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镫的故事 | 穿越之打造王者铁骑

按照流行观念,

9012年了,

连地球都在流浪,

穿越也很平常。

为了让广大读者在穿越的路上,

走得舒心,走得放心,

除却火药、水泥这种穿越者基本操作,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

穿越知识小贴士是:

如何速成王者铁骑(?)。

公元前4000-3600年左右,

人类驯化了马匹。

但是最初,

马匹先与车轮结合了起来,

将马套在两轮车上组成的战车,

在早期的战场上广泛使用。

洛阳“天子驾六”车马坑

待到把马匹与士兵结合起来时,

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兵种之一

——骑兵出现了。

然而,在没有鞍镫的时代,

战士们上马不易,

在战场上也只能抓紧缰绳、

夹紧马腹以防止自己从飞驰的马上跌落。

马镫的出现,

使骑兵达到了人马合一(×)的境界,

解放了双手,

真正拥有了在马背上一箭穿云、

提枪按剑的超强战力。

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是马镫呢?

可以从“镫”字的造字略窥一二,

“镫”字表示马镫属“会意兼形声”:

从金而登,登亦声。

什么是马镫?

马镫,是指垂悬于马腹两侧供骑马者踏脚的马具。马镫的作用,一是方便骑乘者跨上马背;更重要的是使骑乘者上马之后双脚拥有可靠的支撑,配合高桥马鞍,得以轻松地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并且骑者的身躯和双手由此得到极大解放,可以在马背上从事诸多复杂的动作。

马镫何时出现?

与大家看影视

所形成的固有印象不同,

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陶马身上,

并不见马镫。

▲《秦时明月》蒙恬

▲秦鞍马俑,

具有肚带和后鞍,没有配备马镫

而各地两汉时期的陶马,

可见衔辔、靷、勒等马具,

也同样缺少马镫的身影。

西汉彩绘陶骑马男俑

到更晚一些的两晋年间,

发现了悬于一侧的单镫,

譬如长沙金盆岭晋墓出土陶骑俑上的马镫模型

安阳孝民屯晋墓出土的单镫(西晋末东晋初)。

它应当是上马时踏足用的,

并没有搁脚和稳定身体的作用。

敲黑板!

目前为止,

已知最早且有绝对年代可考(415年)的完整马镫

是1965年从十六国时期北燕冯素弗墓

出土的一副由鎏金铜片包裹的桑木心马镫。

▲铜鎏金木心马镫

它作为辽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入选了央视《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五期。

除此之外,

辽宁朝阳袁台子东晋墓、

吉林市郊帽儿山18号墓也发现了实物马镫。

根据这些考古发现,

真正意义上的马镫,

应该最早出现于

公元2-5世纪间的三国两晋时期。

在此之后的唐代,

马镫的应用就已经相当广泛。

▲配有马镫的飒露紫

尽管我们所能追溯的马镫,

最早年代止于十六国时期,

但我们应当考虑到,

在金属马镫应用之前,

作为马镫的初期形态,

应该存在过一些大致具备马镫功能的物件,

比如说用藤草、树皮、布条、革带等

做成的悬在马腹两侧的绳套。

随之也可以想到,

采用这种柔软的材质制成的“马镫”,

骑手一旦在落马时缠住脚,

就会造成被马拖行的惨剧。

这种弊端和软性材质“马镫”实物的难以留存,

也许是马镫在已有鞍鞯的时代鲜见的原因。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于,

究竟是游牧民族发明了马镫,

还是农耕民族发明了马镫。

显然,即使是对于自幼与马群生长在一处的

游牧民族来说,

仍然要克服侧向拉拽时身体平衡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

游牧民族有需求

借助马镫这种马具辅助练习乘骑技术。

而对于农耕民族来说,

想要应对擅长骑射的草原游牧骑兵,

在骑射技艺难以比肩的前提下,

寻求更好的辅助技术来帮助骑兵掌控马匹,

加之其较为先进的金属冶炼技术,

也可能催生马镫。

想要解决谁是马镫的发明者的问题,

我们应当将视线同时投入

游牧区与农耕区,

寻求更早的新的实物证据,

认真考证马镫的传播路线

当然了,

像穿越小说中那样

仅仅依靠马镫就想

得到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并不现实。

事实上,驯马所引发的技术变革

推动了一系列马具的产生和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还包括马蹄铁和马鞍。

除了马具的革新,

精悍的骑兵军团

还需要血统优良的马匹

和骑射技术优秀的士兵们等等。

小编只能在此敬告读者,

穿越有风险,生活需谨慎。

参考文献:

1.《再谈我国马镫的产生时代》,骆晓平

2.《马镫起源与传播新探》,陈巍

3.《马镫、中古骑兵战术转型与游牧族的中原化》,李硕、林鹄

4.《中国早期马镫的有关问题》,齐东方

文编/ 断潮

图片/ 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Hash:1a3830ed7f07dc7937c724d3ddbcb3bf481c5619

声明:此文由 文物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