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学子走进延安:探访枣园悟初心,铸魂明德忆经典

延安仲夏骄阳照,红色学习定信仰,长大学子入枣园,观摩旧址悟思想。7月9日,长安大学赴延安“寻经忆典·铸魂明德”社会实践队到枣园旧址进行参观学习,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参观了作战室、机要局、五大书记故居等遗址,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让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坚守初心、自力更生、军民团结的优良传统。

坚守初心,对党忠诚

在中共中央机要局旧址,实践队员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机要工作的发展历程。实践队员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机要工作,鉴于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机要人员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机要科办公室常备火炉和水盆,便于随时销毁密件。电报不存档、不登记,阅后即焚,少量需要保存的则制作成细小的纸棍和小球以便于隐藏。

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以李质忠、邓颖超、陈琮英为代表的一批批机要人员坚持发扬敢于斗争、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与抗日战场及地下党组织之间的密码通信联系,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实践队员被老一辈机要人员的精神深深感动,也深刻认识到身为党员,保守党的秘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使命,也是坚守初心、在党爱党、在党为党的重要体现。

团队成员在中共中央机要局旧址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在中共中央管理局旧址,实践队员参观了大生产运动资料展区。实践队员了解到,共产党人初到延安时,面对外部封锁和当地严酷的自然环境,生活极为艰苦。为了解决困局,1939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上至旅首长,下至每个战士,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开荒种地、挖窑洞、盖房子、养猪放羊、纺线织布、土法造纸、开展劳动竞赛,成效显著。

到1943年,开荒种地达10万亩,纺织厂、被服厂、造纸厂、化工厂、制鞋厂等一系列工厂相继建立,不仅改善和提高了指战员们的生活,也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成为百年党史上共产党人发展生产、心系群众的典范。参观期间,实践队员认真观看每一个场景和实物,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纺线车、石磨、农具等,静静述说着当年的故事。再次走近历史,队员们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军民化困难为力量,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的高尚品质。

团队成员在中共中央管理局旧址

军民团结,鱼水情深

幸福渠是枣园革命旧址的一处重要遗址,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百姓鱼水情深的重要体现。幸福渠北起裴庄,南至枣园,全程六公里,可灌溉枣园周围5个村庄1400亩土地,是由边区建设厅工程师丁仲文设计,群众集资与政府资助相结合修筑的。鉴于当时的困难局面,党中央决心兴修水利,与人民群众共同克服困难。然而,在此前,陕北已有三次兴修水利失败的历史,老百姓起初并没有对这项工程有发自内心的拥护。

虽然现实条件艰难至此,但老一辈共产党人不畏困难,坚信人定胜天,决心披荆斩棘,带领军民修渠引水,最终取得成功,老百姓将其称为“幸福渠”。这一工程深刻反映了共产党人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也深刻反映了共产党时刻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群众只有真正感受到党的关爱,才会把党的事业放在心上。用“幸福”命名的渠,流淌的不仅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喜悦,也是对共产党深深的感激之情。

团队成员在枣园旧址合照

枣园的油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征程,园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讲述着感人的革命故事,昭示着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如同一座光芒万丈的精神之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实践队员们将认真感悟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让精神之火熊熊燃烧。在火光的照耀下,继往开来担重任,赓续奋斗创盛世,以吾辈青年学子光,照亮民族复兴路。

Hash:f9ae6f47140a792700e62201302196cf086140b8

声明:此文由 长大学子在延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