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名山众多,乾隆为何偏偏对这里情有独钟?

曾有人吟过这样的诗句:春风袅袅入锡城,四月惠山遍地花。这里的锡城指的是无锡。四月的锡城,是春天的完美缩影。满山开遍,姹紫嫣红。古镇春景,混着轻柔的熏风,让人迷醉。坐落于无锡西郊的惠山,更是古已有之,相传舜帝曾躬耕于此山。山有九陇,所以无锡人也会叫它九龙山

惠山之美,只从一件事便能看出来。

清朝乾隆皇帝曾六次下江南,每次都要游无锡的惠山。江南名山众多,古镇也是各有特色,很多都比无锡、比惠山名气更大,可乾隆南巡时却独赞惠山为“江南第一山”。在他老人家看来,“惟惠山幽雅闲静”,他就是对惠山情有独钟。

今天,惠山古镇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密集的古祠堂群为特色,成为了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在惠山古镇内随意走走,江南的缱绻温柔会肆无忌惮地包围你,直到你心甘情愿地停留在这里。

一定要有一条蜿蜒流长的河才能配得上江南古镇的名头。这条河要成为一条水路,将人们送到想去的地方;更要穿起整个古镇,将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娑的美景投射其中。古镇的悠长时光,就在水色的映衬下,一天天流淌。

在惠山古镇,中轴线上就有一条河。古镇的房屋沿河而建,古老祠堂、私家花园密布其间,古韵保存得极为完好。

这条河叫做龙头河。其实龙头河本是惠山浜的西段,因为乾隆下江南时曾在码头上岸,故从宝善桥至西称龙头河,河的端头还真的有个龙头。

在阳光晴好的日子里,龙头河闪耀非凡。微风将河面吹出小小的皱褶,又被驶来的小船划开痕迹。两岸绿树挺拔俊秀,将自己的身姿倒映于水面上,一串串大红灯笼点缀其间,将古镇装扮得热热闹闹。

岸边的人们悠闲地静坐树下,赏景、吹风、聊天,总之只要享受就好。若是想再贴近一点,可从码头下来,亲水游船,又是另一种享受。

河的两岸分别为上河塘与下河塘,是古镇密度最高的古祠堂区。百年前,无锡大户人家祭祖时都会乘船来这里。

上河塘有一座“溪山第一楼”,远看起来,歇山式的屋顶极为壮观。这是紫阳书院的主要建筑,也是朱文公祠,最早为元代强可仕的居所。解放后,紫阳书院内院作他用,外部改为民居,原貌已不复存在。如今,是修复后的样子。

匾额上的”溪山第一楼“是朱熹墨宝。

下河塘也是古祠众多,故事很多。

光霁祠是周敦颐的祠堂,就是那个写《爱莲说》的周敦颐。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亲自驾临周敦颐祠,并御赐“光霁祠”,赋诗一首。

光霁祠也成为了惠山众多祠堂中唯一一座既有皇帝题词又有皇帝赋诗的祠堂,十分具有历史意义。

有一座外观看起来十分西式的也是祠堂,这是杨藕芳祠。杨藕芳曾经协助刘铭传台湾开办洋务、修建铁路,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因此也是一位对历史、对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伟人。

之前大热的恐怖电影《京城81号》,取景地就在杨藕芳祠。不过,只从外面看上去,整个祠堂还是非常优雅的。

龙头河的顶端是宝善桥。

宝善桥的故事也很曲折。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宝善桥,原先是为单孔石拱桥,民国时为了便于车辆通行,改成了平桥。一直到2008年,又复建为拱桥。

宝善桥全长29.2米,半圆拱形弯于水面之上,又隐隐透出更远处的古建筑,极有风味。大块大块的长条石,显露出它的坚挺。

走完龙头河这一段,可以再走走惠山浜这一段。

惠山浜是大运河的支流。没有龙头河的尺度怡人,这里的游人好像少了许多,因此也多了一份安静。

并不灼热的阳光将岸上饱经沧桑的粉墙黛瓦照得透亮,一廊一桥都温柔无比。悠长的河岸、苍翠的古树、宁静的家园,水乡的温润,这才是江南该有的样子。

自然也是可以亲近水面的,从岸边的下几级台阶,就能触碰到水面,只是要注意安全。

人间最美不过四月天。惠山古镇这一幅韵味悠长的春之画卷,有山有水有树,还有各式各样厚重的古祠建筑,大抵就是江南最真的样子了。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

CFP/携程签约摄影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知名旅游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签约自媒体、秒拍达人、微博旅行视频博主、乐途旅游网专栏作家

微信公众号:琰棱行摄记

新浪微博:@琰棱 http://weibo.com/lingchik

腾讯微博:@琰棱 http://t.qq.com/ling_chik

Hash:e230c7dce9b7db57818e541c5b3e96b21473786d

声明:此文由 琰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