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姓简史之二

高姓简史之二

高忠诚 编撰

(三)高姓的迁移和分布

高姓历史上的迁移大多跟历史上的重大变故密切相关,从古代田氏代齐、永嘉之乱、南北对峙、武氏乱唐、黄巢起义、宋室南渡、明代移民,到近代闯关东、走西口、过台湾、下南洋、赴金山等等。,

当今研究姓氏历史文化的学者们,一致认为,在庞大的高姓族群中,有一支高姓主流,那就是以高傒为得姓始祖的高姓后裔。高傒的后裔在齐国拥有过200多年的上卿地位,到春秋末年,遭田氏沉重打击,一蹶不振。到公元前386年,姜齐灭亡,齐国高氏的政治地位完全丧失,被迫出走齐地,纷纷迁居到南越、楚国、燕国、鲁国、晋国赵国等地。

齐国高氏先因政争失利有无咎奔莒、高止奔燕、高竖奔晋、高强奔鲁、高张奔鲁五次外迁。使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国家均有高姓人物。例如著名人物高柴、高渐离分别出自鲁、燕两国。

高傒十世孙高量,先为宋国司城(六卿之一,执国政,掌治城廓),后徙居楚国(今湖北江陵县);高量的十世孙高洪,东汉时为渤海郡太守,定居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支系。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今京津一带)高氏、辽东(今辽阳一带)高氏。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今江苏扬州)高氏。渤海高氏的后裔高伯祥,初居河北文安县,后迁徙到京兆,创立了京兆(今陕西西安)高氏。由此可见,高氏五大望族,四支出自“渤海高”,所以当今高氏子孙,多自称为“渤海高”后裔,奉高洪为“渤海高”始祖。 有关研究者指出:渤海高于东汉末形成,至西晋渐趋兴盛,支繁系众。至南北朝,成为山东(太行山以东)士族代表,进入鼎盛阶段,产生了北齐王朝庞大的皇族集团。隋代虽国祚短暂,但仍有立下显赫战功的名相高颎、高劢和吏部侍郎高孝基等人闻名遐迩。

唐代高姓一度复兴。首先是高劢之子高俭(字士廉),成为开国功臣、太宗名相。还有高季辅(高士廉族弟);高璩(高士廉8世孙);高郢(京兆人,出自渤海迁卫州一支);高智周(晋陵义兴即今江苏宜兴人,祖上出自渤海高的广陵支系) 4位令世人瞩目的高姓宰相,而同时涌现的6员名将中,4人封王(高开道一度受封北平郡王。高崇文先后封渤海郡王、南平郡王。高霞寓受封感义郡王。高骈受封渤海郡王)。充分展现了唐代“渤海高”文武齐飞、功高荣显的风貌。

经过“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渤海高逐渐解体,流散全国,至金元时期大规模南渡,纷纷落业南方,谋求发展。最著名的如高季兴。这个自称为北齐勇将高昂之后的人,由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的一名家僮成长为一方诸侯,创建了五代十国之一的荆南国政权,使“渤海高”第三度成为立国秉政的皇帝。

宋代,作为“渤海高”后裔,世系最清晰,地位最显赫的,应属开国元勋、渤海郡王高怀德家族和捍卫大宋江山的柱石武烈王高琼家族。

高怀德(926-982年),字藏用。史称真定(治今河北正定)常山人。武将世家,自古以来称“高家将”。高怀德之父高行周,高行周之父“白马银枪”高思继。高行周之子高怀德、高怀亮,亦是子承父志,作战勇猛,为北宋开国功臣。高怀德之子高处恭(高君保)为右监门卫大将军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高怀德拥立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史称宋太祖。太祖即位,任命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拜殿前副都点检、武信军节度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镇守滑州,娶宋太祖之妹燕国长公主,加封驸马都尉。又受命与石守信平息上党李筠叛乱,因功升忠武军节度使。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改任归德军节度使,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秋,加封同平章事。宋太宗继位,加兼侍中、检校太师。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随帝出征太原,改镇曹州,封冀国公。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改武胜军节度使,是年七月去世。追赠中书令,追封渤海郡王,谥武穆。古代姓氏书和民间高氏族谱多尊高怀德为高姓宋初始祖。

