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函 | 盐官访古记

点击上方 订阅“一函” 谢谢您的支持

© 一函团队优质原创出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版权为“一函”所有

欢迎分享至微信朋友圈

过了春分,忽然意识到一函创刊已经整整一年。我们将浙江古迹行脚的第一站作为一函周年特刊,希望可以坚持一站一站走下去,将我们对历史的感悟分享给大家。‍

海宁隶属浙江省,位于东海之滨,钱塘江北岸西临杭州

海宁历史上有过三种称谓:海昌、盐官、海宁。 “海昌”之名源于东汉,汉献地建安八年(203年)设置海昌县,由东吴名将陆逊担任“海昌屯田都尉”,兼领县事。“海昌县”的设置持续到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改为盐官县为止。“盐官”最初不是地名,也不是建置名,而是一个官名,意为“司盐之官”。海宁这种“煮海为盐”的经济形态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在盐官建置的大部分时间内,盐业经济是当地封建课税的主要来源。到了南北朝时期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置海宁郡,盐官县受其管辖,30年后海宁郡被废除而置钱塘郡,这也是海宁隶属杭州的起始。元代天历元年(1328年)11月,盐官因为海潮暂得平息,百姓安宁,改称海宁州,一直沿用至今。

海宁旧治盐官,是一座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小镇,也是举世闻名的“海宁潮”的观潮胜地。地理与人文的光辉交织与此,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文物古迹之丰富,在浙江省内乡镇中,可谓首屈一指。

于是,2017年3月初,我们把走访浙江文物古迹的第一站,放在了海宁盐官镇。

安国寺经幢

卡尔

安国寺经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坐落在盐官后街北寺巷底。

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寺始建于唐开元元年(713),称镇国海昌院,大中四年(850),改额为齐丰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额安国寺。安国寺自创建后,屡圮屡修,最后一次重修时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历经沧桑,如今安国寺早已灰飞烟灭,仅存三座唐代石经幢、一方罗汉堂石碑和两眼水井而已。

安国寺经幢,原位于天王殿前的庭院之中,呈东、西、南三角鼎立。西幢建于唐会昌二年(842)、东幢建于唐会昌四年(844)、南幢建于唐咸通六年(865),距今都有千余年历史。

会昌二年幢(西幢),高5.8米。

基座为八角须弥座,共两层。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正门开壸门龛,龛内浮雕跏趺座式佛像,四隅面浮雕力士像,作肩扛幢身状。上层须弥座束腰雕双龙戏珠图。幢身八角,通体镌刻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及经文,字迹漫漶。幢身上有10层,有垂幔华盖、刻像短柱、流云、宝珠、仰莲等。

会昌四年幢(东幢),幢高5.8米。

基座为八角须弥座,雕仰覆莲,共两层,束腰雕饰“上天王下蟠龙”正好与会昌二年幢的“上蟠龙下天王”相反。下层须弥座束腰浮雕蟠龙二条,首尾相缠。上层束腰部四正门开壸门龛,龛内浮雕跏趺座式佛像,四隅面浮雕力士像,作肩扛幢身状。幢身八角,通体镌刻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及经文,字迹尚能辨认。幢身以上也堆叠有10层,类似会昌二年幢。

咸通六年幢(南幢),幢高7.8米。

基座为八角须弥座,雕仰覆莲,共两层。下层束腰浮雕形态各异的八个狮子头,间隔开八处壸门,内刻跏趺坐佛。上层须弥座刻九山八海纹,束腰雕有蟠龙二条。上层须弥座之仰莲上承勾栏,八角短柱、宝珠华盖。其中八角短柱每面各开一壸门龛,内刻佛传故事,如佛陀波利于五台山文殊菩萨显圣等。

左侧是骑狮文殊像,中间是持杖大圣老人,右侧是佛陀波利,背景应为五台山

幢身八角,通体镌刻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及经文。其上有华丽的璎珞宝盖和仿木结构腰檐,出檐深远。其上再累叠仰莲、宝珠、流云、短柱等。

此幢外形华丽,结构繁复,尤其是基座部的九山八海纹,以及宝盖上叠加仿木结构腰檐的结构设计,在现存唐代经幢中可称首创,直接影响了数十年后吴越国经幢的形制结构,可称吴越国经幢之滥觞。

梵天寺经幢 & 灵隐寺经幢

经幢到底是什么?

