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韬有三个墓,到底哪个是衣冠冢?

● 原创投稿请至:historymook@sina.com

黄百韬是1948年在淮海战场死亡的国民党军将领,他死在碾庄,墓穴却有三处,即台湾一处,南京有两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免死金牌之谜

1960年的一天,台湾台北的“总统府”前跪着一位身穿旗袍的妇人。此人年龄约在六十岁左右,她跪倒在地,流着泪,双手举着一枚青天白日勋章,口中大呼:“总统开恩,刀下留人!”

当时总统府前围观的人很多,这位夫妇很快被警卫带进总统府。

这位夫人叫柳碧云,是国民党已故上将黄百韬的妻子。1957年,台湾发生一桩轰动岛内的杀人案,案件的本身并不复杂,一个叫黄效先的和与一个叫杨士荣的发生同性恋,因杨要摆脱黄效先的纠缠,两人之间发生矛盾,黄效先一时想不开,由爱生恨,竟杀死了杨士荣,并残忍地进行了焚尸,几经曲折,终于破案,依据中华民国宪法,杀人偿命,黄效先被法院判处死刑。此案轰动一时。

黄效先就是黄百韬将军的独子。其母柳碧云进了总统府,跪在蒋介石面前;哀求说:“先夫黄百韬为国成仁,遗有独子黄效先,犯下杀人罪行,依法当严惩。望总统看在他父亲为国捐躯的份上,饶其不死,为黄家留下仅有血脉。”

蒋介石表情凝重:“黄百韬功勋卓著,彪炳千秋,可惜家教不严,虎父犬子啊。”

柳碧云说:“总统训斥得对,黄家教子不严,但事出有因。百韬久历戎行,抗日剿共,长年在外,殒命沙场,哪有时间教子啊?”

蒋介石一脸为难:“自古杀人抵命,我虽为总统,也不能置于法律之上。”

“不是还有特赦法吗?国家元首拥有赦免受刑人的权力,行宪至今也有不少大赦特赦和减刑的例子。这是总统在黄泛区大捷后,亲自授给先夫的青天白日勋章,可否以勋章抵命?”柳碧云拿出黄百韬的青天白日勋章。

蒋介石沉吟片刻:“你给法院写一份呈子上来吧!”

原来,这桩告御状正是知情人给柳碧云出的主意。柳碧云写了呈文,交给了司法行政部。再由司法行政部专呈行政院长院长俞鸿钧,俞鸿钧据司法行政院呈:为判死刑的已故陆军上将黄百韬之子黄效先请命,呈请俯念黄百韬死事之哀烈,恩及遗雏,依特赦法规定,特免黄效先一死。

这份公文呈到蒋介石面前,蒋介石批示:“照准!念其先父,勋绩彪炳,承其嗣续,援予减刑”,将黄效先由死刑改为无期徒刑。

1957年11月12日,司法行政部批文下来:“以宪法第四十条和赦免法第四条规定,特赦黄效先。”就这样,黄效先逃过死劫,于1969年获假释出狱。

1983年,黄百韬夫人柳碧云因病去世,与黄百韬合葬一穴,埋在台湾五指山公墓中的上将区中,与黄百韬合葬。1987年,五指山公墓增辟“特勋区”,又称为上将一区,而原上将区改为上将二区,按规定:曾获颁青天白日或国光勋章者可入特勋区,但黄百韬的墓却仍在原来的上将区。于是有不少人为黄百韬打抱不平,认为国防部“亏待”了这位为国捐躯的功臣。

有人说,黄百韬根本没有获得过青天白日勋章;还有一种说法颇为流行,即黄效先杀人分尸,其母柳碧云拿黄百韬的青天白日勋章做为免死金牌,换得儿子的一条命而被总统府注销。这样,黄百韬就不能葬在特勋区。当时的民进党出于反对国民党的目的,也越闹越凶。民进党立委李镇楠、蔡同荣指出,领过青天白日勋章的一代名将黄百韬的勋章被蒋介石收走了,政府有必要还原真相,并将黄百韬移葬到五指山公墓“特勋区”。

有人还到“国防部”查阅档案,得知黄百韬在民国卅六年(1947年)黄泛区大捷后(即豫东战役),的确获得青天白日勋章;而且该勋章没有被收回。国防部高层官员出面辟谣;黄百韬未葬在特勋区,不是措置,更非降级。具体原因是民国七十一年(1982)五月五指山公墓启用时,只有一个上将区,七十六年增辟“特勋区”,原上将区改为上将二区,因为黄百韬家属未曾要求迁入特勋区,所以“国防部”不敢自行搬动。而且在上将二区内,还葬有十位与黄百韬情况相同的已故上将,都获颁青天白日勋章,但也未迁“特勋区”。因此外界质疑军方“亏待”黄百韬不符事实。

