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岭戴氏从南塘到温峤:子孙出息,祖不凋零
《温岭戴氏宗谱》温岭温峤镇戴氏居址图
戴氏宗祠
温岭温峤镇上街村戴氏宗祠前牌坊
温岭街上的解元坊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吏部尚书高士廉、黄门侍郎常挺、礼部侍郎令狐德棻、中书侍郎岑文本等重修天下望族谱系,戴氏也在此列。根据此次撰写的《戴氏族志》及其《谱牒》,戴撝为戴氏得姓之祖。撝是商朝国王帝乙第十一世孙,世代为商朝的贵族、诸侯。撝出生时,商朝早已灭亡。周宣王二十九年(前799年),撝被周宣王封为宋国君。因有功于民,撝死后,周宣王赐谥号“戴”。从此,撝的后人以谥号“戴”为姓。中华姓戴之人,大概都是以此为本姓的源头的。
浙江台州温岭市温峤镇上街村的戴姓,远祖也是直追戴撝。就近世而言,温峤戴氏由新河南塘而来,南塘戴氏由福建而来。这点比较清晰。根据《温岭戴氏宗谱》记载,南塘戴氏始祖名儒,字良镒,号晋泉,祖上世代居住在泉州晋江一个叫蛙湖的地方。戴儒生于五代十国时期,北宋乾德年间(963年-968年),因为福建一带战乱频繁,他带领家人外出避乱。有一天乘船,遭遇飓风,船失去控制,在海上漂流了三天三夜,终于在黄岩盘马山(今属温岭)靠岸。登岸后,戴儒一家在南塘(今温岭新河塘下)定居下来。
戴儒一共生了五个儿子,一家人在南塘艰苦创业。据温岭学者吴茂云先生研究,戴儒和子孙主要以采壳(牡蛎壳)、烧蛎灰为生,生活并不富裕。
传说,有一天晚上快收工时,戴家人看到海上一船灯火,隐隐有哭声。待船靠近岸边,却不见人。戴家人壮着胆子走上船,船上没有一个人,却有许多金银财宝。这简直是天降横财,戴家人有了这笔意外收获,从此发家致富。后人猜测,这艘船可能是海盗船,海盗和官兵火并过程中,导致宝船走失,把财宝送到戴家人手里。
不管故事是真是假,可以确定的是,戴氏几代人在南塘奋斗下来,在当地已经有些积累,有些名望了。
到第七代的时候,南塘戴氏出了一个进士戴舜钦。他是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因“上书言时政,上嘉其忠,授迪功郎”,后官至南康军司户。
1200年前后,南塘戴氏发展到上百人,1250年前后,已超过200人。戴氏逐渐成为当地大族。
南宋江湖诗派领袖戴复古(1168年-1247年),正出生在南塘戴氏蓬勃发展之时。他是南塘戴氏第八代,按辈分排,是戴舜钦的侄子。但是,论名气,这位江湖诗人比考中进士、当过地方官的族叔大多了。吴茂云先生认为,如果南宋有诺贝尔文学奖,戴复古绝对是热门人选。
戴复古是一位行吟诗人。他的一生,就是浪迹江湖的一生,就是边走边写边唱的一生。南宋大半江山、长江沿岸的国界线,他都用脚步丈量过。
他父亲戴敏生前作诗自乐,至死不悔,弥留之际悲叹诗学无人继承。戴复古长大后,得知父亲的心愿,暗下决心,继承父志,以诗名家。他先后在临海、黄岩等地求学,还去绍兴向大诗人陆游求教诗艺。
学诗有成后,他开始了漫长的江湖行。他在外飘荡40年左右,写下了上千篇诗作。1237年由儿子从镇江接回家。人生最后十年,他在家颐养天年,又留下了上百首诗作。
戴复古交友天下,游历越远越久,诗名越写越响,生前多次出版诗集。因为要传承父志,每当诗歌结集出版时,他都把父亲的诗作放篇首,自己的作品排在后面。父以子贵,戴敏诗作得以流传下来。
戴敏诗中不乏佳作。比如《小园》“小园无事日徘徊,频报家人送酒来。惜树不磨修月斧,爱花须筑避风台。引些渠水添池满,移个柴门傍竹开。多谢有情双白鹭,暂时飞去又飞回”,当时人对这首诗评价很高。稍晚于戴复古的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称此诗:“一篇之中,欢适、伟丽、清拔、闲暇四体俱备。”
戴复古的佳作更多。忧国伤时的,如《盱眙北望》“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又如《淮村兵后》“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诸如此类诗篇,极富艺术感染力,让人读后难以平静。代言民间疾苦的,如《庚子荐饥》(其一)“饿走抛家舍,纵横死路歧。有天不雨粟,无地可埋尸。劫数惨如此,吾曹忍见之。官司行赈恤,不过是文移”,字字血泪,句句怒骂,天灾无可奈何,但人祸完全可以避免,“劫数”之惨,当政者难辞其咎。以他游历之广,咏物赋景诗自然不在少数,佳作如《江村晚眺二首》“数点归鸦过别村,隔滩渔笛远相闻。菰蒲断岸潮痕湿,日落空江生白云”“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舠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戴复古的晚年还是比较幸福的。他住进儿子在南塘老家为他新建的养老楼房里,过的是“丰年村落家家酒,秋日楼台处处诗”的生活。