高怀德父亲高行周去世后,后周任命高怀德为东西班都指挥使、吉州刺史,后改任铁骑都指挥使。太原刘崇兴兵侵扰时,后周世宗亲自征讨,高怀德担任先锋都虞侯,获胜后因功升任铁骑右厢都指挥使、果州团练。后随世宗征伐淮南,任庐州行府知事、招安使,庐州城下一战,杀敌七百余,随后升任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史,受赐骏马七匹。

高怀德家族是典型的武将世家。高怀德之父高行周,字尚质,妨州(治今河北怀来东南)人氏,世代为怀戎县(妨州州治)守边将领。行周于五代时期唐、晋、汉、周4朝为将,后汉、后周两代封王。行周之堂兄行硅为后唐节度,追封太尉。最后,大义凛然“献出自己的人头”助赵匡胤成就大宋江山。

高行周之父高思继,后唐妫州(今山东滨州)人,四季拳创始人,五代十国第一名枪,人称“白马银枪”。高家枪威震天下。高思继和高思纶、高思降三兄弟皆以武勇称雄北方边疆。高行周继承了祖上的高家枪,英勇无敌,出道后为替父报仇,大战时称也是第一枪的王彦章五十回合,不分胜负。白马银枪高思继教给杨信之子杨衮枪法。有人说,“杨家将”的武艺是“高家将”给传授的。杨衮以后在北汉王刘知远手下为官,与高行周结为叔侄兄弟共同抗辽,在宋朝建立后,投靠了大宋,干了一翻轰轰烈烈的保家卫国,抗击外敌的大事,形成了两宋时期的高家将和杨家将。高思继之父高顺励,世为妫州怀戎太守。高顺励父高文举,高文举父高定,高定父高郢,高郢父高伯祥,高伯祥父高质,高质父高卿。

由《新唐书·宰相世系》可推算出高怀德七世祖高郢为高姓始祖、春秋姜齐上卿高傒47世孙,渤海高始祖、东汉渤海太守高洪23世孙,据此,高怀德应为高傒53世孙、高洪29世孙。

高琼家族,是在北宋时期最有名的一支在抗辽夏金战争中前赴后继、功勋卓著的“高家将”中,继高怀德之后,同样荣显于整个宋代的又—支高姓武将世家。高琼家族成为渤海高后裔中最为显赫的代表。以高琼家族为代表的“高家将”成为保卫国家最为的坚强柱石。

景德元年(1004)冬,辽萧太后率精兵20万再次南侵,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市)北城,朝野震惊。62岁的高琼,与寇准一起,力主抗敌,并拥真宗御驾亲征,杀死辽国先锋萧达揽,大破辽军,迫辽求和。景德三年(1006)病逝后,追赠为侍中,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卫国武烈王。高琼有14个儿子、12个女儿;有遵度等孙63人、士先等曾孙145人、公庠等玄孙71人、世祚等来孙13人。自高琼起的五世之内,7人追封为王,七代三十余人为将,还出了一位史称“女中尧舜”的皇后。建炎年间(1127─1130),高宗下诏在杭州武林门内建高氏“五王祠”,内祀高琼、高继勋、高遵甫、高士林、高公纪。而高琼的一位重孙女为宋英宗皇后、神宗生母,曾辅政三朝,史称“女中尧舜”。公纪之子高世则于北宋末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麾下行营副使,在金兵南侵的危机中,“扈跸南渡”,一直护从高宗赵构转战于浙东沿海,任元帅府参议、万寿观使、开府仪同三司、温州节度使、太保。靖康年间,除陷落中原的数百人外,高世则及同辈兄弟二百余人南渡至江浙一带,散布在江南临安、钱塘、温州、山阴上虞平湖海宁仁和余姚余杭台州、处州、宁波无锡苏州等地,成为今浙江高姓的主体。高世则长子高百之后裔世居温州,次子高千之后裔居山阴西(在今浙江萧山)。绍兴初(1131),高世则家族在山阴县西梅花山白达湾建分祠,乾道二年(1166)起,又附祀少保忠节公高世则。高琼另一子高继伦之孙高耀祖和高继和之重孙高重光,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自山阴避居福建福清漳浦。漳浦开基祖高登(号东溪)为进士、迪功郎、古县令,其四子高拂跟岳飞之女银瓶小姐结为娃娃亲。高登后裔迁居粤东潮阳惠来等地。钱塘高仪于明代官居文渊阁大学士(宰相)。

