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先贤汤绍恩 主持修建中代最大最早的滨海水闸——绍兴三江闸

PS:请您先点击本文上面蓝色汉字部分再【一键免费关注】

Title:中国治水先贤汤绍恩 主持修建中代最大最早的滨海水闸——绍兴三江闸

水患:

早在南宋时期,浙江鉴湖逐渐湮废,蓄水功能锐减,浦阳江又多次借道钱清江入海。《闸务全书》记载,当时的绍兴平原“春霖秋涨时,陂谷奔溢,民苦为壑;暴泄之,十日不雨复苦涸;且潮汐横入,厥壤泻卤。”曾经的鱼水之乡,竟至“比岁不登”。

绍兴府下辖的山阴、会稽、萧山3个县,有钱塘江曹娥江、钱清江3条江水,三江之水交汇处,叫做三江口。江水汇入大海,每天大海潮汐时,海水带着沙土涌进江内,久而久之,导致江两岸沙积如丘陵,严重地阻碍了水道。每年夏天久雨成涝,三江上游发洪水,洪水涌到三江口时,遇到堆积如山的沙土,不能顺畅地进入大海,洪水就向两岸溢出,淹没良田、村庄。

三江闸(又名28星宿桥):

清《闸务全书》记载: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 四川安岳人汤绍恩任绍兴郡守,“下询民隐,实惟水患”,“遍行水道,相厥地形”,最终选定浮山之南、三江所城西的古三江口依峡建闸。历时不足9月,闸成,总28孔,各应天上星宿之名,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则碑,定量调度水资源的古代水闸,代表了我国古代滨海水闸工程建筑科技和管理的最高水平。它的建成,让山(山阴县)会海塘全线连接,钱清江由此成为内河,形成了萧绍平原统一的三江水系,从此“旱有蓄,潦有泄,启闭有则,山会萧三邑之田去污莱而成膏壤。”

三江闸

影响:

三江闸在绍兴水利史上具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明嘉靖十五年(1536), 由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修建的三江闸是古代绍兴水利、浙东水运的枢纽工程,也是我国最早、最大的滨海大闸之一。大闸建成后,外拒咸潮,内蓄淡水,兼稳定内河水位,奠定了绍兴沃野千里、河网密布的基本格局。

古三江闸全景图

三江闸平面图

安岳紫竹广场雕像

汤绍恩与三江闸的相关言者记载资料:

据明嘉靖十八年(1539),即汤绍恩在三江口建闸后的第四年,浙江总督陶公《塘闸碑记》,最早公开肯定汤绍恩的治水功绩说:“嘉靖丙申(1535)西蜀笃斋汤公绍恩,由德安更守兹土,下询民隐,实为水患。公甚悯之曰:‘为民父母,当捍灾御患,布其利以利之也。’于是相厥地形,直走三江。江之浒山觜突,然下有石巉,然其西北山之亦有石隐然其起者,公图其状以归议,诸僚属皆往相视之,掘地取验,下及数尺余,果有石如甬道,横亘数十丈。公曰:‘两山对峙,石脉中联,则闸可基矣’。遂毅然排众论而身任之……。建闸筑塘,以节水流,以备旱干。呜呼伟哉!继是水无复却之行,患民无复决塘、筑塘之苦矣。闸之内去海渐远,潮汐为闸所遏不得上,渐可得良田百万余亩。堤之外复有山翼之淤为浮壤,可稽田数百顷,其沮洳可蒲苇,其泻卤可盐,其泽可渔,其疆可桑,其途可通商旅。噫!公之举,匪直水患是除,而利之遗民者溥矣!然其事宜记,其德宜颂。” 这块《塘闸碑记》今存于“绍兴市治水纪念馆”内。

由于当时明嘉靖朝廷内忧外患渐现端倪,在内争权夺利之风胜行;在外北边有蒙古兵侵扰,南边有倭寇为患,故未能引起当朝重视。但浙江之绍兴、萧山、山阴三县民众纷纷为纪念汤绍恩而建立“汤公祠”,蔚然成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即汤公生日),都要举行大型纪念活动。

直到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浙江山阴县人程鸣九撰写出《三江口地郡守汤公新建塘闸实迹》和《汤神事实录》、清名儒史学家毛奇龄(1622~1716)撰写《汤公传》问世后,康熙四十一年(1702)缙绅王毂韦、鲁德升、刘缃、郑清毅、丁思尹、赵予敬和在职官员山阴县令顾庸、会稽县令张联星、萧山县令郑世绣、同知署府印光佩、布政司赵志栋、总督郭世隆、督学院士姜肃、新任都院赵申乔、礼部宗伯韩荧等,纷纷上书,请求表彰前朝山东布政使汤绍恩在浙江三江口的治水功绩。

这才引起康熙皇帝重视,并亲临绍兴府实地视察,果如群臣所奏。于是,在当年六月二十四日,敕封汤绍恩为“灵济”,后雍正又敕封汤公为“宁江伯”,即为使江海安宁、万民受益的神。 康熙还亲为绍兴府“汤公祠”题写匾额:“钦定灵济”。

