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巍巍 信仰不朽:晋陕豫坛庙建筑的奥秘

晋祠圣母殿 牛力 绘制

坛庙建筑

在中华民族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中

是非常特殊的,

它源起于华夏先祖的祭祀文化,

是最早出现的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之一,

在古代中国社会的作用和地位无可替代。

坛庙建筑文化性极强,

蕴含了华夏文明的自然思想、社会思想、

教化思想、美学思想以及民俗精神。

但长期以来,

在全面、系统的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研究方面,

坛庙建筑远没有受到

像传统宫殿、寺庙、民居那样的关注。

2021年8月,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刘勇副教授编著,

黄河文明的记忆:晋陕豫坛庙建筑艺术》

正式出版。

本书的推出,

填补了这一缺欠。

▲《黄河文明的记忆:晋陕豫坛庙建筑艺术》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华夏传统信仰与坛庙建筑

一、文明先声:传统崇拜和信仰的产生与演进

二、祭祀:崇拜与信仰的宣示方式

三、坛庙建筑:祭祀的空间与场所

四、礼制:坛庙祭祀建筑的规范与格局

五、晋陕豫黄河流域坛庙建筑的流变和遗存

第二章 晋陕豫坛庙建筑传承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晋陕豫黄河流域:华夏坛庙建筑文化的主脉所在