石经幢大致起源于中国唐代,并非外国传来,而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创造。由于当时印度传来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具备“消灭尘世罪厄,超度逝者亡灵”的功效,能使受到经咒加持的对象,脱离“畜生、地狱、恶鬼”这下三道的轮回,继续在“天、人、阿修罗”的上三道轮回。这种无上神通,一般须得经常持诵正确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才能起效,故难以普及民间。

于是聪明的中国人,发明了石经幢这种神奇的建筑,将正确版本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刻于石柱之上,置于寺院、街衢等人流密集场所。依据经序中“尘沾影覆”即有神通之记载,只要经幢的灰尘触碰到你,经幢的影子覆盖到你,则你就已被神通所加持。所谓“珠缄宝偈,睹者生缘;步影飞尘,沾者获善。(《竹林寺幢记》)”“风触而轻尘及物,尚落罪花;日临而清影到身,犹凋业蔓。(《天竺看经院幢记》)”如此简单,如此便利,好比净土宗宣称持诵“南无阿弥佗佛”即可成佛一般。

中晚唐时期(9世纪为主),中国兴起了营造石经幢的风潮。佛教信徒们将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之石经幢造遍了全国,成千上万,无法统计。但因为经历了“会昌灭法”和“周世宗灭法”两次法难,以及一千多年来的各种战乱变迁,故唐代经幢残留至今者,也已不多。安国寺三经幢,甚至有两幢早于会昌法难,历经劫波,存留至今,实属不易。

我们徘徊于三座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之间,流连回顾。由于经文的漫漶磨损(咒文部分缺损一字即无神通),我们不论吃到多少风沙灰尘,不论在经幢影子里待几个小时,事实上都已无法获得加持,来消灭我们的尘世业障。但千年以来,多少僧众信徒在这里得到了信念的慰藉,这种精神的力量,却仿佛触手可及。

安澜园遗址

树杪

安澜园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位于安国寺北、盐官西北隅。

我们仿佛在一座废弃的空城里行走,满目疮痍与萧瑟,四处寻找指示牌,传说中的安澜园到底在哪里?

管庭芬在《日谱》里记载:“六舟上人言及安澜园,本为南宋安化郡王王沆家园故址。”前面提到的经幢所在地,安国寺,始建于唐开元元年(713),在王府的南面。王沆在盐官定居后,成为当地巨族,以南宋偏安之势,江南园林蓬勃兴起的情况下,靠寺辟私园,雄踞城内偏隅,是历史上园林教科书中“借景”的典范。

元初兵燹,园遂废。至明代中叶,仅存土坡池水,参天古木。

此园到陈家人手里,是明万历廿四年(1596),大常寺少卿陈与郊辞官回到海宁城里居住,开始在王氏废园遗址建造新的园林,“卜筑城隅,闭门却扫,涉三径,弄柔翰以自适”,取名“隅园”。

康熙四十四年(1705),陈与郊之兄陈与相的孙子陈元龙借隅园编《历代赋汇》,同时整修隅园,园子遂成了陈元龙的别业。康熙曾御赐陈元龙“凤池良彦”额并御书一卷,卷中为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西山寻辛谔》诗,陈元龙就将诗中“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两句让王翚画一 幅画,于是就有了这张现存浙江省博物馆的《竹屿垂钓图》,画中还有是年46岁的陈元龙 。他在裱边题跋“······甲申四月以亲老告归,棲迟子舍三载,于兹颇得闲居之乐, 展阅此图,辄怀终隐。庶几万杆修竹,数椽茅舍,可遂初心,与此图相印证也。”可见他早就有 寄身林泉的思想。于是82岁时他致仕回乡,将隅园改名“遂初园”,以示“窃幸初心之获遂也”。

遂初园占地六十余亩,其中池水面积占去一半,继承了隅园原来以水为主的布局风格,园中主要建筑有环碧堂、静观斋、天香坞、漾月轩、赐闲堂、九曲梁、十二楼等,以泉石深邃、卉木古茂摘取浙西园林之冠。陈元龙死后,其独子陈邦直继承了这笔家产。他39岁辞官,回家打理园林,使这座遂初园成了海宁乃至江南的文化中心。

