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韵清风拂古今

儒韵清风拂古今

——“寻访漳州朱子文化印记”大型新闻摄影采访活动走进漳浦

如果打开中国地图,你很难想象在地图上小到没有标识的漳浦县大南坂镇下楼社区,会和一代大儒朱子扯上关系。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在乡间山野里,会隐藏着刻有“晦翁”的摩崖石刻

神秘石刻

坐标漳浦清泉岩山脚下,在下楼社区庙内自然村一处荒草丛生的水塘岸边,在“向导”林建东及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我们一路披荆斩棘。

拨开层层杂草,沿着一块大石头,挖地约一米许,镌刻着阴文楷书“源头活水来”的石刻随即“再见天日”,落款“晦翁书”。在距离这处石刻约五分钟车程的墓后自然村一处山涧里,怪石嶙峋。从路面俯瞰山涧下,只见一块巨石屹立,横刻着“鸢飞鱼跃”的石刻映入眼帘,字迹虽有点斑驳,但总体清晰可见,同样落款“晦翁”。

朱子,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他的《观书有感》里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家耳熟能详。那么,这刻有“源头活水来”的石刻和朱子有什么关联呢?

行走在盘山弯道,抬脚与落步之间,目光所及之处,皆芳草奇岩。这些散落在山野里的石刻仿若谜一样的“天书”,让我们的脑海充满各种好奇与疑问。

年过七旬的林建东是漳浦县一名退休教师。他与石刻的“初见”,要追溯到2013年。一次,在收集整理漳浦县石刻资料时,他发现资料有“源头活水来”石刻的照片,却没有标注确切地址。他四处走访打探。终于在2015年10月,在庙内村民的带领下,他见到了掩埋在土里的石刻“真面目”,并意外发现了不远处的“鸢飞鱼跃”石刻。这次“相见”让林建东兴奋不已。

清泉岩,辟于宋代,清泉依石迂回穿流,瀑布贴崖飞流直下,奇石俊秀,清幽静雅。这里历代文人的墨迹林立。据当地村民介绍,“源头活水来”石刻所在地,原是巨石阵山谷,清泉岩的泉水从这里流过。约30年前,巨石阵因采石料被毁,加上村民因养殖将泉水截流,形成一连串的池塘和一条渠道。池塘挖起来的泥土堆积,把石刻给掩埋了。

石刻会是朱子亲笔吗?为何会在这里出现?朱子和漳浦有什么渊源呢?更大的疑团疑惑着我们。

理学重镇

带着疑问,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历史深处。这里不得不先说一位人物——高登(1104-1159),号东溪,漳浦人,被后人称为忠孝廉节的楷模。

宋徽宗宣和年间,金兵进犯京师,高登和其他太学生以家国兴亡为念,一起联名上书,请求诛杀蔡京等奸臣。后来,中了进士的他被授予富川主簿,因得罪秦桧被贬为古县县令,又因不愿为秦桧的父亲建祠,被诬陷而免官入狱。出狱后,高登针砭时弊,被秦桧加罪,客死异乡。

高登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民间为高登平反的呼声不断。共同的政治抱负,让朱子十分敬仰高登。朱子奔走呼号,奋笔疾书,昭雪高登冤案。朱子还为高登建祠,亲自撰写《高东溪先生祠记》《谒高东溪祠文》《又谒高东溪祠文》,并题祠联:“获鹿感鱼千秋称孝子,朋东仇桧万古识忠臣”及《百世师表》《忠孝两全》匾额,以官方的高度和权威点赞高登。朱子把高登列为漳州“时代楷模”,为漳州官员及百姓树立为官做人标杆,鼓励世人向榜样看齐,以此试图改变当时漳州官场及社会风气。

“据考证,当时的高东溪祠位于漳州市区文庙旁,后毁于大火。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漳浦县城再建新祠,为高氏后人所祭拜。”漳浦县文联副主席陈建新介绍。高东溪祠历经多次修建。穿过闹市街区,走进依偎在古榕树下的高东溪祠,铁门锈迹斑斑,好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默默诉说着过往的历史。

“可以说朱子和漳浦结缘于高登,不止于此,朱子及朱子文化对漳浦的影响深远。”陈建新说道,“直到晚明及清初,承续朱子文化学脉,漳浦成为福建乃至全国理学重镇。一代大儒黄道周曾在漳浦居住讲学,兴办书院。黄道周是朱子理学在闽南传承发展的一代宗师,并一直延续到漳浦大南坂镇下布(今下楼社区)蔡氏一族。”

陈建新所说的蔡氏一族就是清代理学名家蔡璧(1648-1711)一族。蔡璧的父亲蔡而煜,及其兄弟三人均是黄道周的高徒,深谙易理,崇敬朱子。当时,为避战乱,蔡而煜从漳浦县城西湖村举家搬迁到下布隐居。在父亲教导下,蔡璧天资聪睿,博学多闻。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福建巡抚张伯行在福州九仙山创建鳌峰书院。这所书院以研习朱子理学,秉承朱子教育思想,重视志节教育为主要办学特色,是清代福建具有影响力的示范书院。张伯行寻遍八闽学界,特聘蔡璧为鳌峰书院首任山长。蔡璧的儿子蔡世远随行侍读。在父亲蔡璧的影响下,蔡世远成长为著名的朱子学者,继承父亲蔡璧的讲席,任鳌峰书院第三任山长。雍正元年,蔡世远奉特诏进京,教皇子读书,步步晋升至礼部左侍郎,位列九卿。蔡世远是乾隆十分敬重的老师,谢世后,乾隆追赠他为礼部尚书。

