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栲栳梁村的前世今生
上下五千年---栲栳梁村的前世今生
栲栳梁村地处孙家沟乡政府以西约15 公里处,是孙家沟乡的一个行政村,东与本乡新畦村接壤,西与林遮峪乡水泉塔村相距5里路,地处林遮峪乡和孙家沟的交汇地段。
前世
笔者曾在化树塔工作过,对栲栳梁这个村名并不陌生,和东山很近的一个小村庄,同属于化树塔公社。人们一说人少偏远的的小村子时总有将东山栲栳梁连起来,这两个村就成了当时化树塔公社的小农村代表,其中也包含着他们的落后与闭塞。
栲栳梁村作为第一批易地搬迁村又一次走进了我的视野,这次我亲自去看了看这个小村庄,回来着手记录的时候才发现我对这个村庄了解的太少了。
翻阅《保德村庄》栲栳梁村的村情介绍只有半页,很简短,但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但包含的内容却很多;“栲栳梁是个古村,祖祖辈辈传有郭子仪儿媳妇的古墓,解放后一直受保护,2000年出土了许多的文物,村子的沟里也时常出现石器陶器。”一个古村,古老到什么时候呢?有郭子仪儿媳妇的古墓,大概到了唐朝中后期,没有考证不敢贸然下笔。于是查找《保德县志》在312页的古文化遗址里找到了关于《栲栳梁遗址》的记载“位于县城南60里栲栳梁村东南1里石峁上。遗址北高南低,东、西、南三面环绕沟河。面积700平方米。
暴露物:主要是陶片,其器形有直壁罐、敛口罐、深腹罐等。纹饰以兰纹较多、绳纹次之。口沿多饰附加堆纹。陶质分细泥、夹砂两种。属早期龙山文化遗址。”
再查资料“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
按照《保德县志》所记载早在新石器晚期栲栳梁村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再看县志发现
“杨家湾古遗址位于县城南7.5公里杨家湾村西2公里鹰儿梁上。为龙山文化居落址。”
“寨圪垯遗址位于县城西南30公里寨沟村东北1公里许的寨圪上。为龙山文化至春秋战国居落遗址。”
“南河沟遗址位于县城南45公里南河沟村北,属龙山晚期——商周文化”
“党家里遗址位于县城南55公里党家里村500米处的高家塔土梁上。为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遗址。
陈家梁古遗址位于县城东北7.5公里陈家梁村西500米远的寨子庙梁。属龙山文化居落遗址。
王家庄古遗址位于县城东南27.5公里王家庄村南1公里处的神头梁属晚期龙山文化遗址。”
“林遮峪古遗址位于县城西南35公里林遮峪村南约半里的墩儿梁(亦称堡梁)之上。依山面河,山梁峭拔,顶部平缓,东高西低,遗址居于山前坡后之上。西边俯览黄河,由北向南滚滚而下。陶片分布面积东西1000米,南北500米,文化层厚0.1—0.5米,自然流蚀较为严重。
暴露遗物:其器形有①素面盆,壁厚,外饰兰纹,口沿有附加堆纹。②钵(磨光)。③罐,有广肩、折肩、双耳、高颈之分。④鬲(乳头状鬲足)。⑤豆(磨光)。纹饰主要是绳纹、兰纹及小量附加堆纹,陶质多夹砂,少泥质,火质一般较低。属夏商居落遗址。”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7个村落里均不同程度地有属于龙山文化的文物出土,也就是说早在新石器晚期保德这片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我们的祖先在黄河之滨的大山深处开始了定居生活,开始驯化各种动物,开始农耕生活。随着农业的发展石镰石斧等经过磨制的生产工具逐渐多起来。先民们逐渐掌握了陶器的烧制技术,据县志讲,杨家湾遗址出土了很多的土灰,那里应该有一个烧制陶器的工场。从栲栳梁出土的古文物里有陶器来看,这儿居住的先民已经掌握了陶器的烧制和使用,他们用陶器盛水,盛饭,或许粟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主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反映的是农耕生活,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自己的语言,用结绳、画图等方式记载着自己的生活。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古老的黄河之滨,古老的黄土地上,古老的先民们用他们的智慧,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着黄河文明,创造着人类的文明。
沧海桑田,岁月流逝,刀光剑影中三皇五帝成了历史,铜贝被埋进了商墓里,黄河水继续流淌着,人类继续繁衍着。到了唐朝,这里又成了一个该记一记的地方。
县志里记载“在栲栳梁村外500米处石峁上,发现了一座皇姑坟。坟地座北向南,东西南三面有化树塔河及其支流流过,附近为峁状丘陵区。土冢直径5米,高2 .5米,保存完整。1979年12月第二次普查时见西边有人挖开小口,看见是红色石头所垒砌。根据当地群众传说,此坟为唐肃宗之女,郭子仪儿媳之墓。前几年有人盗掘未遂,尚留痕迹。此墓可能为唐墓。”
再查资料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他有八子八女其中第六子郭暧,娶代宗之女升平公主,拜驸马都尉,也就是戏剧《打金枝》里的打金枝女的郭暧。据说这座坟就是金枝女的坟墓,被当地人称为皇姑坟。皇姑升平公主为什么会被埋葬到栲栳梁来呢?据栲栳梁村人讲他们都姓郭,先辈口口相传郭子仪就是栲栳梁人,他们就是郭子仪的后代。到底是不是郭子仪的后代,村人们没有确切的考证过,村里也没有家谱之类的东西流传下来,至于村外的皇姑坟里埋得是不是皇姑,墓葬没有打开过,也没有专家考证过,传说只是传说,或许有一天真相会大白。