乾隆廿七年(1762),乾隆皇帝驻跸遂初园,并御赐匾额 “安澜园”,当晚他写了不少关于海塘的律诗,以及安澜园即事杂咏诗六首,表达了“至止缘观海”的根本目的。回京后,更将圆明园海北的四宜书屋也改名为安澜园,景区略加改造,悉仿陈氏安澜园中的主要景点,他把这一目的表白得更为清晰“由其亭台则思至盐官者,以筹海塘而愿其澜之安也”。

可见,乾隆始终把安澜园与海塘联系在一起,表明他的南巡在于体恤民情、处理国事。而自此百余年间,安澜园也因此荣耀至极,风光无限,名闻天下。

此后乾隆三度南巡,均驻跸是园。特别是第二次,他顺着京杭大运河南下,竟然先到海宁,再至府治杭州,安澜园的吸引力可见一斑。陈家也每次葺新,将安澜园面积扩至百亩,新增景点、建筑达到三十余所。乾隆四十九年(1784),高宗最后一次南巡驻跸,颙琰(嘉庆)、永璜、永璘三位皇子随驾。乾隆依然居住在大荷池北的寝宫中,三位皇子则住在以前陈邦直住的房屋中。“太子宫”前的几幢房屋,被临时作为军机处的办公房。次日,乾隆在园中赐宴臣子官员。再次日,至安国寺、海神庙拈香。

乾隆南巡的政治影响将安澜园推到了顶峰。此后陈家日渐式微,道光期间,安澜园衰败之势已成。太平天国时期,安澜园损毁严。直到太平军攻入海宁,将其毁坏。同治间,拆卖假山、房屋,砍伐千年古木,致安澜园一蹶不振,彻底衰毁。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残存的安澜园池沼岸石及几座大假山残石被人掘卖殆尽,假山夷为平地,古木荡然无存,池沼淤塞。

然而,然而,兴也罢,衰也罢,于今天都看不见半点痕迹。当我们走到一片略显开阔的水域处时,只见农民种的一排排菜,一堆堆建筑垃圾,以及一块剥落的说明牌。太阳照得明晃晃,空气中弥漫着肥料的臭味。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完全无法脑补曾经的辉煌,只剩吁嘘叹息。

离岸不远处,有一座六曲形的桥。陈从周先生考其为明代物。曲桥转折自然,低平古朴,贴近水面,走在上面有凌波之感。也许王沆与张九成在此流觞唱和;文天祥在岸边观鱼;陈与郊在桥上构思剧本;沈复挽着芸娘穿桥赴宴;袁枚和阮元游园吟诗;弘历则看着水面内心祈祷钱塘江潮宁澜安······

也许,也许,我们只能靠目前仅存的六种传世安澜园图本用来在这块曾经六十多亩的地方,获得一些想象 。据海宁学者张镇西在《失落的安澜园》一书中的考证,这六本分别是南巡盛典本《安澜园图》、故宫本《安澜园图》、故宫牌坊本《浙江海宁安澜园图》、 南巡名胜本《安澜园图》、陈赓虞本《陈园图》、钱镜塘本《海宁安澜园图》。此外还有陈氏后人请画家申石伽先生所绘十五幅安澜园景致图及近几年来绘制的一些图本。

其中的钱镜塘本,连同前面这幅王翚的《竹屿垂钓图》,都被海宁收藏家钱镜塘一起捐赠给了浙江省博物馆。钱氏本与陈氏本为同一版本,前者比后者更精美,或可推测陈氏本是钱氏本的摹本。

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第四卷《浪游记快》中记述:

“甲辰之春,余随侍吾父赴吴江何明府中,······是年,何明府因事被议,吾父即就海宁王明府之聘。······至海宁,与白门史心月、山阴午桥同事。······游陈氏安澜园,地占百亩。重楼复阁,夹道回廊。池甚广,桥作六曲形,石满藤萝,凿痕全掩,古木千章,皆有参天之势,鸟啼花落,如入深山。此人工而归于天然者,余所历平地之假山石园亭,此为第一。”

“甲辰”指乾隆四十九年(1784),正是乾隆最后一次南巡过后当时的文人对安澜园的描述。从这一描述中,陈从周先生认为:“沈三白对园林欣赏有一定的见解,他对当时苏州名园之一的狮子林假山,还认为没有山林气势,而对这园的评价有如此之高,可以想见造园艺术的匠心了”。