得益于堂叔蔡世远的指导,侄子蔡新同样潜心朱子理学,得到乾隆的赏识,为嘉庆皇帝的老师,历任工、礼、吏、刑、兵五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四库全书》馆总裁。蔡世远和蔡新身后均被册封为太傅并赐谥号,诏令入祀贤良祠,造就了一村两名臣、叔侄皆帝师的千古佳话。

几乎同一时期,漳浦出现了又一理学“大咖”——蓝鼎元(1680-1733)。他也是鳌峰书院校友。17岁时的蓝鼎元,曾从厦门泛舟出海,南至广东南澳,北至浙江舟山,考察福建、浙江沿海岛屿、港湾形势。他认为“经世致用”是朱子学最鲜明的色彩,并且将其运用在他的为官生涯中。康熙年间,他在《平台纪略》提出,广设义学、设立讲约、振兴文教、普及儒学等经略台湾的举措,被誉为“筹台宗匠”。

或生于兹,或长于兹,一个又一个重量级理学名家辈出,他们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人与城相互成就、相互滋养,让漳浦这座千年古县人才济济,星光熠熠。

根深叶茂

“蔡氏一族将朱子理学发扬光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下楼社区石刻的出现说明了朱子文化在漳浦乡间得到了延续和传承,侧面印证了漳浦理学底蕴的深厚。”陈建新表示。对于石刻的来历,陈建新说道:“我更愿意相信石刻是蔡氏族人为了倡导和弘扬朱子文化,勾摩朱子墨迹镌刻在清泉岩一带的。”

对此,林建东也有自己的看法。“漳浦县城周边好山好水不止一处,蔡而煜为何看中下布?”林建东认为,蔡而煜此举有孟母迁居之效,是因为下布有“源头活水来”石刻而被深谙易理的蔡而煜看中,意在用朱子理学教育后代。

据介绍,诏安渐山石榴洞是朱子在漳任职期间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朱子与好友陈景肃曾多次在石榴洞相聚,或品茗吟诗,或研讨理学。“清泉岩在漳浦县城近郊,据有关资料考证,当时漳浦县城往杜浔的官道经过清泉岩,也就是说朱子从漳州出发,在漳浦杜浔乘船到诏安渐山,必须经过清泉岩。”林建东介绍,“朱子一生喜乐山水,不管是在武夷山还是在云洞岩,都曾留下摩崖石刻。不妨大胆想象,朱子路过清泉岩,看到这里风光旖旎,伴着淙淙清泉,不禁诗兴大发,挥笔留下了两处墨迹。”

多年来,为揭开石刻之谜,林建东到过三明尤溪(朱子出生地)、南平建阳(朱子居住地)等地走访调查,比对朱子笔迹。

“石刻的表象是朱子石刻,因年代久远,至今没有确切史料记载朱子到过漳浦,也没有直接证据证实这两处石刻就是朱子笔迹,石刻的来历还需进一步严谨考证。”林建东说道,眼神充满坚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及论证的深入,最终真相会水落石出。”

石刻为谁所刻至今是个“谜”。石刻所在的村庄——下布,在历史上却留下了灿烂的篇章。史料记载,下布曾创办过储社、梁麓书室等书院,为蔡氏族人读书处。据统计,在清代,下布蔡氏一族出了八名进士、二十二名举人,书香延绵,让人啧啧称奇。某种意义上,这该归功于蔡而煜的远见卓识,或许也是当年他为何迁居这里的答案吧。

更值得一提的是,朱子所提倡的清正廉洁、勤谨为官的家风家训,在蔡氏家族得到充分展现,犹如徐徐春风、润物无声。

围墙下,几许翠竹掩映,红瓦白墙的闽南古厝,装饰简朴,丝毫看不出高官府邸的豪华与气派,这许是蔡新清廉为官的真实写照。这座位于下楼社区的蔡新故居,为其曾祖父蔡而煜于清康熙十三年兴建,已被列为福建省家风家训乡贤文化馆示范点、漳州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漳浦两帝师廉政教育基地等。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学习者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我们将加快推进两帝师文化产业园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将朱子文化与廉政文化、乡风民俗相互融合,进一步提升两帝师文化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大南坂镇宣传委员何远平介绍。

斯人已逝,山水依然,石刻犹存。伫立塘畔,静静地与“石”对话,仿佛看到了朱子纵情山水的陶情怡性,听到了悠悠书院的朗朗书声,遇见了古人于浅烟疏柳间的自得清欢。

如果说,八百多年的沧海桑田是历史烟云中的山水画卷,那么,这些石刻则是跨越时光的思想文化传承符号,又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珍珑棋局”,等待着有缘人一招破局。

⊙本报记者 吴静芳 张 旭

Hash:bde12ddd3bcf717e1864b6d59c2ec017fcda1ba7

声明:此文由 闽南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