就这样一个古老的村庄悄然伫立在黄河之滨,在大山的深处轮换着四季。
今生
栲栳梁村解放后属化树塔乡管辖,后来撤乡并镇时划到孙家沟乡,是一个很小的村庄。全村共9户,24人,其中60周岁以上8人,在村常住10人,外出务工2人,县城居住1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11人,低保户1户2人,全村有3名党员,村支书、主任由郭五十九“一肩挑”,另设委员1人。
寒露过后去栲栳梁村,到乡政府寻找岳晓龙书记联系村里的领导,正好换届选举,全乡好多人都攒在乡政府讨论换届事宜。村支书郭五十九正好也在,岳晓龙书记便让老郭带我们去栲栳梁村,车过牧塔经王家岭煤矿一路沿着付家圪台的水泥路前行,过付家圪台就到了新畦村,新畦也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据说唐代就有人居住,也曾有家谱之类的古董传下来,但时代久远一切都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
老郭今年七十岁,没有参加换届选举,一来是年龄到了上限,二来是因为栲栳梁属于易地搬迁的村庄,以后撤村不再设置村两委,当了几十年的村主任终于卸任了,但老郭并不甘心。他说全村经济收入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种土豆、红薯、糜子、谷子、黍子、玉米等杂粮,还有约60亩经济枣林,全村可耕种面积440多亩,退耕还林200来亩。按照现有的标准他们村可以脱贫,也没必要搬迁。
路边地里尽是枣树地,枝枝叉叉探出来,车身常常被划。地里的红枣没有收完,红彤彤的挂在枝头,转过一个小山头就是栲栳梁村,西面可以看见另一个山头上林遮峪乡苇耳梁村的树木葱茏。
古朴的石头院墙,整齐的的石头窑洞,门头上的辣椒串正红,院里的玉米剁成山,红枣晾晒在竹架板上,有农人在院子里打豆子,勒个声啪啪地响,一派丰收的景象。沿街共有四户人家,最后就是老郭家,院墙外是几块菜畦,再往外就是很高的崖,崖下的沟很深,沟底还有几户人家。老郭让我们进屋,大门口一里一外一左一右各拴着一只大狗,汪汪叫着想要挣脱绳子扑过来,虽然老郭在旁边看着我还是小心翼翼地溜进去。院子很宽敞,一溜三眼大石头窑洞,院子里养着牛和鸡,当院晒着红枣,老郭的说女婿和外甥们来帮他收秋了,就在对面掰玉米,家里有个外甥女招呼我们喝水。
没多久老郭的老伴回来了,山里的风吹雨打让这个66岁的老人满脸褶子,特别显老。聊天时她说:“村里十几年前才通电,到现在还需要花钱雇车去新畦、寨沟等村买水吃,很不方便。”我问搬不搬迁,她说:“我是想搬了,这山上风头大,辛辛苦苦一年没几个收成,进城捡纸片也比这赚钱。不过我是舍不得村里这树头,你尝尝我家的梨。”她给我们拿出了摘回来的梨,黄灿灿的梨,尝一个皮薄水大糖分多,比超市里的口感质量要好得多。她又说:“我们枣树、核桃树也很多,那几年红枣行情好的时候一年能卖一万多,现在卖核桃也还收入不错。”言语间有浓浓的不舍之情,我劝她,“搬出去以后树也丢不了,到时候可以回乡照料果树,政府会考虑这些的,不是说搬出去以后就不能回来了。”
回程时,老郭说有个侄女要到林遮峪想搭我们的车,我们便等她来了再出发。老郭指着沟底半坡上的几眼窑洞说那就是她哥哥家,哥哥78岁了,叫郭七十六,是按家里最高寿的姥姥的年龄起的名字,他是他奶奶五十九的时候出生的,当时他奶奶已经是最高寿的人了。小小的名字里包含了家人对孩子的期望,在那个缺衣少吃医疗条件又不好的环境里,孩子们能健康的活下来也是奇迹。也是这个闭塞的小山村的特有产物。
路上这个嫁到林遮峪的栲栳梁闺女说他爸爸生病了,她来村里伺候了半个月了,今天回家换洗衣物。说到交通她说往返一次及其不方便,她爸爸经常要到医院检查,每次都把子女们叫回来,租车再去医院,钱全花在路上了。又说到搬迁,这个嫁出去的闺女很赞成搬到县城里,最起码给老人看病是方便了。
车子一路下山,过林遮峪的水泉塔,从寨沟村往前的一条沟里钻出来就是沿河万瓦线了,这里里林遮峪已经不远了,老郭的闺女说她儿子来接她呀,我们就此别过。其实走河畔的进城比我们去的时候走的路更近一点,怪不得老郭说他每次去乡上开会都是5点出发走着到水泉塔坐车,到了城里再转车到孙家沟,大山深处交通不便,让栲栳梁的人基本生活在几十年前的状态中,但他们还不愿意搬出大山,这是传统的思想制约着他们的进步,有人说:贫困限制了想象的能力!我很赞成,他们就是因为贫困但又不自知带一些自我满足,所以总觉得自己家就是最好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其实进城后分给你的那一套房子也是你的家,住久了就会习惯!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村民居住的几个老人的思想也相对保守落后,但出去后的栲栳梁村人是不愿意回到那个闭塞的小村庄的。易地搬迁栲栳梁村将会成为一个历史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社会在变迁,人类在进步,古老的村庄在现代文明中一步一步走向衰落,最终会曲终人散,成为遥远的记忆。栲栳梁的前世今生只会成为我们笔下残存的一点点记载,上下五千年的传说终究成为了传说。
(发稿时得知郭七十六已经过世,愿逝者安息!)
来源:保德新青年
Hash:82d6e473929aff3c8313cc7a1350118c6c43aa03
声明:此文由 52保德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