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闽南建筑你知道多少
在闽南大地上
有数百座像这样的
红砖厝建筑
这些建筑
浓缩了闽南人
坚韧、开朗、沉着、豁达的性格
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
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
今天小闽要介绍的是
一些特别的闽南建筑
它们有的是闽南红砖厝建筑的代表
有的是红砖古厝的变形
值得你细细品味一二
泉州·蔡氏古民居
闽南红砖厝代表
在众多风格各异的闽南红砖厝中,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以其庞大的建造规模和精美的艺术装饰,成为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最高的闽南红砖建筑民居典型代表。
蔡氏古民居的外部格局以四合院为中心,讲究中轴对称和空间高低大小的主次顺序,规模大的院落呈多进加护厝形式。建筑群现存民居13座,总建筑用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房间400余间。蔡氏古民居建筑布局按年代分期建造,其基本建造顺序是由东部向西部而建。
这么庞大的建筑群
为何选址在南安官桥镇漳里村
我们都知道
古代人建房子最看重
更何况这么大的工程
选址当然有讲究
蔡氏古民居选址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选址于“背山、环水、向阳”的一块平坦地带, 西北面以群山为屏,东南北“三水归一”。这种“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聚落环境,正是先人在选址上讲究中国传统风水学说与居住理念的表现。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最大的特点
就是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圈
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
自给自足的生活圈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外有环绕一周的围墙、聚落四角的炮楼与哨门等设施,可抵御外敌,保障聚落的整体安全性;内有位居中央的数座大厝规整排列以供村民居住,东西布列的钟楼鼓楼传递信息、召集成员, 集中营建的宗祠园林供族内处理各项事务, 分散均置的公共食堂、柴火间和焙制花生的作坊等,以满足族人的日常生活所需等。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较强外在防御性、内在秩序性与自己自足能力的生活圈。
单纯文字不足以让你明白其中的构造
来看看其中一座大厝的立面和平面图就知道了
如果说蔡氏古民居是传统的建筑风格
不如说他是一座具有中西结合的综合性建筑
这从建筑装饰中就能很好的体现出来
外来文化影响装修风格
在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装饰中,不少地方表现出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木雕中的鱼尾狮,透出了南洋文化的气息;葱头形山花则反映了伊斯兰艺术的影响;承托斗拱的力神,又具有西方建筑的装饰倾向。蔡氏红砖厝从多层次、多角度体现着红砖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内部空间的布局及外形上均有多样的变化,将中西文化很好地融于一体,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具有南洋风格的鱼尾狮造型
泉州·蚵壳厝
来自非洲的馈赠
在泉州东南海滨,一个叫「浔埔」的渔村里,有许多特别的闽南古厝,名为「蚵壳厝」。这些「蚵壳厝」得以建成要感谢来自非洲的馈赠,勤劳的人们利用从非洲运来的蚵壳,垒砌独特的闽南古厝,名叫「蚵壳厝」。
「蚵壳厝」 | 优点
首先是隔音效果好、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潮湿的气候环境;其次,蚵壳厝墙体坚固,抗风雨效果好,台风天气依旧屹立不倒。因此,沿海民间也流传着“千年砖,万年蚵”的俗语。
「蚵壳厝」| 四种建造方式
第一种是地基以上,四周砌红砖框,整堵墙均嵌以白色蚵壳,这种“蚵壳厝”墙体如片片鱼鳞的蚵壳,构筑错落有致、简朴大方,属于明清时期的建筑;
第二种是“出砖入石”式,在地基以上,砌成双勾形条石或乱石至窗底下,墙角用方石砌柱,然后配以红砖方框,再饰以蚵壳至滴水檐下,具有实用性外,还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第三种是滴水檐以上,屋檐以下的三角区,嵌饰蚵壳,有的还用红砖砌圆窗,这种属于现代建筑;
第四种是用 “条石”砌墙体至窗底下,再用红砖砌成窗,然后以蚵壳装饰“蚵壳厝”,在滴水檐下红白相间,鲜艳夺目,不仅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息,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和工艺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现代感。
不同类型的蚵壳厝
漳州·曾氏番仔楼闽南建筑的西化
闽南人称漂洋过海到异地谋生为「过番」
“过番”的人回到家乡就成了「番仔」
“番仔”盖的楼便称为「番仔楼」
番仔楼集闽南传统古民居
与南洋建筑的优点不仅建造精美
并且富含华侨南洋打拼的辛酸血泪
每一栋番仔楼背后
都有一段与下南洋、抗战
等相关的故事
极具传奇色彩
漳州曾氏番仔楼
曾氏番仔楼丨过番闽商传奇一生
漳州曾氏番仔楼始建于1903年,新加坡华侨巨富曾振源及儿子曾福全、曾福祯两代人共同建造。
曾振源曾是一个靠卖田螺度日的少年,十九世纪初只身前往南洋谋生,在积累了第一桶金后,他开了间杂货店,取名“丰源货栈”,开始走上自己的经商之路。事业发展到鼎盛时期,曾振源父子又组建了“丰源航务局”,共有29艘轮船,较大型的轮船有13艘,成为新加坡首屈一指的航运巨头,曾氏也由此成为闽南的巨商望族。
后来,曾振源、曾福全父子决定斥巨资在家乡建一座中西合璧的庄园,历时14年才完成,
主体工程耗费白银17万两。番仔楼竣工后,时值黄河泛滥,善良富有的曾氏毫不吝惜,又捐赠大量银元赈灾,朝廷赠匾书曰“曾浦堂”,至今悬挂于宗祠。
曾氏的大手笔,至今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请曾氏番仔楼丨中西合璧建筑风格
曾氏番仔楼占地约6000平方米,共有13幢楼房、99个房间,分9个院落,总建筑面积约2700平方米。番仔楼是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把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与海外舶来的南洋风情融为一体。
整个建筑群呈“凹”字形布局。前排正中间为曾家宗祠,门窗、房梁上布满各种精美的石雕、木雕,呈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其余98间则以宗祠为中心,基本上是左右对称有序地布局,分为前、中、后三排。楼房内部通风、采光也参照中国传统做法。
而楼房外面的方形廊柱,柱与柱之间的半圆拱门,从东南亚购买运回的欧式彩色瓷砖、花瓶状的瓷制栏杆,都表现出鲜明的南洋风格。第二排大楼二层中楼的二层中间主厅设有取暖壁炉,壁炉的烟囱像两只耳朵立在楼的屋顶,楼的两侧各建有一个钟楼,洋溢着浓烈的异国风情。
尽管番仔楼在空间上追求变异,但没有逃离“以宽敞明亮厅堂作为平面布局的核心”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正是维系海外华侨与国内家族血缘关系的“根”。
曾氏番仔楼中的南洋风格瓷砖
Hash:a25b621ffa94e3451d7ed909458157942d13e75e
声明:此文由 人文泉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