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城,梗阳城原来不是一座城?徐沟居然曾经是清源的上级?
探秘清源古城的“前世今生” 清源古城沧桑
概述——
清源古城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5公里,今清徐县城之内。地理坐标:北纬37.3°,东经112.33°。先有梗阳城,后建清源城。梗阳城位于今清徐县城文源路以南,菜市坡街以东,官道街以北,延昌街以西,面积约0.23平方公里。
清源城位于今文源路以北,城壕街以东,环湖北路以南,环湖东路以西,面积约0.825平方公里。清源城建成后,梗阳城便成了清源城的南关。西门外建起西关,北门外建起北关,城东因河淹水漂,东关建而又毁。关厢与县城相似,有城墙、城门及堞楼。
在古代,白石河在城西缓缓向南流去,清源水由城西北绕城东北向东南流去。清源古城就建在西山冲积扇的边缘上,因而西高东低。
清源古城有三大特点:
第一、历史悠久。最早的梗阳城建于公元前514年,比晋阳古城还早十七年。直到1952年7月清徐合并时,清源城池尚存在。在两千四百六十六年中,曾称过县城、乡城、州城。算到如今,就有两千五百二十三年了。
第二、清源古城,两千多年一直在这个地方,城址从未移动过。
第三、靠山面川,风景优美。在古代,汾河、白石河、清源水都是长流水,三河环城围绕。城内外,泉水甚多,著名的有芹覆泉、水帘洞等,因而孕育了许多莲花池,直到民国期间还有七个,莲花盛开,香溢全城。特别是明朝后期,东城形成天然湖泊后,三晋名士、民国清源知事续思文的诗中描绘:城外青山城内湖,荷花万朵柳千株。太汾风景少颜色,唯有清源入画图。
清源城西门洞旧影
历史变迁——
据马峪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早在八、九千年以前,在清源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出土的文物有灰陶和红陶器的沿、底、带耳、鸡冠耳及角、盖、足等,还发现有石环、纺轮、石斧等,是典型的新石器仰韶文化。在尧舜时期,唐尧初都在太原,并建唐城,清源就属唐。实际上的尧都就在今尧城村,并在此立四时八节。夏分九州,清源属冀州。到周代,冀州又分为幽、并二州,清源属并州。
50年代的东湖
公元前629年秋,晋国在清源检阅军队,建立五军去抵御狄人,赵衰为卿。《永乐大典》记载,清原即清源。
公元前555年秋,中行献子见梗阳之巫皋。后来,梗阳又成为祁氏之食邑。公元前514年秋,晋国魏献子为政,将祁氏之田分为七县,梗阳就是其中之一,这是梗阳成为县城的开始。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春秋结束,战国开始,梗阳属赵。公元前288年,即赵惠文王十一年,秦取梗阳,地入于秦。公元前247年,秦灭赵国,设太原郡,梗阳属太原郡。西汉郡国并行,梗阳属韩国。
清源城文庙东南角的魁星阁。摄于1952年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设代国,都晋阳,封其子刘桓为代王。此时,梗阳属代国。公元前106年,汉武帝首创十三州刺史部,梗阳降为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榆次县的乡。自此时起,西汉、东汉、三国、晋,梗阳一直为榆次县的西境。
公元448年,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九年,撤销榆次县,梗阳随之并入晋阳县。
公元500年,北魏景明元年,恢复榆次县,梗阳又随之归属榆次县。
公元582年,隋初,梗阳又归属并州晋阳县。
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析晋阳和榆次的部分地区新建立清源县,在梗阳城北新建县城,因城西北有清源水而得名,此为清源称县之始。
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又废清源县而并入晋阳县。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又恢复清源县。从此开始,唐、五代、金均为清源县。公元1220年,金兴定四年,清源置晋州,辖徐沟、太谷、祁县三县。元代废州,仍为清源县。元、明、清均为清源县。
清源城北门城楼远眺。摄于1952年
公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源降为乡,隶属徐沟县管辖。
公元1912年,即民国二年,恢复清源县建制。民国四年又降为镇,属徐沟县。民国六年又恢复清源县。
从此一直到1952年7月,清源、徐沟合并为清徐县。
Hash:46fb85bb5a333eaa104de1a16e7385502fbe89cd
声明:此文由 清徐好运万事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