我们也在丁酉年的春天,来到此地,却做了一名迟到的游客。

海神庙及海塘

小痴

海神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位于盐官春熙门内。

盐官海塘,又名鱼鳞石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位于盐官城南江边。

钱塘江发源于安徽黄山,她像一条蜿蜒的青龙,探到安徽省境内的龙头叫“新安江”;中段风景绝美的龙身叫“富春江”;而到达杭州后的龙尾才真正叫作“钱塘江”。600公里间,自浙西蜿蜒来江南水乡的幽曲,向东海吞吐出日月天文的汹涌,凶名有“罗刹”,贵重称“钱塘”,这是两千多年的历炼沉淀。

1770年乾隆35年,乾隆皇帝60大寿,免除天下漕粮,这一罕见的大方举动,在乾隆朝则只是其一罢了。在今天的故宫博物院,保存有整个清代较完整的朝廷与东南沿海地区往来文件中相关于钱江潮灾的五千多份奏折档案,什么情况如此重要而不嫌反复?这个跨越数百年时空的故纸堆上数字对今天的人们而言,只嫌空洞。近举其例,在2002年9月18日,台风森纳克过境杭州湾,当时美国的报道称“九米高的潮头如摧枯拉朽般地涌来,如同世界末日”,2000年9月,钱江大潮第一次通过电视向全世界直播,各种“一线潮、交叉潮、回头潮”得轮番上场,如同一场海天大剧。然而,这场盛世奇观,其背景确是一曲未尽的悲音壮歌。

钱塘江位于杭州湾特殊淤积沉降条件下的喇叭口,潮水特凶,造成岸线崩塌,土地流失,对沿海地区的农田破坏严重。有时几十里地方,整个乡镇都会被潮水冲垮,这种风暴潮灾在史书上的记载不可胜数,直至本世纪七十年代钱江南岸萧山还因大潮而内溃几十里,并造就了几代人防洪围垦的事迹。

故浙江(钱塘江)两岸是最早开始兴建捍海塘的地方。在《水经注》的相关记述中,华信海塘的修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有记载的捍海大塘,因了有海塘的分界,渐次拉开了西湖与江海的分离,成就了杭州。郦道元并引南朝宋刘道真《钱塘记》记载“防海塘,去邑一里,郡议曹华信家富,立此塘,以防海水”,这是说在东汉时期已有筑建海塘之举,并记录了其过程,而这个传说也是被引为钱塘之名所由来的典故。在浙北特别是杭州的历史上,拉开了东南海疆防止海潮的历史大幕!

其实,钱塘之名在《史记·秦本纪》中已有,自然是早于东汉华信,但这涌潮的确是贯穿始终难以解决又不得不惊叹的客观存在,后世所辑《全唐诗》中,竟仍能见到三百多位诗人曾亲临钱塘江观潮咏赋,这一自然的奇观、民生的灾难,本就是一种人文的母题。

但,人难胜天,在当时所筑海塘皆为土塘,说白了,就是用江海滨海岸沙土挖起来堆成一道道的土墙,可想而知,这种松软的泥坝怎能阻挡钱江潮这种天地伟力(按:钱江大潮起因是日月球天文潮汐力与杭州湾地形对海口的潮水复合作用)。终至唐末,也都是屡修屡瘫,工程巨大,难度极高,收效甚微,即使是白居易也不过是手写祷文,祝告江神,却不曾在疏浚西湖之余勉强兴建海塘。

到了五代,吴越国钱氏立足杭州,雄踞一方,在动荡不安的乱世偏安东南,保境安民。避得了乱世风云的板荡,却挡不住天灾的示威,这时候钱氏在连年的军事侵扰之外,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术来解决不断的潮灾。钱镠起先尊崇古法,重礼祭祀传说中的潮神“伍子胥”,然而神恩难测,面对潮神的不领情、潮灾的恶化,一代霸主钱镠怒不可遏,于八月十八的大潮之日,也是传说中的潮神生日之际,以五百吴越健儿向五道潮头箭矢齐发,三千劲弩之后,竟然得天平水阔,潮水南移。后世所撰《钱氏家乘·射潮记》及欧阳修《有美堂记》中对此传说都有生动的再现。传说之外,也有客观的依据,吴越时期,气候变迁和钱江上游的开发促使钱江入海口的南北岸线向南移,公元910年,钱氏吴越发兵卒10万修筑捍海塘,应用当时先进的竹笼石塘的技术,自此,一代代的能工巧匠你方唱罢我登场,积累经验,代建奇功。