二、晋陕豫坛庙建筑中的释道两教文化基因

第三章 晋陕豫坛庙建筑探访

一、岳立天中:庭院深深与殿宇巍巍

二、少昊之都:重城大庙望太华

三、河汾之地有巍楼

四、司马迁祠的质朴与不朽

第四章 建筑遗存地域分布特征与概况

一、概述

二、五岳祠庙建筑遗存的地域分布与概况

三、济渎庙建筑遗存的地域分布与概况

四、后土祠庙建筑遗存的地域分布与概况

五、城隍庙建筑遗存的地域分布与概况

六、伏羲炎黄祖先祠庙建筑遗存的地域分布与概况

七、尧舜禹汤先贤祠庙建筑遗存的地域分布与概况

八、后稷祠庙建筑遗存的地域分布与概况

九、关帝庙建筑遗存的地域分布与概况

十、其他先贤祠庙建筑遗存的地域分布与概况

第五章 选址艺术特征

一、传统风水理论和自然山水审美思想对建筑选址的指引作用

二、嵩山中岳庙、华阴西岳庙建筑选址艺术

三、晋祠窦大夫祠藏山祠建筑选址艺术

四、韩城司马迁祠、蒲县柏山寺建筑选址艺术

五、岐山周公庙南阳武侯祠建筑选址艺术

六、乡村聚落中的祠庙建筑选址艺术

七、城邑祠庙建筑的选址艺术及其对构建当地空间格局的影响

第六章 礼制文化特征和建筑形制

一、“坛庙礼制建筑”概说

二、从两座庙碑看宋代高等级自然神祠庙建筑形制

三、清乾隆时期嵩山中岳庙与华阴西岳庙建筑形制的比较

四、关帝庙建筑形制特征

五、城隍庙建筑形制特征

六、戏楼:晋陕豫祠庙建筑形制中最具特色的构成元素

第七章 立面构图艺术特征

一、古代建筑立面形态构成概说

二、线条:古代建筑立面构图的基本语言和要素

三、山门立面构图艺术特征

四、正殿立面构图艺术特征

五、戏楼立面构图艺术特征

六、牌坊立面构图艺术特征

第八章 外部空间艺术特征

一、晋陕豫坛庙建筑外部空间艺术概说

二、晋陕豫坛庙建筑外部空间构成元素

三、嵩山中岳庙外部空间艺术特征

四、华阴西岳庙外部空间艺术特征

五、蒲县柏山寺外部空间艺术特征

六、太原晋祠外部空间艺术特征

七、盂县藏山祠外部空间艺术特征

第九章 装饰艺术特征

一、晋陕豫坛庙建筑装饰艺术及其对黄河民俗文化精神的表达

二、屋顶装饰艺术特征

三、木雕装饰艺术特征

四、影壁装饰艺术特征

第十章 楹联匾额艺术

一、晋陕豫坛庙建筑楹联匾额艺术概说

二、自然神祠庙楹联匾额艺术

三、祖先祠庙楹联匾额艺术

四、先贤祠庙楹联匾额艺术

第十一章 象征艺术

一、象征:坛庙礼制建筑不可或缺的艺术语言

二、典型例证:唐宋明堂的象征艺术

结束语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特色

本书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以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晋陕豫坛庙建筑为研究对象,以坛庙建筑与黄河文明的关联性为切入点,在分析晋陕豫坛庙建筑传承发展的历史地理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解析坛庙建筑遗存的地域分布、建筑选址、礼制文化、总平面构成、立面构图、空间环境、建筑装饰、楹联匾额、符号象征等方面的艺术特征,并揭示出这些艺术特征所蕴含的黄河文化思想理念。此外,本书还对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问题,如大屋顶的由来、线条美学特色、自然山水审美理念的运用等,做出了合理阐释。

▲阅读视频

内容节选

01

在古老华夏的版图上,没有哪一个地区,像山西省这样,由于其独特的环境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而在华夏文明的演进和华夏历史的发展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也没有哪个地区像山西省这样,从远古到明清,在长达四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由于一直处在华夏传统文明的核心地域,而有着最为精彩辉煌的坛庙建筑发展历程,留下最为丰富多样的坛庙建筑遗构。

山西由于在春秋时期为晋国主要领地和国都所在地而简称晋。山西为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域内山地、丘陵面积占地域总面积的80.1%,东西两侧以太行山脉和吕梁山脉纵向布列,中间由恒山太岳山中条山等分隔,形成由北向南的雁北、太原、长治晋城临汾运城等多个盆地。山西东南部为长治、晋城盆地,古为上党郡。《释名》曰:“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也”。此地居高临下,俯瞰河南平原,为咽喉锁钥之地,古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说。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所以举全国之力决战于上党,并不只为韩国属地上党十七座城池的归属问题,更是为了夺取这一战略要冲。

上党地区还是华夏文明中远古神话的渊薮,华夏民族最为著名的神话传说,如见于《淮南子》《太平御览》的女娲补天、抟土造人、羿射九日,见于《山海经》的炎帝尝百草、精卫填海,见于《列子·汤问》的愚公移山,见于《山海经·海内经》的大禹治水等,均发生于上党。这些神话至今仍在上党地区的长治县黎城县长子县壶关县屯留县平顺县一带流传。而上党地区为数极多的坛庙建筑遗存,如以关村炎帝庙高平古中庙、北和村炎帝庙为代表的炎帝庙;以高平三王村三嵕庙下霍护国灵贶王庙壶关三嵕庙为代表的嵕王庙;以北社村大禹庙、西青北村大禹庙、侯壁村夏禹神祠为代表的禹王庙;以阳城下交汤帝庙、大阳镇汤帝庙、阳城郭峪村汤帝庙、神后村汤帝庙为代表的汤帝庙,从实物例证的角度反映了上党传统文化与华夏古代文明之间极大的关联性,印证了神话传说对华夏文脉传承的重要价值。

山西的临汾、运城盆地,古称河东西汉时为河东郡。顾炎武《日知录·第三十一卷》有云:“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河东一地,南隔黄河与河南省相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史记·货殖列传》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河内、河南均地属河南省,河东与之共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之地。