这件事说明:黄百韬埋在台湾五指山公墓,这是他的一个墓穴。

但是在南京城东太平门外的蒋王庙,有明代歧阳王李文忠墓。在李文忠的墓后,立着一个大的长方形的广告牌,牌上有国民党党徽和孙中山、蒋介石等人的像,赫然写着:“国民党将军黄百韬长眠于此”。旁边有一个挑檐飞角的古色古香的亭子,亭边有蓝底白字的铁皮牌子,写着:黄百韬(1899-1948)字焕然,原籍广东,生于天津,国民党高级将领。淮海战役时任第七兵团司令,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阵亡。其作战勇敢,身先士卒,是在担任兵团司令中唯一非黄埔系的将军。(其实这种说法不对,与黄百韬同时任兵团司令的还有第八兵团司令官刘汝明,)坡后有一小径,拾级而下,约5、6米,来到下面,林木环绕,有一半圆水泥墓冢。前面有石碑,上刻“黄焕然之墓 1899—1948”。

如果台湾五指山黄百韬墓是夫妻合葬,那么,南京李文忠墓后隐藏着的这个黄焕然墓有可能是一个衣冠冢。

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史词典》人物部分关于黄百韬的辞条如下:

黄百韬(1900—1948)黄百韬,字焕然,号寒玉,祖籍广东梅县,清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六日(1900年9月9日)生于天津。卒业河北工专中学部。愤时政不修,入陆军第九旅学兵营,以才技异等,擢任排长、连长、营长。继考入陆军军官团第五期。肄习益精,嗣是为团附、参谋、团长、旅长、师长,隶徐源泉将军部最久。继以讨逆“剿匪”,受知于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将军。迨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肄业,更亲承先总统蒋公诲宥。毕业后,初任冀察战区参谋长,再调第三战区参谋长。未几,擢第二十五军军长。抗日战争胜利,“匪患”日深,苏北之役,一扫张匪鼎丞伪华中野战军之巢穴。民国三十六年(1947)春夏之交,峄枣、莱芜诸役,战于鲁南山区,连解南麻临朐友军之围。九月进击陈毅匪部,胶东大定。三十七年五、六月间,匪众反扑,豫、鲁、徐州,岌岌不可终日,首都震撼,奉令发徐州,以战以进,造成中原大捷,先总统蒋公特为亲授青天白日勋章。十月,任第七兵团司令官,屯海州新安镇间,时国共和谈调处,东北、华北形势大坏,苏、鲁、豫、鄂之共军,纠众号七十万,蠢蠢以向徐州。黄受命西移,难民逃塞于途,匪乘机来袭,兵团陷于碾庄,苦战兼旬,军长以下死伤殆尽,于十一月二十二日自戕殉国。翌年元月,潜迎忠骸归,政府国葬于钟山之麓,并明令追赠上将。(胡璞玉)

到底孰是孰非呢?

既然提到黄百韬的的两个墓,就不能不提到黄百韬之死。

黄百韬之死

1948年11月6日,解放军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联手,发起淮海战役。是日下午,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命令向徐州撤退的黄百韬第七兵团在新安镇暂停撤退,等候并掩护海州方向的第四十四军,待李部到达新安镇后,再一同向徐州撤退,并令四十四军归第七兵团指挥。

黄昏时分,第九绥靖区司令官李延年,偕总统府参军、战地视察官李以劻,由海州乘车赶到新安镇的黄百韬第七兵团司令部。黄百韬指着敌我态势图,对李延年说:“共军主力十多个纵队南下,陈毅的部署是想先打我第七兵团,现我兵团的战略位置非常不利。我如在这里打,则孤军无援,如侧敌西进,到不了徐州便会遇敌。徐州工兵团迄今未来架设运河浮桥,十几万人马和老百姓一下子怎样过得去?”

李延年说:“现在看来,转进太迟了,要赶快行动,不能再贻误戎机了。”

黄百韬气愤地说:“国防部作战计划一再变更,先让我们走,又令我们停。贻误战机,处处被动,正所谓将帅无才,累死三军!”

