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双塔寺里的双塔看起来一样,其实两个塔之间有着大差别呢
双塔寺为三晋名刹,本名永祚寺,位于太原市东南城区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庄村南之向山脚畔。由于寺内有双塔耸立,被人们称为文笔双塔,如今双塔已经成为了太原市的标志。
双塔寺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为万历皇帝母宣文太后李氏出资,名望极高的佛灯和尚计划修建,故寺内双塔又名宣文塔。双塔寺的建筑方位,一反中国千百年来寺院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习惯,因地势拓建,居高临下,坐南朝北,寺院由前院、后院、塔院三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3万平方米。塔院现存双塔、过殿和后殿。后院现存大雄宝殿、三圣阁、排堂等建筑。寺内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皆系无量殿形制,以青砖雕仿木结构建造。 三圣祠,原名观音阁,面阔三间,长16.75米,深9.7米。处在当心间顶部的砖雕藻井,被认为是双塔寺砖雕艺术和建筑艺术中的代表作。正中龛内为观音大师彩塑。塑像高2米,造型丰满,线条流畅,是为明代彩塑中的精品。
双塔位于双塔寺最高之处,都在双塔寺东南方位,虽都被称为宣文塔,但其实一座塔叫舍利塔,一座塔叫文峰塔。两塔相距60米左右,平面都为八边形结构,高约54.7米。塔身为砖石结构,外表饰以精美的砖雕斗拱,上承辉煌的玻璃飞檐。檐上装有细致精巧的琉璃鸟兽和花卉,檐下又嵌有一圈佛像浮雕,做工细致,形象逼真。塔顶为八角攒尖式,顶端竖立特制的琉璃葫芦顶,显得双塔更加高耸。
文峰塔为旧塔,比舍利塔建造要早。建造文峰塔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太原城“西北高东南低”不利于发展文化的地形。文峰塔和舍利塔都为十三层塔,高低仅差2厘米。不同的是,文峰塔没有塔基座,塔底仅开一门,没有佛龛,没有“阿弥陀佛”刻字,塔檐也没有琉璃塔剪边。塔身建筑也不相同,文峰塔直上直下,呈直线型;而舍利塔上下直径相差很大,在七层之上收分明显,整个塔呈弧状流线型。
关于文峰塔的建造,还有一处传奇的地方:塔身自建造以来就向西北微微倾斜。相传是在建塔之初,考虑地靠东山,容易受西北风影响,又因塔身极高,故建塔向西北倾斜,以求塔身能站立更稳。如今文峰塔已经建造有400余年,而历经风吹雨打依然不倒,足以显见当时匠人技术高超和想法缜密。
另一座塔是舍利塔,舍利塔比文峰塔修建时间晚,塔内藏有佛舍利子,位于塔院北端,舍利塔有塔座,为沙石条砌筑,质朴坚固。塔身为一色青砖研磨对缝砌成,13层塔檐都用孔雀蓝色琉璃瓦砌成晶莹美丽的边沿,在塔的第一层撩檐枋下,斗拱与斗拱之间的空处,嵌刻有砖字阿弥陀佛,字体犹如一条飘带,层层叠压,美观而匀称。舍利塔一至七层为砖仿木结构,塔身增高,每层高度逐渐减低,斗拱形制也逐渐变小,直到八层之上,斗拱结构明显收分,使塔身轮廓呈流线型,匀称美观。
舍利塔的底层开辟两门,分别位于东南和西北方向。从东门进则可上塔,层层拾阶盘旋而上,可直达塔顶,一览太原风光;若从西门而入,仅走数步就可进入舍利塔的底层。在这里欣赏明代空心砖塔,塔心空劵形成的层层有塔室的建筑风格和技艺,一观舍利塔的内部结构,这也是在文峰塔之中看不到的风景。
这两座从外形上来看差别不大的姊妹塔,不止建造年代不同,塔的属性也是不同的。文峰塔的建造本意是一座风水塔,是为了弥补该地的自然缺陷;而舍利塔的建造是一座佛教塔,是供奉舍利子,藏佛经,供佛门弟子瞻仰、顶礼膜拜的佛教建筑。双塔寺历经百余年风雨不倒,仍高高站立,不仅是太原古八景之一,也成为了太原的地标性建筑。
双塔寺除了有全国闻名的双塔,寺内还收藏和保存有价值极高的碑碣石刻260余通,这些碑石中除了有一小部分是寺内原物之外,绝大部分是文化大革命之后从太原各个地方收藏的散佚珍品。这些碑石、碑刻中陈列着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张旭、颜真卿、柳公权、苏东坡等人的书法碑刻。珍贵程度不言而喻,为很多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所珍视。
门票价格:30元/人
Hash:5a4a50856663704f039d8284d4941cb87e0512bf
声明:此文由 悦晋之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