明清以来,明确记载出自渤海高氏名人之后的高姓家族,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几乎所有省分和河南等地。几乎所有高姓家族,即使族谱中世系记载不全,也众口一词自认出自渤海高。而浙、湘、鄂、川、赣、皖、闽、滇、苏、豫等省大量的民间族谱,都有明确记载为渤海高后裔的家族,形成了整个南方高姓的主干。近、现代,闽南粤东高氏子孙又大批移居港澳台地区及新马泰等周边邻国,还有很多旅居欧美海外。原先滞留中原的渤海高氏,或在多次抗战中殉节,或隐姓埋名,辗转避难,谱牒一无全璧,故北方高姓谱牒中的世系,一般只能上溯到元明之交,和渤海高的具体渊源关系很难查明,但和南方高姓一样,世世代代保留着出自渤海高的传说。因此,“天下高姓出渤海”,成了今天大部分高姓传人的共识。

(四)当代高姓的人口及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后,经吴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渤海莜县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高姓大约有8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安徽为高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高姓总人口的15.6,占安徽总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四川五省,这五省高姓占高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西、湖北、浙江,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全国以皖豫陕冀为中心,向东北、西北、东南呈放射形的高姓分布带。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4万。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高姓人口的1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12.5)、浙江(12.2),这三省高姓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全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陕晋三个高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高姓的人口已达1 452万,为全国第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万激增到1 450余万,达15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 000年高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江苏三省,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广东,这五省又集中了31。山东居住了高姓总人口的14.6,为高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3。全国形成了渤海湾东部沿海地区高比率的高姓区域。在近600年间,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动流。

(五)历史上的高姓郡望和堂号

一、五大郡望的形成

因历史上频繁的战乱、动荡,形成多次大规模的移民。又因拓荒、经商、游学、为官,也引发大量个别迁徙,组成新的家族聚落。这样就导致各家族发生分化,产生各地域多个不同郡望。

1、渤海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州)。其开基始祖为齐国上卿高傒二十五世孙、东汉渤海郡太守高洪。渤海郡于东汉末形成后,至西晋渐趋兴盛,南北朝时期,进入鼎盛阶段。高洪后裔成为天下高姓的主流“渤海高”。这期间的高姓其他主要分支也是由渤海高氏分出。自古有 “天下之高出渤海”之谓也。

2、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密云县西南。以渔水之阳得名。为高洪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徙居幽州后形成的渔阳高氏。

3、广陵郡:汉时置,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此支高氏,也是高洪另一支后裔吴丹阳太守高瑞开基形成。

4、辽东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治所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高瞻和高隐徙居幽州后,又率族人迁居辽东形成辽东高氏望族。

5、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高氏,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

二、堂号

堂号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和象征,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堂号有以血缘关系、地域命名的;有以祖上的功业勋绩、先世的嘉言懿行、祥瑞吉兆、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还有自立堂号的等等。

1、渤海堂:是东汉渤海郡太守高洪的发祥地。其后裔有唐朝时高固、高崇文、宋时高怀德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等等。“天下之高出渤海”。全国各地很多高氏祠堂和支族均命名为渤海堂。

2、渔阳堂:高瞻和高隐的发祥地高氏支族

3、辽东堂:高瞻和高隐的后裔高氏支族

4、广陵堂:吴丹阳太守高瑞后裔高氏支族

5、河南堂:鲜卑族高氏之后高氏支族

6、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辞海》:愚,纯朴也。由是,高姓后代以“厚余”作为高姓的堂号。

7、共城堂:依朝廷给高柴的封号“共城侯”。例如湖南桃源

8、共侯堂:依朝廷给高柴的封号“共城侯”。例如广东梅州

9、赐乳堂:依唐太宗赐监察御史高季辅钟乳一剂,说:“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例如安徽无为儒须。