周成王桐叶封弟,叔虞建号唐国,为周王朝血缘最近的诸侯。叔虞子燮父改唐为晋,定都河东,后世献公大加征伐,晋遂成大国。晋国传承了蕃息于此地的华夏先祖的遗风,其“尚武、尚贤、尚法、尚功”的思想,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文化,晋国也由此而先贤辈出。崇德尚法、“退避三舍”的晋文公,事君不二、身死不渝的狐突,忠君之托、死而后已的荀息,功不言禄的介子推,智谋深远、以死谢君的先轸,舍身救主、取义成仁的程婴、公孙杵臼,开渠引水、济世利民的窦犨均成为华夏民族道德教化的楷模。祠祀这些先贤的坛庙建筑,如建于唐宋年间的晋阳唐明镇晋文公庙、建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的山西乡宁县樊家坪村荀息祠、建于山西灵石的介子推祠、建于山西左权县庄子村的先轸祠、建于金代以前的山西盂县藏山祠、建于唐代以前的山西太原窦大夫祠,表达了对先贤精神气质和思想品格的景仰和传承。

▲窦大夫祠

隋末,由于地近陕西关中,河东成为唐高祖晋阳起兵西取隋都的跳板。随着大唐的建立和盛世的到来,河东厚重的文化积淀猛然爆发,王勃、王维、卢纶、柳宗元等,或出生于河东,或祖籍河东,其文化成就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河东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仍有着不懈的执着和热情。

在古代历史上,山西对于华夏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山西北部地区,包括忻州盆地、朔州大同,直接面对着世代游牧于蒙古高原的草原民族。在从春秋到明代长达两千多年的时空跨度里,除元朝以外,草原民族的入侵和对华夏文明的伤毁,始终是华夏民族面临的巨大威胁。在战国、秦、汉三个历史时期,晋北是抗击匈奴的桥头堡和集结地。在魏晋时期,北方草原上涌现出逐渐强大的鲜卑民族,在摆脱并击败匈奴之后,几经壮大,建立魏国,后又突破晋北防御,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隋唐两代,晋北又成为中原王朝防御北方突厥强劲铁骑的前沿。隋云州道行军元帅杨素曾率军出击,大败突厥。隋炀帝曾避突厥大军于雁门郡城。赵宋王朝前期,雄起于北方草原的契丹国凭借从后晋石敬塘手中攫取的幽云十六州,多次南下中原,甚至于辽会同九年(947年)十二月攻陷汴京,灭亡后晋。明朝建立后,为防御北方草原的北元、瓦剌、鞑靼等部,沿长城设立九边重镇,其中晋北设大同镇和太原镇,从侧翼拱卫都城北京的安全。

漫长的边塞历史,使抗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晋北长城关隘,如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杀虎口关等,成为华夏边塞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曾经鏖战于晋北的历代边塞名将,如战国时的赵将李牧、西汉景帝时的飞将军李广、北宋初年的忠烈杨家将,也成为华夏民族崇拜和景仰的英雄烈士。坐落于雁门关下、始建于明代以前的李牧祠,坐落于山西代县城东北的鹿蹄涧村、始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的杨忠武祠,都是以他们为祭祀对象的海内知名的祠庙建筑。

▲杨忠武祠 图源:忻州记忆

山西中部为太原晋中盆地。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十七年(公元前541年),晋国大夫荀吴北征,击破占据今太原一带的赤狄部落,太原与晋中地区并入晋国版图。太原晋中盆地北接晋北要隘,南临河东沃野,东依太行山,扼守着草原游牧民族入侵华夏、西犯长安、南指中原的咽喉之地,故此在历史上对捍卫华夏文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清代军事地理学者顾祖禹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曰:“天下大势,必有取于山西”,而山西之势,决胜于太原。

由于晋北多受草原文明的影响,晋南为华夏文明发祥与昌盛之地,再加上位于太原西南古晋阳城,曾为鲜卑化的北齐政权的别都和唐末沙陀族首领李克用的根据地;因此,居于晋南、晋北两者中间的太原晋中地区,在传统文化形态上表现为多元融合发展,并以华夏文化为主导。以晋祠为代表的坛庙建筑的长盛不衰就说明了这一点。