黄百韬考虑到五个军如果拥挤在一座运河桥上,肯定耽误时间,于是命令第六十三军陈章部,先期从新安镇出发,南向窑湾方向而去,企图从窑湾镇渡河。谁知该部刚刚行军40余里,便被华野一纵追上,第六十三军边打边逃,撤至窑湾。军长陈章在渡河时负伤,到西岸后拔枪自杀,全军覆灭。

7日凌晨7时,黄百韬第七兵团各部才开始行动。第二十五军、第四四军、第六十四军及第一00军缓缓西撤,公路上烟尘腾空而起,连绵十几里。由于张克侠、何基沣战场起义,让开运河防线,整个陇海路东段暴露在山东的华野面前,各纵队直扑运动中黄百韬兵团。

8日下午2时许,黄百韬兵团第二十五军、第一00军刚刚到达运河东岸,南面枪声大作,解放军如从天而降,横扫过来。黄百韬急令两个团担任掩护,自己率兵团部好容易抢过了拥塞不堪的运河桥。望着桥上人马践踏、自相残杀的部队,他知道解放军很快就要追到桥东,于是面无表情地断然下令工兵:“炸桥!将西岸的船只立即烧掉。”

华野参谋长陈士榘渡过运河后,经古邳向西北斜插至离碾庄约5公里的土山镇,设立了前敌指挥部,指挥6纵王必成部、9纵聂凤智部、11纵胡炳云部,由南向北,积极配合陇海路北四纵陶勇部、8纵张仁初部、13纵周志坚部,由北向南,合围西窜的黄百韬兵团。

侥幸过了运河的黄兵团,拥着、挤着,狼狈不堪地逃到碾庄。眼看离徐州不到100里了,惊魂略定的黄百韬喘了口气,下令部队在碾庄一带整顿,明早再行。通讯兵在村庄里架起了电台,黄百韬边擦着脑门上的冷汗,边向徐州的刘峙报告:“连日战况惨烈,各部损失约九千余人,仰赖钧座德威,幸未遭匪算,兵团脱离险境,现已到达碾庄。”但他万万没想到,就是在碾庄停留的一个晚上,使他和他的第七兵团永远失去了逃回徐州的机会。

9日清晨,黄百韬召开各军军长会议,多数人已成惊弓之鸟,主张兼程前进,可安全抵达大许家。第64军长刘镇湘因已构筑了防御阵地,不愿马上走。第25军军长陈士章急了,大声嚷嚷:“西进一里好一里,豫东战役时,25军与72军只隔20里,炮火相接,最终冲不开共军的阻隔。现在不快走,被围就来不及了。”

正在商议时,黄百韬接到空军侦察通报:“共军约有三万余人,正从离碾庄圩西北约20里宿羊山跑步南下;另有万余人正从铁路南向西疾进。”

10日,华野10纵逼进徐州东北的东贺村,第7纵控制大许家、单集之间地区,13纵攻占曹八集,彻底切断了黄百韬撤回徐州之路。后面的4纵、8纵、6纵、9纵,千方百计渡过运河追了过来。11日,将黄百韬兵团4个军团包围在碾庄地区,如铁桶一般。

黄百韬被围后,以碾庄圩为中心,纵横10公里内,村村设防,形成集团固守态势,在空军的掩护下,加强地面火力,固守待援。

蒋介石则亲笔给黄百韬写信,为其壮胆:

焕然司令弟勋鉴:

此次徐州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之关键,务希严督所部,切实训导,同心一德,团结苦干,期在必胜,完成重大之使命,是为至要。顺颂戎祺。中正

13日,敌东进兵团倚仗强大的火力以及飞机、坦克的援助,突破大庙、苑山线以西盛山、董庄线的解放军阵地,向前推进了3至6公里。

徐州到碾庄大约百十里,照这样的进度,猴年马月也打不过去。急得邱清泉直蹦,骂道:“我们拼老本,黄百韬不能坐等吃现成的。”于是,他在电报中对黄百韬说,“甚盼兄部向西出击,在曹八集附近会师。”

此时的黄百韬,别说是出击,连招架之功也丧失了。解放军攻坚部队在炮火掩护下,利用挖坑道办法,推进到离碾庄圩不到100米处。11月21日晚,总攻开始了。黄百韬的据点接二连三被爆破,敌人好像掉进一个巨大的簸箩之中,来往瞎撞。

黄百韬逃到大院上,到处都是“缴枪不杀”的喊声,堂堂的兵团司令,十几万人马,如今成了光杆司令,与身边只剩下第25军副军长杨廷宴躲在一个茅棚中。“这是什么地方?”黄百韬问一个当地的老乡。

“叫油坊。”

黄百韬听完,长叹一声:“我大限已到!”

