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老遗存丨归去来兮放鹤亭

要说一年当中最好的出游时节也就是现在了

风和日丽,草木茂盛

探寻老遗存的脚步还在继续

小编今天来到了云龙山

(实际上)

沿着苏轼当年的足迹

小编来到了这座屹立在云龙山第一节之巅的

云龙山·苏轼文化·全家桶

说到云龙山就不得不提到放鹤亭

放鹤亭南北长11.95米,东西深4.95米

檐牙高啄,白墙碧瓦,虽叫亭子却更像个四面开窗的屋子

树木掩映下显得古朴典雅

据说,这座亭子当年由北宋隐士张天骥所建,苏轼与他相识后就成为了至交好友,后来就常与苏辙和其同僚到张山人家造访。张山人驯养了两只仙鹤,并在云龙山顶平台上建有一座草亭。早晨,山人唱着《放鹤之歌》,将仙鹤放飞;傍晚又唱着《招鹤之歌》,招仙鹤归来。后来苏轼就把茅亭命名为“放鹤亭”,还为此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放鹤亭记》。

故事还原

时间:公元1078年

地点:徐州

人物:张山人

那年大雨倾盆,水淹到小腿这么深,张天骥看着草庐里的水皱着眉头,他随手拿起水中飘过来的半个瓢,擦了擦抱在怀里,心里默默下定决心:这次,我一定要搬家。

云龙山风景秀丽,草木葱茏,在张天骥的眼里这些都不能算是云龙山的优点,地势高才是他对云龙山最大的满意之处。至于第二年他的新朋友问他为何选址在此时,他说:“登临此处,湖光山色尽收于眼底,岂不妙哉?”也都是后话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一年,张天骥在云龙山顶活的很潇洒痛快,也是这一年,他又多了个“云龙山人”的称号。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使得王安石颇感愤怒,后来几年苏轼就一直离京做官,这一次来到徐州,苏轼也下定决心好好干一番事业。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果然天遂人愿,后来他来到徐州就基本上都在“连轴转”。

关于苏轼和张山人是如何认识的,我们不得而知。只是知道这一天他们又碰见了。

“君安好否?”

“尚可。”呼啦啦,鹤展翅而飞。

“此为何物?”

“作伴,晨起唱《放鹤之歌》,将仙鹤放飞;暮晚唱《招鹤之歌》,招仙鹤归来。”

“真好,羡慕,境界真高。”

由于欣赏张山人清静无为的境界,苏轼在办公之余也常到张山人家做客宴饮,时不时还承担起帮张山人放鹤、招鹤的任务。

▲招鹤图

“这个亭子叫什么?”

“没名字。”

“不如作'放鹤亭'如何?”

“甚好。”

除了苏轼,苏轼也常带着自己的弟弟与同僚到此做客,有住在山脚下的人说,有时还甚至能听到山上飘来的丝竹之音。

......

苏轼在徐州两年,修堤治水,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两年期间苏轼还常常抽空与张山人小聚,丝毫没有当官的人的架子,甚至有一日,苏轼与张山人大醉躺在一块石头上聊天:

“山人,你有没有过什么梦想?”

“......”

人生相遇,自是有时,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短短两年弹指一挥间,苏轼离开徐州后,张山人还时不时拿出苏轼当年亲手所书的《放鹤亭记》看一看,起身时,桌边的一壶好酒却不小心被打翻。

(以上内容有小编演绎的成分)

▲苏轼《放鹤亭记》

▲饮鹤泉

风雨飘摇九百多年,放鹤亭几乎在各个朝代都有都被重新修葺过,时至今日,很多外地游客见到这座亭子可能会感到疑惑,放鹤亭名为“亭”却实为厅屋类建筑,到底是为何?

其实在宋代的早期中期,放鹤亭子还存在只是破旧了,等到明末的时候,徐州来了个叫张璇的官员,他在云龙山上又修了亭子。形状已经不单单是四个柱子,修成了一个跟现在亭子相仿佛的一个房屋,里边可以居住,现在这种形制的亭子在咱们国家各个地方也有,一直到了清代依然还是这样。

除此之外,小编还找到了一些资料中对放鹤亭的记录

现在的放鹤亭看起来是一座四面开窗的屋子

里边挂着的一副中堂画

历史典籍里采集来的张山人的一幅画像

“君安好否?”

记者:FM93徐州新闻综合广播 王冰

编辑:慕澜

监制:陈永峰

Hash:9d313a1879db6d2ffacb69d6bd456d3843b3bf25

声明:此文由 徐州新闻广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