两周初年,周成王封胞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后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于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地建祠祀祖,是为唐叔虞祠,后称晋祠。东汉汉安三年(144年),太原地震,波及晋祠。北齐天保年间,文宣帝高洋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六年(586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驾临晋祠,亲撰《晋祠之铭并序》,并再行扩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太宗赵光义在晋祠大兴土木,并刻碑以纪其事。天圣年间,宋仁宗封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壮美的圣母殿。宋徽宗崇宁年间重修圣母殿,赐号“慈庙”。金大定八年(1168年),增修献殿,以为圣母贡献祭品。蒙元建国后,于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唐叔虞祠内建筑,至正元年(1341年)整修晋祠。明洪武二年(1369年),加封圣母为“广惠显灵昭济圣母”,嗣后屡有修葺。晋祠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完整的建筑与景观遗存,使其成为黄河流域坛庙建筑文化中祠祀祖先、先贤的一脉所在。

▲航拍晋祠 马立明 摄

▲晋祠圣母殿

02

(一)

鹳雀楼 永济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国古代的名楼不少,黄河流域最有名的当属河东鹳雀楼了。王之涣传颂千载的诗词自然不必引述,但无法否认的是,鹳雀楼之成名(也包括黄鹤楼岳阳楼等)离不开古代文人的名篇佳作。超凡的辞藻与描写、高远的文化意境,使得楼阁给人带来了思想,也带来了惆怅。这些楼又大多是临水的,黄鹤楼在“烟波江上使人愁”的长江南蛇山岳阳楼“在洞庭一湖”,鹳雀楼则在蒲州古城的黄河东岸。其实,河东还有一座古楼,也是临水而建,也有知名的古辞赋相伴,而且,还保持了一百五十年前重修后的古风貌,这便是秋风楼了。

不同于黄鹤楼、岳阳楼,鹳雀楼的修建是为了增添江山一景,供文墨之士、迁客骚人览物抒怀;秋风楼的建造源于祭祀,这大概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建在祠庙建筑里的高楼,说不定也是少有的、因一篇辞赋——《秋风辞》而得名的高楼了。该辞的作者是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本人崇尚祭祀,元鼎四年,他在雍(今陕西凤翔县南)祭天时,提出也应祀奉后土,其后便“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武帝“亲拜望,如上帝礼”(见于《史记·孝武本纪》)。汾阴脽在今山西晋南万荣县境内,此地北临汾水,西傍黄河,与陕西韩城司马迁祠相望。武帝来时已值深秋,朔风萧瑟,鸿雁南归,泛舟汾河的武帝饮宴中流,触景生情,遂有此“悲秋”佳作。事实上,悲秋更可以看作是悲己。和秦始皇一样,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生追求长生不老,这时的他已经取得汉匈战争的决定性胜利,经济政策也卓有成效,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达到了高峰。此次出巡,又在途中收到南征的捷报,唯一让他萦怀的,是他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年华的逝去,于是不禁感叹道:“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秋风楼 图源:网络

(二)

古人以山之南为阳,之北为阴;水之南为阴,之北为阳。凡建造城郭,多取阳位,所以产生了太多带阳字的城名,如洛阳襄阳安阳、南阳、岳阳、贵阳咸阳汾阳等,细查一下,大多与城市周围的山水形势相关。后土属阴,所以后土祠建在汾阴,这里的地形是一片高丘长阜,好似孕育生命的女性身体部位,也最符合祭祀“承载万物”的后土神灵的象征需要。

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七》记载,汾阴建庙祀后土始于汉文帝时期,联系到史记中的说法,猜想有两种可能,一是文帝初建庙于汾阴,武帝元鼎四年改庙为祠,并同中岳嵩山太室祠一样,增其旧制;二是文帝曾谋议建后土庙于汾阴未果,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立后土祠。不管怎样,汾阴后土祠为后土祠庙建筑之祖,其设立完善了华夏民族古代祭祀天地的制度,随后的一千多年里,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光武帝、唐玄宗均多次亲诣汾阴。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正月对汾阴后土祠的亲祀盛大无比,并提前对后土祠进行了修整和扩建,“东西饰御碑之楼,四角葺城隅之缺,金字榜碑,绘彩焕烂,前殿后寝,革古翻新”(见于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版《荣河县志》)。