杨廷宴说:“胜败乃兵家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司令官何必出此言?”

“你哪里知道,我有个小名叫黄豆,现在掉到‘油坊’里,还有救吗?”

黄百韬躺在茅棚里,望着外面的天空,过了一会儿,又喟然叹道:“我有三不解,死了心也不甘。第一,我为什么那么傻,我用4个军在新安镇等1个军,白白花去两天时间,不然我早到徐州了。第二,我在新安镇等了两天,却为何不知道在运河上架设浮桥?多架一座桥,我也跑回徐州了。第三,李弥兵团既然以后要东进援助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掩护我西撤?古人说:‘胜利举杯相庆,败则出死力相救。’我们做不到,我们是打不过共产党的。”

他拿出名片一张,在背后写上“黄百韬尽忠报国”,交给副军长杨廷宴,请其转交蒋介石。然后掏出手枪,朝脑门上开了一枪,颓然倒在血泊中,全身抽搐,兀自不肯咽气。杨廷宴又补了一枪。

黄百韬遗体偷运南京

1974年11月初,开封市总工会与开封师院、驻汴第一军三家组成联合调查组,调查淮海战役的战场情况。参加人员有开封师院历史系教师郝立本、朱维娴,一军有一位郑参谋,开封总工会有孔岩老师,和我们几个来自空分厂、化肥厂和缝纫机厂的几名工人理论小组成员。我当时20多岁,是缝纫机厂的工人。我们调查组一行共7人。

我们第一站是从开封到了商丘,这里是淮海战役的西至地域。从1948年11月6日,我军就在商丘消灭了敌米文和的第181师,拉开淮海战役的大幕。据说敌兵团副总司令邱清泉原驻商丘,后来他认为自己姓邱,商丘音伤邱,对己不利,遂调离此地。我们在商丘住了一天,在军分区了解了一些情况;之后我们到了徐州,在一军郑参谋的联系下,住在离淮海战役纪念塔后面山沟里的一个部队驻地。我们先到淮塔纪念馆参观,大量的照片、实物,尤其是我参战部队发明的即用汽油桶改装,放上炸药包的,被国民党军称为的“没良心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部队首长专门给我们配备了一辆面包车,我们坐车到了离徐州一百多里的碾庄。

一位老年人绘声绘色地告诉我们黄百韬的模样和激烈的战况:当时庄外满是水的濠沟里,躺满了尸体,死尸的绑腿上都插着一双筷子,这是八路军的尸体。

离碾庄车站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不太大的陵园,有一块不太高的纪念塔。看陵园的负责人是一位五、六十岁的老者。他向我们介绍了碾庄战斗和黄百韬之死的情况。

他说:黄百韬带着副官和副军长杨廷宴逃出碾庄后,跑到大院上,解放军发动最后攻击的时候,黄百韬换上了士兵的服装,跑了一夜,黄百韬万念俱灰,举枪自戕。

他的副军长杨廷宴找到当地一个老头,谎称:“我俩是一个村子的,出来当兵时家里人让我们互相照应,现在他被打死了,不把他埋葬了我怎么对得起他的家人?”

老乡问:“死得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杨廷宴说:“是个伙夫头!”

于是老乡带着他的儿子,帮杨廷宴把黄百韬埋在一棵大树下了,杨廷宴又在旁边做了记号,然后逃离战场,后来回到了南京。将此噩耗告诉了国防部和黄夫人柳碧云,并黄百韬的埋尸地点告诉了国防部有关方面。在柳碧云的哀求下,国防部派黄的副官等人身着便衣,回到碾庄,找到了老头,到埋尸的地方挖出了黄百韬的尸体。当时他们让老头跟他们一起回南京,老头没去,却让自己的儿子跟着去了。

这十来个人用担架抬着尸体,昼伏夜行,好容易到了蚌埠车站。一到这里,老头的儿子看见这些人把整车的伤兵统统赶下车,把这具尸体抬上了火车,但已知道这个死去的人不是一般人物。12月8日,车到了浦口,那个场面就更令人震惊了,月台上站满了翎顶辉煌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老头的儿子才知道这个人原来就是鼎鼎大名的国民党将军、兵团司令黄百韬。黄夫人柳碧云对老头的儿子感激不已,要留其在南京读书当官或,他儿子不愿意;黄夫人遂给了100块大洋,派人给他送回蚌埠,后辗转回到碾庄。

解放后,老头便对此事守口如瓶,但也有少数人知道此事。文革时,老头遭到批斗,迫害致死,银元也被抄走。看烈士墓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老头的儿子还在,这都是他儿子交代的。

国葬黄百韬?

