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拾趣 | 一个福地:从最华丽的戏台到昔日“万元户”的集体诞生地

城隍庙

如果说,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颜色,

那么城隍庙一定是红色的。

红色的墙、红色的门,

红色的戏台、红色的灯……

庐州府城隍庙

我们今天所说的位于安庆路与淮河路之间的城隍庙,全称为庐州府城隍庙。

它始建于北宋皇祐三年(公元1051),清同治十年(1871)曾一度重建,但因经费短缺而被迫中途停工,数年后由李鹤章(李鸿章之弟)出面募捐,于光绪五年(1879)修建竣工。

现存的殿宇和戏楼,均为当时所建。

据史料载,古时的城隍庙,庙前旗杆矗立,山门口石狮相对,戏楼紧依山门,面对着三大间正殿,中间隔一天井大院,雕梁画栋,为昔日合肥最华丽的演戏舞台。

大殿前有铁香炉一座,殿中供奉着城隍神像,厢房中尚有城隍夫人像,东西供奉着十殿阎王。

平日庙内香火旺盛,每逢春节和农历七月二十九日城隍寿诞期间,更是热闹非凡,庐州府和合肥县大小官员、善男信女都要前往拈香、礼拜。

此时,戏楼上锣鼓声和殿内的颂经声,以及殿外的叫卖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一幅富有民族风采的民俗图。

思惠楼

城隍庙后殿的北面,是八角玲珑高耸伟岸的“思惠楼”,被人们誉为庐州第一塔”。

它殿阁峥嵘,美轮美奂。

思惠楼是明朝正德年间庐州知府徐钰建造的。

徐钰是湖北江夏(今武昌)人,他到任庐州知府后,加固城池,澄清吏治,保障了一方安宁

正德十年(1515)他用地方父老捐资修缮府城隍庙的工程节余款,建造了这座思惠楼。

他“忧乐系乎民”,时刻不忘百姓的疾苦,既要“思民之惠”,更要“施惠于民”。

只是随着时代变迁,当年徐钰所建的思惠楼早已不复存在。

现在的思惠楼是1994年在原址恢复重建的。

楼前广场上两侧各树立一座两米多高的汉白玉吻头石碑。

西侧碑文为明朝庐州知府徐钰撰写的〈思惠楼记〉;

东侧碑则是已年近九旬的许有为老教授撰写的《重建思惠楼记》。

两块碑文将思惠楼500年的历史沧桑、城市变迁全部浓缩其中。

老字号云集

“文革”中,城隍庙曾被砸一空。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85年,城隍庙市场兴建,不仅繁荣了市场经济,活跃城乡市场,促进了商品流通,使城隍庙成为集商贸购物、文化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大规模的综合性市场。

再经过1995年的二期建设,城隍庙市场更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享誉一时,在经营特色上创造了安徽七个“第一”。

它是安徽省第一个步行商业综合体,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庙前街就是它孕育的安徽第一条步行街;而曾经的第一个风味小吃群——百味园,则是安徽传统风味饮食的汇集地。

百味园云集了安徽各地美食以及川、扬、京、津、沪等地风味佳肴:

▲全省第一家酒楼“醉月居”与第一家茶楼“茗香轩”隔楼相望。

这里有安徽第一家酒楼“醉月居”,以及与“醉月居”隔楼相望的我省第一家茶楼“茗香轩”;

这里建成了安徽第一家高档歌舞厅——爱丽丝舞厅,经常组织的艺术表演包括小型音乐会音乐茶座、戏曲清唱、说书等;

另外,这里还是安徽省第一个古玩市场和安徽省第一个大型夜市所在地。

因此,昔日的城隍庙市场上演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一批名不见经传,靠摆地摊入市、白手起家的个体户经过几年的打拼最终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五香豆大王

例如,炒货大王陶永祥生产的炒货不仅成为合肥传统的地方土特产品,还畅销全国各地,远销东南亚、美国等地,还有衬衫大王、裤子大王、牛仔服大王、五香豆大王、纽扣大王等。

搁浅的上市计划

不少人还不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城隍庙还差点“上市“了呢。

1996年,城隍庙管理单位认为,要想让城隍庙市场再上一个台阶,就必须做大做强,最终决定对市场进行“包装”,实行股份制改造上市发行股票。

为此,城隍庙市场管理层组织领导和专业人士组成课题组,在借鉴外地经验基础上进行了调研、总结、分析、评估,最终提出了城隍庙市场股份制改造的详细方案。

但后来由于多种原因,城隍庙上市的计划未能实现。

冬日,

合肥人来到城隍庙,

买些红红火火的贴纸、挂件,

开开心心过大年。

夏夜,

庐州人即便无事,

也要到城隍庙逛逛,

在灯火璀璨中感受

生活的平凡与安然。

Hash:ed69c772b0a12416788bf5c6e20bbf9b475ee628

声明:此文由 安徽合肥城隍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