▲秋风楼 图源:网络

汾阴后土祭祀的历史,或许比西汉要早得多。据后土祠内保存的《历朝立庙致祠实迹》所述:“轩辕氏祀地祇,扫地为坛于脽上”。另有明代碑碣上刻:“轩辕扫地之处”。河东是黄帝治下的核心地域,祭祀又是远古时代就有的重大社会活动,因此轩辕氏于汾阴扫地以祭的事并非没有可能。联想到汉武帝提出祭祀后土后,谙悉史事、典故的太史令司马谈即建议在汾阴致祭,说明这里可能早已存在后土祭祀文化的历史渊源。

缅怀历史让我们感慨,2017年9月的一个早晨,我和三个学生驱车出发,前往晋南万荣

(三)

空中飘着细细的雨丝,我们默默地徜徉在后土祠的庭院之间,或许是天气不佳,只有零星的几位游客到访,寂静的环境,正可以让我安下心来,想象一百多年前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现在的后土祠是清代晚期迁建的结果。明万历年间,在咆哮的黄河水的强力冲刷下,脽丘逐渐塌落,矗立一千多年的后土祠濒于危险境地。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黄河泛滥,后土祠楼台殿阁淹没于波涛之中,只留下秋风楼和一座门殿。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再度决口,剩余建筑也荡然无存,后土祠只得易地重建。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后的后土祠再度被淹,同治九年(1870年),荣河知县戴儒珍迁祠于庙前村村北的高崖之上,留传至今。

▲后土祠 图源:网络

后土祠建筑朴素得让人惊讶。大概是因为明代以后这里的后土祭祀改由地方主持的缘故,从山门、戏台到献殿、正殿,所有的墙垣均不加粉饰,建筑的屋顶形式也很低调,献殿是硬山顶,正殿仅是悬山顶。在看过嵩山中岳庙和华阴西岳庙以后,曾经同样辉煌的后土祠的反差太大了。但我们似乎更喜欢这样的朴素。没有了檐牙高啄,没有了廊腰缦回,也没有了绚丽的色彩,简单的几座建筑与大自然的融合是那么的贴切。灰色是这里的主色调,建筑屋顶的瓦垄是灰色的,梁枋构架是灰色的,墙体和台基是灰色的,用地方黏土烧砖砌成,“乡土”味道体现得十分充分。试想,用这样的“味道”来营造祀奉后土神灵的建筑,岂不是恰如其分吗?

在后土祠,最多的是建筑雕刻。从山门开始,精美的木雕就不断地呈现在眼前,有花草图案的,有动物图形的。献殿和正殿的木雕最为丰富,它们巧妙地与建筑的枋额、梁架的接头融合在一起。有的既是建筑结构构件,又是雕刻艺术品;有的虽然只是纯粹的装饰物,但也与结构构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丝毫没有生硬、牵强之感。

献殿和正殿里,石质柱础图案之丰富、雕刻之精美令人赞叹,同木雕艺术一样,表达了古代当地民众对后土神灵的崇拜和爱戴之情。

在献殿西侧,我们看到了始刻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复刻于明嘉靖年间的《蒲州荣河县创立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庙像图》碑,这是最直观、最真实地反映宋金时期万荣后土祠盛况的珍贵史料。在图碑上,看到了体现后土祠祭祀文化特征的前方后圆的空间布局形式,看到了外城内庭、重门之制的礼制特征,看到了和宋金中岳庙相同的高台角楼,以及相同的正殿斜廊,但是,没有秋风楼。

