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题词,流传千载……绍兴这块“石头”有故事!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攸长。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齐庄……”这是秦丞相李斯撰写的《会稽刻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那些铿锵的字句仿佛具有生命,直到今天,依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想知道关于这块石头的更多故事吗?让我们跟随学者的脚步,一探究竟吧!

《会稽刻石》,又称《李斯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登稽山,祭大禹,望沧海,兴致大发而命当时的大书法家、丞相李斯撰书碑文一道,刻石以颂秦德。是为《会稽刻石》的由来。

关于《会稽刻石》代有史书典籍记载:

司马迁在其所著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并全文录载了碑文。

《越绝书》的记载较之《史记》更为具体:“以正月甲到大越,留舍都亭。取钱塘浙江‘岑石’,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尺六,两面广尺六寸,刻丈六于越东山上。其道九曲,去县二十一里。”

《越中杂识·碑版》曰:“始皇三十七年,东巡会稽,刻石记功,丞相李斯书之……”

李斯像

受史籍和民间口碑熏陶,历代多有文人墨客对《会稽刻石》发生浓厚兴趣,进而寻访考察:

郦道元(?—527)为著《水经注》遍游名山大川,他对《会稽刻石》作有如下记载:“秦始皇登会稽山,刻石纪功,尚存山侧。孙畅之《述书》云:丞相李斯所篆也。”

齐朝建元初,会稽太守王子良偕府主簿范云等人同觅《会稽刻石》。时范云知晓该碑文为三句一韵,而众人往往以两句为一单元读之,皆不得韵;又因书体为大篆,时人多不识。故登山之前他夜读《史记》,熟记那碑文内容。果然,上山后太守王子良命诸宾僚读之,众皆茫然。轮到范云识读碑文,只见他“读之如流”。王子良大悦,从此将范云视作上宾。上述佳话,在《南史·范云传》中有载。

时至南宋绍兴初年,著有《西溪丛语》的嵊县人姚宽登临刻石山作实地考察。此后二十余年,即绍兴二十八年(1158),王十朋出任绍兴府签书判官,相邀府学教授莫济、会稽尉梁安世,就“秦颂德碑”作过一次调查考察。只不过,他们去的是会稽山中的另一座山头。

到了绍熙二年(1191)夏,67岁高龄的陆游寻访《会稽刻石》,写下《登鹅鼻山至绝顶,访秦刻石,且北望大海,山路危甚,人迹所罕至也》一诗。

陆游像

自宋以降,历元、明、清和民国,寻觅考证《会稽刻石》者代不乏人。时至当代,1993年4月6月,有盛鸿郎、陈述、朱锦荣、金经天、潘宝木、单甲秀、邱志荣诸先生,“随带地形图,按图索骥。上午行车至嵋山村,登鹅鼻山;下午趁车至后庄,又上秦望山。”时过14年,即2007年6月23日,由王云根发起,邀集周幼涛、何信恩、钱茂竹、胡锡财等当代文史专家和文史爱好者共10余人,举行“耶溪溯源”采风考察活动,先是乘船沿平水东江至若耶溪望仙桥段,又趁车沿若耶溪翻越会稽湖(即平水水库),从三溪口转入峨嵋山湾,沿着洪溪边的山道抵达相传为《会稽刻石》所在之地的鹅鼻山。

鹅鼻山,系土名。因为它最高的一座山峰形状犹如鹅鼻高耸,故名。它又名“娥避山”,相传古越国战败时有一群越国的宫娥避难至此,故亦有人称其为“娥嵋山”。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刻石记功,官方称其为“刻石山”或“天柱山”。也有村人慕名四川峨眉山,以其谐音命其为江南峨眉山”。

鹅鼻山名称的多名和变迁,似乎也使得原始《会稽刻石》究竟地处何方变得扑溯迷离!

自宋以降,《会稽刻石》的原始所在地主要有三说:一说,鹅鼻山;二说,何山;三说,秦望山。

当代盛鸿郎先生力主“鹅鼻山”说,为此而著有专文《会稽秦皇刻石山考》。

会稽山风

《会稽刻石》原物到南宋年间泯灭不见。元至正元年(1341),绍兴路总管府推官申屠炯用家藏拓本命人重摹上石,置立于府学稽古阁(今绍兴稽山中学)内。清康熙年间,不知何故该碑字迹被石工磨去。乾隆五十七年(1792)绍兴郡守李亨特找到元申屠炯碑刻拓片,启用金石家钱泳,命其将碑文钩勒,并由刘征重刻石上。碑文末附刻有李亨特自跋,及翁放纲、阮元、陈焯等题名。当时,碑仍立于府学稽古阁。时至公元1987年,文物管理部门将此碑移至大禹陵景区碑廊。

现存“李亨特版本”之《会稽刻石》,碑高2.20米,宽1.05米。书体为当今书家公认之小篆,即秦统一六国后推广的秦小篆。碑正文为四言韵文,三句一韵,共24韵节,计288字。

《会稽刻石》(拓片)

秦小篆具有线条圆匀、结构统一、字形纵长的特点。唐张怀权《书断》称颂李斯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又说:“李君创法,神虑精微,铁为肢体,虬作骖非,江海淼漫,山岳巍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赞其为:“传国之伟宝,万代之法式。”

从《会稽刻石》中,我们不难发现:李斯所书秦小篆“结体平稳,端严凝重,疏密匀停,一丝不苟”。部分有纵长笔画且其下无横画之字,上密下疏,稳定之中又见舒展飘逸。这种结字法式,至今仍为书家所吸收运用。

应该说,《会稽刻石》作为历史文化瑰宝具有三大价值:其一,历史研究价值;其二,人文积累价值;其三,书法艺术鉴赏传承价值。

这块石头原本平平无奇,只因丞相李斯的手笔,方得名垂青史;刻石原物虽已失传,它承载的文字却依然留在世间,散发着不可磨灭的光芒,让无数后人驻足赞叹。从一块石头的故事里,我们看到文化传承的力量。

消息来源:市社联 王云根

编辑:周霄宇

Hash:aab5411382bfc33df670096983f8aac2d3d33874

声明:此文由 绍兴文化影视频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