,圣贤显苹,何敢方命?”其神投珠于怀而醒。因而张氏怀孕一十二月,祥云绕室,生下温琼。 温琼后被召为佑岳神将,列为东岳十太保之一,故又称之温太保,封为东岳统兵天下郁巡检五岳上殿奏事急取罪人案玉皇殿前左元金翊灵照武雷王佑候温元帅。温州的忠清王庙,俗称元帅庙,每年的阴历五月初五,温琼的诞辰日,四方信徒纷纷前来祝驾,抬着他的神像在街上游行,镇邪祛恶,免除灾祸,成为当地流行的一种民俗。
卢氏娘娘,又称“上塘娘娘”,是位虎口救母的孝女,人们专门为她建了“上塘殿”奉祀。并规定二月十四为卢氏娘娘的寿诞日,附近各县的人们都来烧香祭拜,成为一个盛大的庙会。据说到了宋代,温州府台将卢氏女伏虎救母的事迹,奏本当朝圣君,宋帝听后就封卢氏女为“孝佑夫人”,并赐银两在上塘岩头儿重建“孝佑宫”。后人把孝佑夫人称为“上塘娘娘”,“孝佑宫”说成“上塘殿”。
温州这种历史英雄人物的信仰还非常多,如三港圣王陈子良,五显圣王张巡,忠烈圣王岳飞,元弼真君王子晋等等,一共有几十位,甚至连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都成为祭拜的对象。
长期以来,一方面,中国宗教,尤其是道教,常常借助于民间信仰的力量,促进自身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另一方面,民间信仰的大容器又不断地将各种宗教的思想、乃至教义,如佛教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道教的神仙鬼怪,儒教的伦理道德,甚至基督教的天堂地狱等说,分解、吸收、改造,使之变得通俗,广为民众熟知。
有趣的是,如果我们稍微对照一下道教的神仙谱系,那就会发现,温州民间信奉的诸神有相当多的部分是与道教所供奉的神明重合的。民间信仰与道教信仰有很多相同之处。最早在温州与民间信仰衔接的应该是道教,很多温州的老百姓每天拜神拜佛,但是拜的是什么神并不十分清楚,而绝大多数老百姓拜的是道教的神灵。
历史上在温州道教的传播和发展一点也不亚于佛教,甚至在温州的平阳和苍南地区,就有着道教之乡的称呼。这里养育和出现过很多著名的道教人士和神仙人物。例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士许逊、葛洪和陶弘景,都曾经在温州修炼和传播道教思想。明朝著名的道家人物刘伯温也出生在温州。
正统道教与民间信仰中的无知是有天壤之别的,中国道教的知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的根都在道教”。道教注重去其糟粕,还其精华,正统道教有正规的教义和教规,其信仰与民间中一些大仙、巫婆、算命先生有本质的区别。道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爱国、护民、敬祖、礼神的四大原则基础之上的,民间的巫婆、神汉、大仙在其思想上是建立在个人主义本质之上,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为达到其目的,不顾科学和医学的常识,不惜坑害一些对于宗教知识不懂的人们的利益,为了粉饰自己,他们往往借用道教的一些粗浅的知识,鱼目混杂,这就为道教的正常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使人们以为道教就是封建迷信。
Hash:7898581ac56952ec41cba4e8f326d106379379b5
声明:此文由 天源阁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