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运河园——历久弥新

编者按

2019年11月7日,《中国水利报》第7版专题刊发了《绍兴运河园:历久弥新》与《禹风浩荡 遍行天下——<浙江禹迹图>出版后传播广泛》两文。现将两篇文章分期编发,以飨读者。

图1 2019年11月7日《中国水利报》报道

2014年6月22日,由京杭运河隋唐运河与浙东运河组成的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集历史、文化、生态于一体,被誉为运河露天博物馆的绍兴运河园,是为本世纪初的创新之举、园林一绝,日益显示其无穷魅力。

图2 浙东运河绍兴运河园

千古名河

浙东运河历史地位崇高,三路并存,举世无双。

一为水运之路。浙东运河起源于越国时期的山阴故水道,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全长200余公里,是中国大运河的南端;至今保存完好,并仍在发挥水利、航运、文化等综合作用。南宋王十朋在《会稽风俗赋》中曾赞曰:“鹘舟如击,马檝如躯。船龙夭矫,桥兽睢盱。堰限江河,津通漕输。航瓯舶闽,浮鄞达吴。浪桨风帆,千艘万舻。大武挽繂,五丁噪呼。榜人奏功,千里须臾。”明万历《绍兴府志》载:“运河自西兴抵曹娥横亘二百余里,历三县,萧山河至钱清长五十里,东入山阴经府城至小江桥长五十五里,又东入会稽长一百里。”“有风则帆,无风则纤,或击或刺,不间昼夜。”清乾隆五十五年(1799年)前后朝廷制作了从绍兴府经杭州直至京城的《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足证浙东运河为中国大运河南起始端。

民国时期浙江省建设厅《浙东运河之重要性与整理意见》指出:“吾国主要江河,流向均由西而东,惟运河则由北而南,起自北平,南迄宁波,长达二千余公里,贯通后可使黄河、扬子、钱塘、曹娥各流域之航运得以联络一气,产物得以相互接济,关系全国交通经济、国防者甚大。故整理运河,为整个国家之建设大计;而宁绍杭为沿运生产最富之区,整理浙东运河,实为贯通全运之嚆矢。”

一为唐诗之路。“天下风光数会稽”。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地灵人杰,光明硕大之士辈出。运河沿岸留下了魏晋风流、唐宋诗词、明清风骚等瑰丽篇章。据不完全统计,在唐代有461位诗人来到浙东,创作1500多首诗词。过钱塘江南岸,进入港口主要有渔浦和固陵(西兴)。向东或进入西鉴湖,或到西兴运河,之后到越州城。往南沿鉴湖进入若耶溪,到大禹陵及会稽山。从绍兴城往东沿东鉴湖(此段与运河重合),到曹娥江西岸曹娥渡口或蒿坝渡口进入曹娥江。到曹娥江后一条可由曹娥江直接过上虞剡溪,过三界再到剡县;另一条由曹娥江东岸进入浙东运河过丰惠到余姚再到明州。

一为海丝之路。通江达海,好运天下。在春秋时期,我国五大港口,越国拥有三个(琅琊、会稽、句章),两个在浙东。之后,逐渐通过浙东运河东到宁波港形成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成为中国大运河南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所谓“樯橹接天,藩舶如云”诚非虚言。浙东海上丝绸之路深深铭记了中外文化交流,禹迹、佛教书画、纺织、印刷、造船、航海等对海外,尤其对日本朝鲜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于日本僧人成寻,朝鲜官员崔溥所经运河日记,则成经典文献。

金奖园林

2002—2003年绍兴市对浙东运河进行全面水环境整治。其中一期工程建成东起绍兴西郭立交桥西越城区柯桥区交界段的“运河园”,长4.5公里,面积约25万平方米,总投资6000余万元。其时,大运河申遗工作尚未开展,建设者们依靠对文化的热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确定“运河园”建设主题为“传承古越文脉,展示水乡风情”;在工程定位上要求高品位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标准布展,做成精品工程,显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个性特色。具体来说有“三性”:

一是真实性。古运河本身就是一条文物之河,其主要价值所在是河道本体及沿河风情。因此,正本清源,注重对浙东运河文化的探源及发展的基础性研究是首要工作。

二是整体性。古运河文化布展力求系统、全面保护文化遗产,包括抢救一批将要佚失的文化遗存、古树名木等;集中展示运河的古今演变、地域特色、历史地位、诗词文章等文化内容。

三是创造性。需要对诸多文化、人力资源进行集聚和整合,古今相融,以使绍兴先进运河文化更具特色和魅力,成为新历史条件下鼓舞人民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内容,同外邦交往的特色展品,给世人一种强烈的文化震撼力。

图3 浙东运河柯桥古纤道段

“运河园”由六个景区组成。

运河纪事——记载历史文化。为古运河历史变迁的集中展示。清代《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提供了绍兴府为中国大运河南端的证明。牌坊入口设置当代著名专家、学者的图文、诗赋等内容。贺循塑像,耸立在“庆池”石船基座之上,彰显这位西兴运河缔造者和“当世儒宗”的气质风范。以老石材原汁原味地做了避塘和纤道,适当地布置了古华表、古石池等。