10、金鏡堂:依唐太宗赐史部侍郎高季辅金背镜一面,表彰其清明如镜。例如湖南汉寿

11、南平堂:依唐将高祟文的封号“南平郡王”。例如江西吉安

12、世德堂:江苏扬州高淳,高怀德的后裔。

13、继德堂:江苏扬州宝应,高怀德的后裔。

14、双印堂:江苏靖江高怀德重孙双印后裔。

15、敦睦堂:依家训"睦宗族”。例如浙江萧山、江苏江阴

16、务本堂:依家训"务本业″。例如浙江浦江马墅。

17、追远堂:依“慎终追远”。例如福建云霄大夫家庙。

18、孝思堂:依家训“敦孝悌”。例如广东潮阳县和平镇下寨、福建龙海漈都。

19、有继堂:南宋理学家朱熹至其堂亲书“有继”2字,子孙因以为堂号。

此外,还有:报本堂乐安堂、合浦堂、双贤堂、四箴堂、裕远堂、德远堂、德高堂、怀恩堂、廉洁堂、庆寿堂、赐书堂、馀庆堂、庆寿堂、聚德堂树德堂、礼德堂、誉德堂、尚德堂、世泽堂、世杰堂、高仁堂、宝仁堂、永安堂、永思堂、思仁堂、思敬堂、天一堂、诵芬堂、长春堂、济美堂、锦世堂、忠恕堂、休善堂、稽古堂、共祀堂、福禄祥泰堂等堂号,以及我甘肃條城高氏巨顺号、巨顺源、巨顺泰、源兴福、太和堂、福德源、永泰和、怡德堂、德兴堂等等堂号。

附表一高姓先祖世系表(修正版)

01世 齐太公(姜尚,字子牙)

02世 齐丁公(姜彶)

03世 齐乙公(姜得)

04世 齐癸公(姜慈母)

05世 齐哀公(姜不辰)、胡公(姜静)、献公(姜山)

06世 齐武公(姜寿,献公子)

07世 齐厉公(姜无忌)

08世 齐文公(姜赤)

09世 齐成公(姜说)、公子高(文公次子)

10世 齐庄公(姜购)、公孙癸受(高子)(括号1开始为高氏世系)

11(1)世 齐厘公(姜禄甫)、高傒(癸受子,齐文公姜赤次子公子高之孙,字祖望,谥敬仲)

12(2)世 齐襄公(姜诸儿)、齐桓公(姜小白)、高庄子(虎)

13(3)世 齐惠公(姜元,桓公子)、高倾子(顷)

14(4)世 公子祁(惠公子,字子高)、高宣子(顷子,名固)、高式

15(5)世 姜虿(字子尾)、高无咎、高厚(固子)、高武子(名偃(即酀),偃、酀为同一个人,一说式子、另一说固子、《世本》说顷子孙。)

16(6)世高强(姜虿子,字子良,后世不详)、高止(字子容,厚子,出齐奔燕)、高昭子(名张,偃子)

17(7)世高竖(止子)、高良夫(张子)

18(8)世高鱼(竖子)、高柴(良夫子,字子羔,孔子弟子,厚余堂始祖)

19(9)世高彄

20(10)世高臧

21(11)世高石

22(12)世 高般

23(13)世 高赫、高赭

24(14)世 高宽(赫子)、高穹(赭子)

25(15)世 高峻、高量(宽子)、高严(穹子)

26(16)世 高奉名(峻子)、渐离(量子)

27(17)世 高鼎

28(18)世 高邑

29(19)世 高成

30(20)世 高则

31(21)世 高不疑、高不识

32(22)世 高兴(不疑子)

33(23)世高然

34(24)世 高晖

35(25)世 高洪(东汉渤海太守,渤海高氏始祖)

36(26)世 高茂

37(27)世 高瑞、高年(部分族谱将东吴丹阳太守高瑞列于此,与史实不符)

38(28)世 高褒(字宣仁,东汉太子太傅)

39(29)世 高韦

40(30)世 高承(韦子,字文休,东汉建安年间任国子祭酒、东莞太守)、高悝(瑞曾孙,

广陵高氏始祖)

41(31)世 高延(承子,字庆寿,东汉末年任汉中太守)、柔

42(32)世 高纳(延子,字孝才,曹魏尚书郎、东莞太守),高瑞(褒曾孙))

43(33)世 高达(字式远,曹魏吏部郎中、江夏太守)

44(34)世 高约、高乂、高隐(西晋玄菟郡太守)、高汉

45(35)世 高瞻(约子,渔阳、辽东高氏始祖)、高庆(隐子,后燕时任太子詹事、司空),高悝(瑞曾孙,东晋咸和年间任丹阳尹,晋陵高氏始祖))

