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7000年文明对话,领略江南文化之源!嘉兴地标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今天落成

1959年

嘉兴马家浜遗址被发现

2017年6月10日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

打下第一根桩

十年筹建

4个月紧锣密鼓布展

今天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正式落成

今天上午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举行落成典礼。

市领导张兵、刘冬生、高玲慧、祝亚伟、陈利众、邢海华、敖考权,浙江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60年前马家浜遗址的发掘者、发掘简报的执笔者姚仲源等出席落成典礼。

嘉兴市委书记张兵、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为马家浜文化博物馆揭牌。

60年前马家浜遗址的发掘者、发掘简报的执笔者姚仲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活动现场,同时邀请来了 1959年马家浜遗址第一次发掘参与者和2009年第二次发掘领队和参与者。

十年磨一剑 让历史“活”起来

点击视频观看马家浜文化博物馆风采↓

小布在现场看到,整个博物馆展陈已初具雏形。

据了解,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今后在进行细节完善的同时,还将 设置一系列互动环节,比如游戏、动手做、探索活动等,同时将引入高科技展陈手段,塑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参观学习环境, 预计明年春天对外开放。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

同济大学设计, 总投资1.2亿, 总面积8000平方,其中,展陈部分包括 序厅和 肇始嘉禾、生态聚落、文化主根、薪火相传四个篇章,通过故事化和场景式展示,对7000年马家浜文化进行生动阐释和还原。

其中:

序厅主题是江南文化之源,用三面浮雕墙,动植物雕刻、陶器、石器玉器等,还原马家浜先民生活场景;

“肇始嘉禾”,展示了马家浜文化从发现到文化命名的考古探寻之旅;

“生态聚落”通过栩栩如生的场景再现了马家浜先民采集渔猎、植稻驯兽、纺线织布、择址筑屋等情境;

“文化主根”展示了马家浜遗址出土的200多件玉器、陶器等珍贵器物。

据了解,为更好地弘扬和展示马家浜文化,从2009年开始,嘉兴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至2018年,市政府批准同意遗址公园总体规划方案。

遗址公园规划面积为23公顷,其中遗址分布范围约3公顷,保护范围7.7公顷。

遗址公园分为三大功能区: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区,主要通过马家浜遗址出土文物的展出,全面反映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特征、地理环境及主要影响等内容;

遗址发掘现场展示区,主要以考古发掘区的现场保护及展示,并在原址构建遗址保护棚(800平方米),真实再现嘉兴六、七千年的人类活动史;

文化休闲服务区,以餐饮、特色产品、文化娱乐等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依托文化资源带动文化产业,使文化遗产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除了今天落成的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外,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方案也已经国家文物局评审通过,目前开始建设,总投资1.7亿元,预计2021年建成开放,献礼建党 100周年。

7000年马家浜文化是江南文化之源

马家浜文化

以1959年发现的嘉兴马家浜遗址而命名,是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距今约7000~6000年。

太湖流域地区是其主要的分布范围,包括江苏南部的苏、锡、常,浙江北部的杭、嘉、湖,以及上海地区。

马家浜文化与后续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自成发展系列,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是“江南文化之源”。

马家浜遗址

于 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列入第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2017年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马家浜遗址自1959年第一次发掘后,得到了有效保护。

到2009年,为配合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又进行的第二次发掘,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出土了玉器和陶器残片、人类遗骨等有价值的文物,这些成果都体现在《马家浜》考古发掘报告一书中。

2019年,嘉兴市文物部门配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对嘉兴地区近20处马家浜文化遗址进行了专项调查,获得了不少的成果。

这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家浜人的生活聚落、生产活动、生活习性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

六十年来

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区

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

一批重要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不断被发现

使得我们对于

马家浜文化面貌的认识日益深入

学术研究也日益增多

如对 马家浜文化的类型分析研究、马家浜文化器物研究、马家浜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研究、马家浜文化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今年7月

良渚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果说,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那么, 马家浜文化即是其源头。

《马家浜》考古发掘报告首发式

在马家浜文化博物馆落成典礼上,还举行了 《马家浜》考古发掘报告首发式。

据了解,马家浜遗址自1959年第一次发掘后,得到了有效保护。

到2009年,为配合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又进行的第二次发掘,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出土了玉器和陶器残片、人类遗骨等有价值的文物,这些成果都体现在《马家浜》考古发掘报告一书中。

今天下午,马家浜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环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研究专家,外国考古学者,以及浙江省11个设区市博物馆负责人,长三角地区相关博物馆负责人,嘉兴五县(市)博物馆负责人,文物借展单位负责人共话马家浜文化。20余位考古界专家进行了发言。

最后再跟着小布详细了解

马家浜文化

马家浜文化的命名:

中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吴汝祚(浙江省嘉兴市人),在1975年第5期的《考古》上发文,率先提出了“马家浜文化”的命名。

在1977年11月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学术讨论会上,由于夏鼐(吴汝祚的浙江大学导师)等考古学家的坚持,并确认 嘉兴马家浜遗址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中下游、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

至此,马家浜文化才得以正式定名。

马家浜文化嘉兴境内的重要遗址:

嘉兴的马家浜、吴家浜、干家埭、钟家港

桐乡的罗家角、谭家湾、张家埭、新桥、吴家墙门

海宁的郭家石桥、坟桥港

海盐的彭城

平湖的大坟塘

嘉善的小横港、大往遗址

主要文化特点:

1. 盛行俯身葬。有些死者头骨用陶器覆盖,或是把头骨另放在陶器内,这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葬俗。

2. 陶器主要是红陶,以外红里黑或表红胎黑的泥质陶为特色,多素面,外表常有红色陶衣,器形以宽檐釜(或称腰沿釜)、叭形圈足豆、牛鼻形器耳的罐、圆锥足鼎等具有代表性。

3. 使用玉璜、玉等装饰品,这类玉器后来成了中国的传统饰物。

社会经济特点:

1. 作物主要是水稻,在罗家角、草鞋山和崧泽遗址下层都发现稻谷,经鉴定有籼稻和粳稻两种。

罗家角第三、四层出土的粳稻,年代在前5000年左右,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粳稻遗存。

同时,在罗家角遗址还发现有籼稻。从粳、籼稻粒的数量比例分析,当时籼稻的种植比粳稻要发达。

2. 器类以石奔为主,体型较厚,有孔石斧大都呈舌形,体也较厚。

这种磨制精致的磷、斧,主要应是加工木器的工具。在圩墩遗址发现有铲、喇叭形器等木器。

在喇叭形器的下端,还有暗红色或黑色并略带光泽的涂料。

3. 制陶业发展落后,玉石器制造发展快。考古发现的陶器有釜、鼎、豆、罐、瓮、盆、钵、盉等,还出土了陶质的炉、箅、三足长尾鸟形陶壶。

这些陶器均为手制,主要是夹砂陶器,泥质陶器很少,一般陶色不甚纯正,器表以素面不加装饰的为多,没有彩陶。大部分陶器火候不高。

炉箅的出现,是马家浜文化的一大发明;宽檐陶釜则是马家浜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许多遗址都发现了制作精美的玉器,主要有玉块、玉环、玉镯等装饰品。

这一时期的玉器工业发展,为其后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

内容来源:读嘉新闻、禾点点

记者:张芬娟 黄烨 李晓钰

摄影记者:朱骏

编辑:天蓝

Hash:0038f3c5c4a51c58e67bd9d921c9e2c36d5eadc8

声明:此文由 嘉兴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