黄百韬的灵榇运到南京后,暂厝中正路(即解放后的中山南路)中国殡仪馆。

12月8日,蒋介石总统明令褒扬黄百韬:“陆军中将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志行忠贞,器诚英毅,精研兵韬,夙隶戎行。抗日剿匪诸役,屡当劲敌,并赞戎帏,卓著勋劳。由团、旅长、战区参谋长、整编师长、洊膺今职。此次徐州会战,匪倾全力图扰江淮。该司令官身先战阵,坚强阻遏,全军奋力,力撑艰危,卒使凶焰摧夷,战局日臻稳定,厥功甚伟,不幸壮猷未竟,授命成仁,披览遗言,良堪痛惜。特予明令褒扬,追赠陆军上将,交行政院转行国防部,从优议恤。平生事迹,宣付国史馆,用彰忠烈,而示来兹。”是日,中央日报发表社论《光荣战死之黄百韬将军》,称其死重于泰山

12月16日,蒋介石明令国葬黄百韬:陆军上将黄百韬,前于徐州之役,督战战场,中丞坚卓,着有特殊勋劳,取义成仁,允为军人楷模,应予国葬,以示优隆,着行政院转内政部,依法筹备,定期举行。此令。

1949年1月18日开始,一连几天,中央日报头版刊登了首都各界追悼黄百韬大会公告:定于1月19日、20日、21日、三日为黄百韬举行公祭。

1月25日,中央日报刊登:黄百韬忠骸定于明日安葬。

(中央社讯)故国军上将黄公百韬,于碾庄之役达成任务后杀身成仁。经总统明令国葬,兹于一月二十六人举行;兹因时间迫促,典礼筹备不及,特先于是日由国防部筹办安葬,忠骸于京市太平门外曹古山国葬墓园,将来再补行国葬典礼,现正修筑墓道,并在沿途扎结(松柏)牌坊。闻定于二十六日上午九时半开始移灵,自中国殡仪馆出发北行,途经新街口、中山北路、珠江路、太平门至曹古山国葬墓园。

1949年1月26日,黄百韬灵榇在曹古山国葬区下葬。曹古山在南京岔路口附近,因修建312国道,已经将该地铲平,已经没有曹古山这个地方了。而当时黄百韬第一个墓穴就在这里,但已经找不到了。但是我想,在黄百韬下葬前,蒋介石已经下野,不是总统,而且从时间上,当时蒋介石已经去了奉化,他是不可能亲自主持黄百韬的葬礼的。而且,当时兵荒马乱,黄百韬的遗体怎么可能被国防部再掘出运往上海,再运往台湾呢?

2008年寒露,我独自去找黄百韬墓。在李文忠墓大门口,我询问看门人:“黄百韬家有后人来扫墓吗?”

答:“前年(2006)清明时,黄百韬的儿子、媳妇和孙子都从美国来上坟,他儿子是个大个子,有七八十岁了,行动不太方便,由孙子搀扶着,他的孙子也有四十来岁了。”

这里有一个疑问,即是当年埋葬黄百韬的地方曹古山即岔路口离现在黄百韬墓的蒋王庙,两地少说也有五六里路;再看现在南京蒋王庙的黄百韬墓,约2米高,上为穹顶水泥,离地约2尺多高处是石块砌成。看水泥的状态,却不像民国时期的旧水泥,这座墓肯定是后移来的。那么,如果这个墓里真葬着黄百韬的遗体,那么黄百韬墓什么时候迁至李文忠墓后呢?是何人何时迁墓的呢?如果仅仅是衣冠冢,那么黄百韬的儿子、儿媳和孙子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南京扫墓呢?因此,我认为黄百韬的遗体应该是埋葬在南京,台湾五指山的可能是衣冠冢。

黄百韬有三个墓,一在台湾,二个在南京,到底哪个是衣冠冢,留待知情人解开谜底吧!

【来源:民国二公子 博客】

Hash:0cbbed41f1054f1999b0b3f7e26a870b23ea16f7

声明:此文由 史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