46(36)世 高展、高敬、高泰(庆子,后燕吏部尚书)

47(37)世 高谠、高颐(展子)、高韬、高湖、高恒(泰子)

48(38)世 高佑(谠子)、高允(韬子,北魏宰相)、高真、各拔、谧、稚(湖子)

49(39)世高振(佑子)、高树(树生)、高翻(谧之子)、拔、赌儿、徵(真子)

50(40)世 高表(振子)、高欢、高琛(树子)、高岳(翻子)、归义、归彦(徵子)

51(41)世 高衡(表子)、高澄、高洋(欢子,北齐文宣帝)、高劢(岳子)、普(归义子)

52(42)世 高冯(字季辅,唐朝宰相)、高士宁、高士廉(劢子,唐初名相)

53(43)世 高履行、质行、真行、纯行、审行、慎行(士廉子)智周(宰相)

54(44)世 高璇、高瑾(履行子)、峻(真行子)、卿、道(普重孙)

55(45)世 高绍、高术(璇子)、高丕、高迁(瑾子)、炯(峻子)质(卿子)、艺(道子)

56(46)世 高子羽(迁子)、彪(炯子)伯祥(质子,京兆高氏始祖)、夔(艺子)

57(47)世 高暄(子羽子)、曙、集(彪子)、郢(伯祥子)、行晖(夔子)

58(48)世 高岳(暄子)、元裕、允诚(集子)、定(郢子)、崇文(行晖子)

59(49)世 高登(岳子)、璩、殷(允诚子)、承明(崇文子)、高文举(定子)

60(50)世高仲武(登子)济、汶(殷子)、骈(承明子)、顺励(文举子)

61(51)世 高冕(仲武子)、季兴、思继、思祥(顺励子)

62(52)世 高霸(冕子)、行周(思继子)、行珪(思祥子)

63(53)世 高乾(霸子)、怀德(行周子,北宋武将)、文玉(行圭子)

64(54)世 高琼(北宋烈武王、高乾子)、处恭、处俊(怀德子)

65(55)世 高继勋、高继忠、高继伦(高琼子)、永能(文玉孙,北宋武将,陕西

老高始祖)、廷赞(处恭子)

66(56)世 高遵裕、高遵甫(琼孙)、世亮(永能子)、双印(廷赞子)

67(57)世 高士林、高士宏、高耀祖(继伦孙,闽粤高氏始祖)、昌裔(世亮子)

68(58)世 高公绘、公纪、公泰(琼玄孙,江浙诸支始祖)

69(59)世 高世则(公纪子,温州)、高世英、高世杰

70(60)世 高百之、高千之(世则子)

注:

1、姜太公:姜子牙给后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之一,是《太公兵法》。关于姜太公的著述,《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曾有著录曰:“《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六韬》书名,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题“周文王师姜望撰。”清沈钦韩说:“《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兵》者即《太公兵法》。”战国时苏秦曾得《太公阴符》,汉初张良得《太公兵法》。太公之学多佚,仅有《六韬》传世,即太公兵法。

《六韬》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问的形式写作,其书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个部分,共六十篇,是齐桓公时期齐官府根据西周原始档案整理而成的,但其基本内容和思想内核为姜太公所言无疑。

《六韬》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详尽的兵学理论体系,它作为先秦兵学的集大成者,举凡战略进攻、战略防御、军事训练、统帅部构成,特殊地形下的作战原则,步骑兵的相互配合、战场通讯、武器装备以及用间等都有详细的论列,堪称古代的政治军事百科全书。张良,诸葛亮都将《六韬》视为至宝。

2、高长恭:又名高孝瓘,他勇武善战,常常大败敌军。武义高强的将领,是北齐大将,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封为兰陵王。据《北齐书》讲,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应是有英雄气概之美男,是中国古代四大俊男(嵇康、周瑜、高长恭、杨华)之一。

3、姜姓高氏(渤海高氏)世代谱系表(上源西周齐太公姜尚,下迄南宋高世则家族,本表据史记、新唐书、氏族志等史书和各地高氏名谱修成,没有确凿根据请不要擅自修改)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Hash:ef7858053b6458648ae4b20c25d39f832ba85b77

声明:此文由 高氏家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