嘉靖21年,后来的一代名臣,当年的新科进士黄光昇履职海盐,主持海塘建设,设计了一塘基处理和调试垒砌的鱼鳞海塘,这种条石逐层收进两三寸许、互相交错的结构,将作为构件的条石构建成一个整体,远看像鱼鳞,潮水极难撼动。但是造价极高,据说当时仅仅靠监生捐资修成所谓“五丈堤”,而这区区五丈,便成为后世明清筑堤的标杆。七十年代,在秦山核电站的工地现场曾挖掘到清代鱼鳞海塘的木桩,后来这些木桩多被周围的居民取走打造做门框汀窗等房屋构件。需知远不同于一般土壤与静态淡水环境,在数百年的江海涌潮海塘下的木桩还能有此功用,可见当时选材之精工艺之严。

无论人工如何,在进入现代科技时代之前,人与自然之力的抗衡,能寄托者唯有神祗。滨海之地,自古重视海神。海宁盐官,位于钱塘江出海口,自明清之际因江流改道,天下奇观“钱塘潮”便以盐官为最佳,则也说明此处潮灾最巨!清雍正年间在盐官建海神庙,规模之大,为钱江两岸首屈一指,占地40亩,耗银十万两,形似宫殿,民间称之为“庙宫”,至今当地仍有传说,与康雍乾之际皇家秘闻轶事有关,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的背景即是,虽似无稽,却也由此带动了海内外华人对海宁地域文化的更多关注。

清史上记录的钱塘江的重大潮灾约五十多次,其间甚者能一夜间吞江南田壤民宅四百万亩,生灵涂炭。而与之对照的是,自唐以后,钱江两岸的鱼盐田桑就被称作是“鱼米之乡”、“天下粮仓”,至清中期,全国漕粮四百万石,这一区域所产就达百分之四十强,当漕粮为王朝命脉之所系,潮灾自称为牵动帝王的神经,乾隆六下江南,四次入住海宁陈家的“隅园”,非关风月花柳,实为钱塘治潮!乾隆曾定下规矩,有关钱江潮涌与治理每月向朝廷奏报,江口测绘图则每两月奏报,并将陈阁老的墅园“隅园”赐名为“安澜园”。

如今,在盐官海神庙中的御碑亭内,立着高5.4的米大型汉白玉御碑,阳面为雍正十年(1732)六月十一日世宗御制《海神庙碑记》,阴面为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月高宗御制《阅海塘记》。碑文中表达出对海神的尊奉,则是几千年来钱江两岸人与自然进退之间,将钱江潮的神格化,其间列数的海塘策举与实践是就是一部钱塘江史。雍正《浙江通志》海神庙条目下,论及此正殿“崇奉运德海潮之神,左右配殿各三楹,以历代潮神、水神从祀”,以下则列出一份长长的名单共十六人,从春秋的伍子胥、东汉的曹娥到五代的钱镠,然而相较辑于清中期的《吴山伍公庙志》中所列“潮神十八尊”,少了谁貌似已不重要,在这座皇家格制的神庙正殿,供奉的主神却是没有一个真实名字的“浙江潮神”,偏偏民间传闻愣是为此神增添了一个“十四阿哥”这样人格化的身份,站立两边配祀的,是曾经时隔千年的对手钱镠与伍子胥!涌潮已成文化遗产,历史的干戈也在对望间泯了恩仇……

1916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是传说中的潮神生日也是文明社会后的观潮节,孙中山登临了盐官的占鳌塔,在这里提笔写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出品 | 树杪

作者 | 卡尔 树杪 小痴

图片 | 树杪

编辑 | 小葱

未 经 允 许 请 勿 转 载 到 其 他 公 众 号

请 给 该 公 众 号 留 言 获 取 内 容 授 权

Hash:410a0a278dab365986b771b8a8df1e75765abb18

声明:此文由 一函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