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浜博物馆今天落成
早在1959年3月,当年还没有嘉兴市,当年的嘉兴县南湖公社社员,在现在嘉兴客运中心西面这个位置挖出来很多人和动物的骨头。经过考古人员鉴定,这是距今大约七千年左右,嘉兴人最老最老的老祖宗居住地的遗址。这个遗址,就是后来轰动考古界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几十年来我们嘉兴人一直说,嘉兴是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但一直没有一个像样的博物馆。今天,马家浜文化博物馆终于落成了。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王明达:能够在纪念马家浜遗址,考古发掘60周年的时候,让嘉兴人民,让浙江人民,让我们全中国人民,江南文化之源,原来是在嘉兴马家浜这个地方,它的重要意义,那就不言而喻了。
这位老者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他叫姚仲源,1959年,他参加了马家浜遗址的第一次抢救性发掘。当年的农民在挖肥料的时候,发现了很多的猪、牛、鹿、鱼、河蚌、甲鱼的骨头。不过当年大家都不懂行。
马家浜遗址第一次发掘参与者 姚仲源:当时我们文物工作者的地位也很低,社会地位不高,你跟领导去讲这些话,跟他讲保护文物有多少的作用,多大的作用什么东西,它不要听的,他一句话就把你顶回来了,你饭要不要吃,我们就不好讲什么话了,当时除了这个大面积的破坏以后,就在桑树地下,保留了1000到1500平方面积。
几十年过去,今时不同往日,全新的马家浜文化博物馆落成了,姚老很高兴。
马家浜遗址第一次发掘参与者 姚仲源:因为我在上次40周年的时候,我到嘉兴来,我讲过,希望有一个博物馆,那么我终于亲眼看到了,从这个观点来讲,我应该是很高兴的。
马家浜文化博物馆有8000多个平方,2018年6月10号开工建设,博物馆分上下两层,高18米,整个形状是六边形,和七千年前,先民住过的村落布局差不多。颜色是暗红色,和当年的陶器差不多。我们先来看马家浜人长什么样子。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王明达:这是一个头骨,跟现代人已经没有太多的差别。这个是他们根据这个头骨,复原的人像,鼻子太高了一点。
原始人吃不饱穿不暖,寿命都很短,平均活不过三十岁。男人的身高也只有164厘米,女的身高153厘米左右。马家浜人都住在河边,也是吃米饭的。马家浜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之一,曾出土炭化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王明达:你看这个地图,中国人,我们东方,大小米的发源地。我们这里就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民以食为天,你有吃的解决了,才有其它的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的发展,一种粮食作物,人就要定居,就要盖房子,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都在这个馆里能够体现出来,它的生态环境,它的分布,它的发现,它的陶器,它的石器,它的玉器,都有各方面的资料,通过考古人员把这些问题得到了证实。
马家浜人的主食,除了吃饭,还靠打猎为生,也就是吃肉,根据目前的调查结论,远古时代的嘉兴,有很多森林,森林里有很多野生的鹿,马家浜早期的人,有一半以上都是吃鹿肉的。除了吃,当时的马家浜人,已经学会控制温度,烧土制陶,为了让陶器更加牢固耐用,马家浜人在土坯里加入了植物茎,树叶,稻壳。
在这个区域,布置了马家浜人的墓葬形制。马家浜人死后,埋在在土坑里面,难得也会出现木质棺材,这是两个马家浜人的遗骨。
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今天也来参加马家浜文化博物馆落成典礼,他跟国内几个专家一起,也在研究马家浜人的特征。据目前的考证,7000到6000年前的马家浜人,已经跟其它北方地区的人有接触了。
中山大学 余翀(翻译):我们目前在马家浜这个遗址采集了一些人骨的样品,然后我们得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数据。我们初步发现,可能马家浜跟它周边地区的人群有一些互动,甚至是一些远距离的互动,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考古学证据来支撑我们这个想法。
太湖流域,一共产生了三个史前文化遗址。嘉兴马家浜文化遗址,历史最悠久。另外两个是上海青浦的崧泽文化,杭州余杭的良渚文化。崧泽文化博物馆,良渚文化博物院早已落成,盼了多年,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今天终于也有了。
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 陈建江:马家浜文化博物馆,从提出筹建,到现在,也经历了10年多的时间,经过一番曲折,今天终于落成了。是嘉兴文化事业上的一件盛事。
【回首十年】想知道嘉兴人老祖宗是怎么活的吗?
马家浜文化的命名:
中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吴汝祚(浙江省嘉兴市人),在1975年第5期的《考古》上发文,率先提出了“马家浜文化”的命名。在1977年11月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学术讨论会上,由于夏鼐(吴汝祚的浙江大学导师)等考古学家的坚持,并确认嘉兴马家浜遗址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中下游、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至此,马家浜文化才得以正式定名。
马家浜文化嘉兴境内的重要遗址:
嘉兴的马家浜、吴家浜、干家埭、钟家港
海盐的彭城
平湖的大坟塘
主要文化特点:
①盛行俯身葬。有些死者头骨用陶器覆盖,或是把头骨另放在陶器内,这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葬俗。
②陶器主要是红陶,以外红里黑或表红胎黑的泥质陶为特色,多素面,外表常有红色陶衣,器形以宽檐釜(或称腰沿釜)、叭形圈足豆、牛鼻形器耳的罐、圆锥足鼎等具有代表性。
③使用玉璜、玉等装饰品,这类玉器后来成了中国的传统饰物。
社会经济特点:
1、作物主要是水稻,在罗家角、草鞋山和崧泽遗址下层都发现稻谷,经鉴定有籼稻和粳稻两种。罗家角第三、四层出土的粳稻,年代在前5000年左右,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粳稻遗存。同时,在罗家角遗址还发现有籼稻。从粳、籼稻粒的数量比例分析,当时籼稻的种植比粳稻要发达。
2、器类以石奔为主,体型较厚,有孔石斧大都呈舌形,体也较厚。这种磨制精致的磷、斧,主要应是加工木器的工具。在圩墩遗址发现有铲、喇叭形器等木器。在喇叭形器的下端,还有暗红色或黑色并略带光泽的涂料。
3、制陶业发展落后,玉石器制造发展快。考古发现的陶器有釜、鼎、豆、罐、瓮、盆、钵、盉等,还出土了陶质的炉、箅、三足长尾鸟形陶壶。这些陶器均为手制,主要是夹砂陶器,泥质陶器很少,一般陶色不甚纯正,器表以素面不加装饰的为多,没有彩陶。大部分陶器火候不高。炉箅的出现,是马家浜文化的一大发明;宽檐陶釜则是马家浜文化的代表性器物。许多遗址都发现了制作精美的玉器,主要有玉块、玉环、玉镯等装饰品。这一时期的玉器工业发展,为其后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
部分内容来源禾点点
Hash:22c3f424dba594eac622cda1ba046c405178011c
声明:此文由 嘉兴小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