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有录:再读《放鹤亭记》

散 文 随 笔

再读《放鹤亭记》

◎ 文/韩有录(青海

徐州古称彭城,以纪念徐州开创者彭祖,而使彭城闻名天下的则是苏轼,虽然在彭城任职时间不长,但他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篇什佳作,尤以《放鹤亭记》为最。《古文观止》中有《放鹤亭记》一文,每读此文,渴望有一天走访他笔下的云龙山,没想到以一个游客的身份到他曾经漫步这座山,探寻放鹤亭特有的文化内涵,借此了解他的情怀,促使吾人怎样应对生活,保持良好的状态,度过充满意义的生活。

这是我在南方旅行时遇到的少有的降雨天气。亲友劝我不要外出,因为天气很冷,也许是立冬日的缘由,天降雨水正滋润着徐州辽阔的冬日大地。

我没有考虑这一因素,急于踏访苏东坡活动的地方,就冒雨出发。公交车直接送我到云龙公园门口,下了车,进去门口,就是园区,右侧有一巨石,上书“云龙山”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几个字由徐州姓齐的官员书写,此事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

从此处拾级而上,直达放鹤亭。石级两侧林木蓊郁,霏霏小雨打湿了石台阶,脚下十分滑湿,爬山得要十分小心。苏轼夜曾经多次登攀此山,有诗云:

万木锁云龙,天留与戴公。

路迷山向背,人在瀼西东。

荠麦余春雪,樱桃落晚风。

入城都不记,归路醉眠中。

显然苏在暮春时节登攀云龙山的,酩酊大醉的他,记不得什么时候入城的。

我最关心的则是苏东坡与养鹤者的关系,因为养鹤人是《放鹤亭记》的主人翁,苏轼的文章与他直接相关。

这个人就是张天骥。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放鹤亭记》是为他写的,此文写得非常成功。云龙山之所以闻名遐迩,犹如寒山寺之于《枫桥夜泊》,云龙山之于《放鹤亭记》。张天骥不过是寻常草民,依着东坡的此文也提高了知名度。不过他也不是有意跟苏东坡相交来提升名声,而是他的生活状态与信仰与苏轼有契合之处。苏轼作为政府官员完全可以跟他交往,这没有什么不妥。阅读此文我们知道,是张天骥的人生哲学与苏轼的追求相似,他有感而发,写下这篇名文,尤其对两只鹤的描摹更加吸引我们的注意。

不过吾人应该注意张山人绝不是困难群众。他家住黄茅冈,有土地、宅园,还有多余的房子。苏轼有一首诗描写他经过的黄茅冈:

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群羊。

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

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

拍手大笑使君狂。

还有张山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爱好诗文,爱好种植花木,更值得称道的他养着一对鹤,这可不是一般的爱好,只有生活优裕的人才能做得到。吾人知晓,信奉道家思想的人一般爱鹤,显然张山人可能是一位道家思想的追随者。苏轼本来就对道家有兴趣,二人思想观念投合,理念上有了共识。之前苏轼在仕途上屡遭坎坷,在政治上遭遇失意,加之在徐州的物质条件极其艰苦,他向往这种生活。张山人秉持这一思想,追求清高、避世,情愿过宁静的日子,苏轼自己也多么期望这种生活方式啊!

至于张山人与双鹤的情景,《放鹤亭记》如此记载:“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然后,苏轼就亭上所见行文:“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过去并没有认真读,到这里重温此文,忽然觉得自己的过去多么幼稚。因为对官场想象很单纯,觉得个人纯洁了,一切会自动改善。难道不是吗?苏东坡曾经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周围的人,也的确影响了普通士人,但在朝廷得罪了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结果不得不离开中央,在基层虚度光阴。于徐州相认的张山人的所作所为正好填补他思想的空缺,给他安慰,消解他遭遇的困境。

在雨中,行走在张山人的旧院,古井周围依旧乱石林里,崎岖不平,那可能是张山人在世的模样,旁边有一石碑,其上有“壮观”二字,据说是李白书写,被后人涂红点缀,变得格外醒目,那口古井被紧紧锁住,明朝天启年间立的石碑默默向游人诉说久远的往事。

《放鹤亭记》已经成为国人必读范文,回味文中所记述的,漫步这里。过去游人稀少,此环境幽雅,正是张山人这样的人生活的地方,他们在这里修心养性,远离尘嚣。当年苏轼与朋友来这里赏景游玩,如今成为游客怀念他的地方。我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体验这位太守的心情。阅读他的《放鹤亭记》,是体验他内心活动的钥匙。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嗜好养鹤是隐士从事的雅事。苏轼倾力描写飞翔的仙鹤,来表现张山人或与张山人类似的人的生活状态,委婉地告诉读者苏轼在官场不得志的时候,他往往登攀山峰,与山中人交往,获得人生的乐趣,获得进取的力量,获得应对困难的方法。

《放鹤亭记》一文深受楚辞影响,结尾以歌结束,类似于楚辞的“乱”。篇末为《放鹤歌》,其辞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我在想:他在写飞翔的鹤,其目的是什么?他的笔下,双鹤自然翻飞,不受他人控制或被操纵。这或许是苏轼追求的生活状态。而《招鹤歌》则曰: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笔锋一转,写张山人的生活。张山人驯养的双鹤,象征隐士生活。因为鹤远离尘世,孤芳自赏,以此暗喻苏轼所追求的生活与理想。那仙鹤是谁?不是写文章的作者苏轼还有谁?

我来到这里,也怀着类似放鹤、招鹤、饮鹤的心理。以个人的经历追问古人的生活,探寻东坡豪放的魅力:那就是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不为未来忧心忡忡。

小雨渐大,整个徐州在晚秋的烟雨中。眼前有一座寺庙兴化寺,穿过此寺,至彭祖园,参观徐州名人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有不少出生于此。他们中有刘邦萧何韩信、刘裕等文臣武将,还有刘义庆等许多文人,徐州真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

2018年11月10草就于徐州,11月13日修改于化隆

本期编辑:原野

韩有录回族,1960年代生人,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人,青海教育学院英语系毕业,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在《青海日报》、《湟水河》、《海东时报》《荒原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作品,任某网站英译汉翻译, 有译著《曙光》。

○ 主 编:原 野

投稿须知:本人原创作品+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近期生活照一张及 需要配的图片。文责自负,自己校对。

版面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侵犯版权,联系删除。

Hash:87fb2f14be23a17edf452c3ec125b7258680afa9

声明:此文由 昆仑文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