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丞相李斯——《琅琊台刻石》欣赏

李斯

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去世,二世元年,东行郡县,李斯随从,於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 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招书於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 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琊台刻石》。属于秦篆最精品。 《琅琊台刻石》,高一二九厘米,宽六七·五厘米,厚三七厘米。今存原石本十三行,八十六字, 并原空一行,计十四行。清初所传拓本,只二世诏十二行,凡八十四字。後阮元遣书佐至其地,剔 秦篆於榛莽中,拓之多得首行“五夫”二字。凡十三行,八十六字。 《琅琊台刻石》是秦代传世最可信的石刻之一,为小篆第一代表作。所以一般研究篆书、篆刻学和学习小篆的人 们都十分重视这个刻石。 传世秦代小篆刻石,除《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外,余皆属覆刻。

《琅琊台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群臣请立石刻铭,传为李斯书。清光绪中叶尚存山东诸城海神祠中,后没于海中,现仅存残石一块,藏北京历史博物馆。现所传明拓本存篆书十三行,每行八字。字迹多剥蚀模糊,但仍可于此揣摩到秦篆的笔意。

Hash:bb5f346ab87086adbb5a92fc165c65b517284815

声明:此文由 刘震山水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