细查文献,原来,元代曾于后土祠前建秋风亭,放置元刻汉武帝《秋风辞》碑,明隆庆年间,秋风亭没于水,这才续建起巍然耸峙的秋风楼。位于后土祠最北侧的秋风楼离开主体建筑群有一段距离,像一个孤傲但忠诚的守护者,默默地巍然矗立在那里。它形象俊朗,优美的十字歇山屋顶像是它的桂冠,高大、厚重的砖砌台座是它坚实的根基,他在想什么?看看它东西两侧墙上的横匾,一曰“瞻鲁”,一曰“望秦”。原来,他的眼光并不在河东一地,也不在山西一省,而是在黄河,在黄河文明发祥和兴盛的广大流域。他在追忆历史。向西,他看到晋献公的女儿伯姬,西向入秦,嫁予秦穆公,开拓秦晋之好;看到秦昭王命驾河内,倾尽全力,赢得对赵国长平之战的胜利,为曾孙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奠定基础;看到北周武帝跨黄河,围平阳,下晋阳,攻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看到隋太原留守李渊龙兴晋阳,由晋入秦,据长安,建立大唐。向东,他看到孔子创立的儒学由他的弟子子夏传入晋地,将本已较为发达的河东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它再低头看看自己,依靠三晋这块神奇土地的养育,关羽、卫青、王勃、王维、王昌龄、王之涣、柳宗元、狄仁杰、司马光、元好问、罗贯中,这些璀璨的名字,闪耀在黄河文明史的星空。

在后土祠,从恢宏的宋金庙貌到朴素的明清再造,从《秋风辞》的吟诵到秋风楼的扬名,让人感受到文化的传承,这个传承的责任和使命也落在我辈的肩上。

作者刘勇简介

刘勇,1966年10月出生,祖籍河南安阳,1987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1990年研究生毕业于同校同专业,工学硕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执教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山西省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传统建筑艺术与文化。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CSSCI收录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晋陕豫坛庙建筑形态艺术特征研究》。

▲万荣后土祠 图源:网络

文|刘勇

图|山西晚报 牛力 网络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点击往期原创

霸国|晋阳古城.中国庞贝祆神楼

云冈石窟佛眼回归|平陆商代方鼎往事

徐显秀蓝宝金戒 . 赫拉克勒斯|大康通宝. 皇后悲剧

羊舌上的晋国|发现倗国|芮国虎妈|韩国劲弩之哀

63号墓秘密|三孔布和刺客高渐离|虞国:昏君黄昏

山西古代壁画|眩晕的山西古琉璃|《金瓶梅》与山西

山西珐华|山西王锡山日记|南涅水石刻.民间原力

蝴蝶结与太山唐代金棺 | 清凉寺玉器:暴力时代

废黜皇帝.海昏侯黄昏|土司王朝:太原青年雄心

刖人守囿:燕子奴隶|寂静鸣条岗:驯龙者宿命

唐晋|徐青藤|箭响马到陆浑戎|凤凰陨落顾炎武

山西浑源彝器往事|五台山淳化元宝与大宋秘密

错金鸟篆铜戈. 妖姬传奇|嵌玉琉璃带钩.魏文侯之叹

粟特人.葡萄酒|锦囊 . 波斯银币|大月氏人 . 造玻璃术

少林 . 资寿罗汉|契丹秘藏 . 应县木塔|巨碑沉陷 . 武则天

山西青铜名剑之一:干将今安在,少虡何煌煌

山西青铜名剑之二:晋吴铸铜兵,火焰生冷霜

山西青铜名剑之三:季子挂剑处,王侯尽北望

最后的戎狄:崛起清水河的战国第八雄成失落王国

最后的戎狄:太行铁血孤狼中山国的征服与被征服

最后的戎狄:一脚踏出的大墓宝库和中山国的灭亡

请按下面指纹关注

Hash:0ede53caefb64efa52fb8f31534736eb07ece036

声明:此文由 说史一千零一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