接着,朝廷于七月三十日撰订《敕封汤神灵济徽谥记》,文中概括汤绍恩的治水功绩说:“越地海滨,风称泽国。外有潮汐之患,内有盈涸之忧。旱则湖干川竭,潦则汤割坏壤。是吾越之所苦者,莫若水患苦矣。自神禹后,虽赖汉、唐、宋、明诸贤,隄防疏瀹以谋潮汐,而水患未息,往往为当途所蒿目以言乎。夫一劳永逸、万古不朽者,未有如郡守汤公建闸筑塘之功,使人饮食尸祝(祭祀神灵),而不能顷刻忘者,其间经营措置,凡所以竭诚尽力,神人协应者,具载文学,程子鸣九先生《闸务全书》独是兆民,抑郁不舒,乃在敕封一事。……”

程鸣九在 《三江口地郡守汤公新建塘闸实迹》末尾赞道:“大功既建,万世永赖。公之恩泽,洵不在禹下矣!”毛奇龄的《汤公传》亦高度赞扬三江口治水功绩,说:“阅一年工成,共得良田一百万亩,渔盐斥卤、桑竹场辍,亦不下二十八万亩。而绍兴于是称天府,沃野千里,绍恩之力也!”上述记载表明,汤绍恩抓住了解决浙江三江口(钱塘江、曹娥江、钱清江三江汇合处)之千年遗存的水涝、旱灾循环害民的难题。 这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在中国水利史上是继夏之大禹治水、秦之李冰治都江堰等水利工程之后旳又一个伟大治水工程。所以受到清政府的重视和嘉奖。

汤绍恩生平简介

布政使司绍恩公敕赐灵济、宁江伯画像

1878年的《安岳汤氏重修宗谱》记载,汤绍恩是元代汤氏先祖在四川任资州太守汤伯坚的第8代裔孙,先祖一世汤伯坚“由楚仕蜀,开安岳基”,至汤绍恩为第8世 。

汤绍恩,字汝承,号笃斋,别号方伯,谥号灵济。明弘治十三年(1499)三月二十五日出生于四川安岳城北陶旵(qian千)坝(今安岳县城北乡陶海村三组) ,官宦世家。卒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5),享年九十七岁。葬于故居汤家湾山麓下。

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德安知府,绍兴知府,官终山东布政使司。在绍兴任知府期间,他因修建了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最早的挡潮水闸“三江闸”而闻名于世。

汤绍恩一生"性廉约,尚清廉,捐官日捡治宦囊、图书外,萧然无一长物。"他性情宽厚生活俭朴,具有一个清官好官的素养。日常生活中,他里面穿“疏布(粗布衣)”,外面穿父亲遗留给他的旧袍。

施政上,汤绍恩有很好的大局意识,不钻牛角尖,也不以清廉而到处炫耀。汤绍恩做人低调,做事高调,他“修学宫、设社学、缓刑罚、恤贫弱、旌节孝、济灾荒”,一个关注民生、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汤绍恩手迹《动静乐寿》绍光府山摩崖石刻

现今汤绍恩后裔家里的客堂中依旧供奉着汤绍恩的灵位:

主额题

三江砥柱

内联

书是天下英雄业

勤归人间富贵根

外联

清溪踩藻明其洁

静夜焚香告以诚

如今,后人除了对汤绍恩的怀念,更多的是对他的精神传承和弘扬。

2020年汤家后人还在为传承先祖的奉献精神,还在为筹建汤绍恩纪念馆而努力。

2020年植树节期间,汤家后人为了装扮、美化绍恩公纪念馆的环境,我们在道路两旁和空地上大兴植树造林,从3月11日天开始数十个宗亲主动投工投劳,通过两天的劳作,共植对500余株。大部分宗亲的年岁很高,真正体现了汤氏族人的奉献精神,值得在汤氏族人中弘扬,植树活动仍然继续进行,计划在山上山下、山前山后能植的位置将植树造林,请积极报名前来投工投劳。汤家人为早日建好绍恩公纪念馆而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绍恩公嫡系后裔(道林支脉)14代孙汤显平2天。

绍恩公嫡系后裔(道林支脉)14代孙媳王芝淑1天。

绍恩公嫡系后裔(道林支脉)14代孙汤显阔2天。

绍恩公嫡系后裔(道林支脉)15代孙汤朝伦2天。

绍恩公嫡系后裔(人和支脉)15代孙汤国勋1天。

绍恩公嫡系后裔(人和支脉)16代孙汤世应及儿子汤鹏各1天。

绍恩公嫡系后裔(道林支脉)16代孙汤宗杰及妻子谢大英各1天。

绍恩公嫡系后裔(道林支脉)16代孙汤宗军2天。

绍恩公嫡系后裔(道林支脉)16代孙汤波2天。

绍恩公嫡系后裔(道林支脉)16代孙汤佳2天。

绍恩公嫡系后裔(道林支脉)17代孙汤孝全2天。

绍恩公嫡系后裔(道林支脉)15代孙女汤玉兰捐赠铁棕树4棵。

......

部分参考资料

安岳汤氏宗亲《汤氏宗谱》

《明史》卷二八一·汤绍恩传

明·陶谐《新建三江塘闸碑记》(《闸务全书》卷上)

PS:以上部分内容来自宗亲投稿和汤氏宗亲群聊信息,文章仅为传扬文化内含,非作者本人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作者联系。排版:汤浩田。转载注明出处:中华汤氏宗亲会公号(tangshizq)

Hash:8b378eb290db8772a96213f4982cd40f22bfdaa2

声明:此文由 中华汤氏宗亲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