图4 运河园运河纪事景点

“沿河风情”——集聚水乡风物。是运河沿岸民情风俗的精华。诸如清代牌坊群、老石台门、明代绍兴三江闸缔造者太守汤绍恩手书的“南渡世家”横额,都可谓越中之宝。“老祠堂”有祠堂碑、义田碑、进士旗杆石、祠联等遗存。古“钟灵毓秀”、光绪皇帝“乐善好施”石刻横额,及范仲淹后裔祠堂石柱刻石遗存数十支,汉大儒孔安国所撰报本堂碑记等,尤为珍稀。酒文化展台,《知章醉骑》塑像,将名人、酒乡、水乡有机而生动地融为一体。“玉山斗门”系北宋鉴湖工程遗存。“运河园”建设是现代首次将散落于民间的古旧精品老石材搜集整合使用,仅老条石就有2万余米,老石板有5万余平方米,它们布置于园景之中,显示了不可复制的古典美。

古桥遗存——展示桥乡精品。集中汇聚绍兴水乡的石桥风貌:一是整桥移建,把现代建设中废弃的石桥、古亭集中迁建,共15座;二是组合古桥,将古石桥构件,用传统石匠工艺组合,共12座;三是众多部件展示,有古桥代表性残存石构数百件。

“浪桨风帆”——再现千艘万舻。重现古越水运繁盛的景象。由风帆组船、蓬莱水驿、长风亭、水天一色阁等组成。王城西桥,以千古名寺得名,是为宁绍平原第一高拱石桥。桥头广场置清代“双龙戏珠”照壁和“钟灵毓秀”刻石,配有“继志亭”古桥亭,古朴雄浑,精美绝伦。

“唐诗始路”——笑看挥手千里。古石上刻诸多唐代著名诗句,其中巨石“挥手石”,刻李白乘舟运河有感而发“挥手杭越间”诗句。

“缘木古渡”——难忘前车之鉴。以宋高宗于此避战乱之难,绍兴民众舍命救护的故事为主题设置。主要布置碑亭、鉴桥、连廊、古树等。“水吟石廊”,全长450米,由数百支古旧石柱建成。

2006年年底,“运河园”工程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评为优秀园林古建工程金奖;2007年8月,“运河园”工程又被水利部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08年6月及之后,全国政协大运河考察组领导、专家先后几次到运河园视察指导,并给予好评。浙东运河能最后列入大运河申遗范围,“运河园”的保护和建设示范作用显著。

2010年4月25日,我国郦学泰斗、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1923—2015)对“运河园”予以高度评价并寄予期望:

宏伟真实的纪念园林

“运河纪事文化景观”也就是记叙的“绍兴运河园”,是我国建成的包括运河在内的各种水利工程中最宏伟真实的工程。1980年以后,我由于语言的方便,多次受聘到国外讲学,在国外的著名水利工程中,也不曾见到如此宏伟真实的纪念园林。例如我曾到过全球建坝最高的水利工程,美国的“大苦力”和“鲍德坝”(我去时已改名“胡佛坝”),如此高达200米左右的高坝工程,坝下也有一个小小园林,但都不可与“绍兴运河园”相比。所以“绍兴运河园”,实在是国际水利(运河)园林中的一绝。所以我希望这座园林,能逾格保护。并且再研究和充实。这是我们的国宝,有厚望焉。

璀璨明珠

近年,国家对大运河进行保护、传承、利用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运河园”也备受关注。

2019年,国家有关部委,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运河园视察,给予好评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有关保护、提升建议。绍兴市委、市政府在组织全面调研基础上,认真贯彻“不搞大开发,实施大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规划将在已有25万平方米的“运河园”露天博物馆,水陆交通区域位置优越、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的区域,整合资源,结合文创旅游,建设“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

图5 浙东运河印(篆刻陈加东)

主题。天人合一、文史璀璨;通江达海,好运天下。

定位。中国大运河浙东运河标志性建筑和文化中枢。古为今用,传承古越文脉,记载水运历史。融自然科学与人文历史于一体,实现文化与旅游、生态与产业完美结合;走在全国前列,成为中华文化中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一颗璀璨明珠。

建设思路。站位国家战略,整合区域、市域资源;理清来龙去脉,全面梳理文化;把握核心资源,体现浙东特色;相融古今园景艺术,加强数字服务创新。建设国际运河经典品牌。

主要功能。记载千秋伟业,聚焦文化遗产;传承弘扬教化,研究交流互鉴;旅游集散中心,民众休闲场所。

传世精品非一日建成,文化在不断保护、传承、利用中发展和完善。“运河园”,一座“宏伟真实的纪念园林”,昨日经典,今日亮丽,明天更加辉煌。

编辑:稽山鉴水

总第324期

Hash:b0eba03328a02a76f829fac252b0ffec01df1302

声明:此文由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