戴复古之后,南塘戴氏继续壮大。因为人口激增,以及部分戴姓子孙在外做官、定居等原因,南塘戴氏经历八世之后,开始外迁,在各地开枝散叶。至今,温州瑞安市塘下镇上戴村,宁波鄞州、镇海、奉化、宁海等地的戴姓,以及台州市内的临海沿江、天台洪畴、三门小雄、椒江葭沚尚澄、温岭横峰施庄等地的戴姓,总共人口超5万,都尊南塘戴氏为始祖。值得一提的是天台洪畴镇戴氏,该镇一半以上村子都以戴姓为主要人口,戴姓总人口占该镇总人口一半以上。
当时,南塘戴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学者戴木,著有《渔村集》,与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南宋右丞相杜范都有交往。戴木的儿子戴颜老,被称为“神童”,连杜范都为他的文稿写跋。如果不是13岁夭折,他的成就应该会很大。
再往后一百多年,至元朝后期,南塘戴氏已然成为一方望族。
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方国珍起事反元,割据台州、庆元(宁波)、温州三地十多年,成为一方霸主。他选择与南塘戴氏联姻,让方、戴两家成为儿女亲家。这从侧面也能反映出南塘戴氏在当地的威望。
但是,随着元朝的灭亡和方国珍政权降明,南塘戴氏遭遇了400年来未曾遇到过的灭顶之灾。
关于这次灭顶之灾的原因,史料没有明确记载,各家语焉不详,各种说法都带有很大的猜测性。大致说法可概括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用法严峻,动不动就对百姓抄家灭族;戴氏在南塘经营近二十代,富甲一方,声望很高;1381年左右,有小人诬告南塘戴氏违法,加上戴氏曾与方国珍联姻(朱明政权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方国珍不愿交权,激烈抵抗朱明军队入主他的地盘,打不过了才要求招安的),于是,明朝政府一下子灭了南塘戴氏一族,只有少数在外的戴氏子孙逃过此劫。
不管此说有多少真实性,南塘戴氏从此一蹶不振却是事实。
避过此难的戴氏后人戴宗涣在《洪武壬戌春,吾族颠沛,避地方还,见景伤怀》一诗中,记录了劫后南塘戴氏故里的萧条景象。诗中写道:“无人到此不心灰,况我亲情更可哀。悄悄悲风生网榇,悠悠恨水绕楼台。垣墙积雨生青草,石壁逢春上绿苔。满眼凄凉禁不得,惟望天道有阳回。”
所幸,逃过此难的不止戴宗涣,还有之前迁出的戴达翁父子兄弟等人。达翁字伯善,在元朝官至江浙行省经历。进入明朝后,因在前朝任官职,按例被谪到安徽凤阳为民。后来遇赦回归故里。
1369年,达翁随父亲世光迁居温岭街(在今温峤镇),定居温岭街上街。随后,哥哥迁翁也迁了过来,定居不远处的竹园里。从此,迁翁、达翁兄弟以温峤为根据地,养儿育女,让温岭戴氏重新兴旺起来。
从宗谱上就可以看出来,单单迁翁一系,除了在温峤繁衍生息,还四处落地开花,有高洋戴系、芷胜庄支系、前洋下支系、横山石桥支系、小坞根支系、莞渭童支系、叶家屿(叶家洋)支系、山王支系等分支,枝繁叶茂,子孙繁多。
达翁一系则主要在温岭街上街定居。由于南塘戴氏故里被毁,上街戴氏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重建戴氏宗祠,供奉祖宗牌位、画像,尊达翁为上街戴氏始祖。
达翁后代很为先祖争气,出现了不少人才。一条1.5公里长的温岭街,曾矗立着戴氏一门六牌坊——桂香坊、攀桂坊、进士坊、解元坊、内翰坊、巍科坊——可见戴氏在当地地位之显赫,影响力之大,明清之际,无出其右者。
温岭街见证了上街戴氏的辉煌。
上街戴氏因此为各地同宗戴氏所瞩目。
如今,上街戴氏宗祠成为南塘一系戴氏保留至今的最完整的戴氏宗祠,2003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街戴氏发展至今,人口五六百人,占全村人口三分之一。
2016年,《温岭市温峤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将温岭街列为核心保护区域,计划在2030年前总投资1.25亿元,重现温岭街古色古香的原貌。一期投入500万元,修复了戴豪故居、戴家里、谢家里、春和里、陈泰祥、海峰印刷厂等6处古建筑。其中开头两处,主人都是上街戴氏。
戴氏后人走在温岭街上,当感到骄傲。
来源:台州日报 包建永 文/摄 (参考了《温岭戴氏宗谱》《戴复古论稿》《温岭县志》等)
Hash:527a0b88aebd0cdca7ff4b122e37e5e48862ba7b
声明:此文由 戴氏商帮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