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走廊启示录追梦之源起圣山|神秘古墓实证辽西走廊战国时文明发达

建昌东大杖子古墓出土的青铜蟠螭纹盖壶 葫芦岛博物馆供图

The ancient tomb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pproximately 476 B.C. - 221 B.C.) discovered in Jianchang shocked the world. The unearthed dragonfly eyes and bronze artifacts proved that as early as 2000 years ago, people in the West Liaoning Corridor had frequent exchanges with the West, and there might have been a Silk Road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t that time. In that period, the West Liaoning Corridor was once a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 admired by everyone!

(Trans. by Ma Xiaoli)

2011年11月16日下午2时,这是一个在辽宁乃至全国考古历史上需要被特别记录的时刻。这一刻,在距离葫芦岛市建昌县城 30 公里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东大杖子村,一座距地面 5.5 米的 2000多年前的战国大墓的内棺被小心翼翼地开启,千年的膏泥被一寸寸精细剔下,一段段几乎一碰就掉的发黑朽木被迅速摘除,在棺板被抬起的一刹那,考古队员的手轻轻颤抖,这座位于辽西走廊的大墓里会藏有什么惊天秘密呢?这会是“却胡千里”的燕名将秦开之墓吗?会是派荆轲刺秦王的燕太子丹之墓吗?会是令中原诸侯头疼的东胡王之墓吗?或者……

1

一起盗墓案引出 2000年前古墓群

这座古墓的发现注定是要震惊世人的。而它能被发现,则颇具传奇色彩,因为是一起十多年前的盗墓案牵出了东大杖子古墓群,继而引出了对这座古墓的发掘。

2021 年 10 月 15 日,葫芦岛市博物馆副馆长孟玲在该馆镇馆之宝——东大杖子墓葬出土的金柄青铜短剑以及青铜蟠螭 [pán chī] 纹盖壶、青铜盖豆前向本刊记者介绍,1999年8月的一个夜晚,葫芦岛市公安局接到举报,建昌县东大杖子村村民盗卖青铜器,公安局立刻联系葫芦岛市博物馆,因为是否立案侦查要取决于这批青铜器是文物还是工艺品。时间紧迫,如果是真文物随时会被转移或销毁。考虑到文物的安全,博物馆与公安局决定派专业人员扮演买家先探究竟,几经周折,这位博物馆专业人员终于见到了两件高 30 厘米左右、盖有捉手、通体饰蟠螭纹的青铜壶,多年的职业敏感让他本能地感到这是个“真家伙”。而这件文物显露真容无疑是一个巨大惊喜,因为在辽宁地区,除了喀左一带曾有商周青铜器的发现外,还从未发现过大型青铜器,特别是体积这么大、花纹这样精细的青铜壶。

10 月 28 日,民警将盗掘古墓、走私文物的郭某等人抓获,并从郭某三儿子家的炕洞中搜出了那对精美的青铜壶。据郭某交代,青铜壶是从自家院内挖出来的。

葫芦岛市公安局和葫芦岛市建昌东大杖子古墓出土的青铜蟠螭纹盖壶 葫芦岛市博物馆供图博物馆工作人员随即赶到辽宁省考古研究所。专家根据其特征和文饰将这两件文物定名为青铜蟠螭纹盖壶,时代为战国早中期,初步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后据罪犯供述,大部分珍贵文物已流出海外,公安人员在其家里还缴获了曲刃青铜短剑的金柄套残块及青铜甗 [yǎn] 的残片。至此,一起涉及国内外的盗掘古墓、走私文物案件被破获。故事到了这里还远远没有结束,正是因为这两件青铜蟠螭纹盖壶的缴获,被盗多年的东大杖子墓地终于进入了考古工作者的视野,之后文物部门开始对东大杖子战国墓群进行考古勘探和试掘。

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占地面积十万余平方米,该墓葬群建于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之间,墓地墓葬保存完好,其等级之高、规模之大,在中国北部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十分罕见,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至 2014 年 3 月,在东大杖子已发现墓葬 137 座,发掘 47 座,推测墓葬总数超过 200 座,出土了青铜礼器、铜车马器、铜兵器等,特别是配以金柄套的曲刃青铜短剑以及作为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古代铜戈祖型的异形铜戈,引起考古界的极大关注。

主持发掘东大杖子战国墓的考古学家华玉冰认为,在东北能发现 2000 多年前如此规模的古墓群实属罕见,这一发现将改写“考古不出关”的说法和东北古代文明的历史,更打破了“山海关外无春秋战国时期古迹”的传统说法,建昌东大杖子春秋战国时期古墓群的发现,将把辽西走廊地区的建昌历史向前推进 1000 多年!

2

“五牲俱全”战国大墓实乃上古王陵

让我们把视线再回到 2011 年11 月 16 日在东大杖子古墓的发掘现场。在这座轰动中国乃至世界的 M40 号墓室,发现五头牛、两匹马,算上猪狗羊头骨,共计 74件,可谓“五牲俱全”。专家指出,在中原地区用牛祭祀应为王侯级的人物,此墓居然用五头牛祭祀,而且 “五牲俱全”,这种陪葬规格之前在北方地区从未发现。

中国古代社会是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只有“王”一级的人物,后辈子孙祭祀他时才可杀牛配享太庙,谓之“太牢”;大臣级别的人祭祀只配用“羊”,称为“少牢”。若祭祀时牛羊不分,便是大不敬,是杀头甚至灭门的死罪!建昌东大杖子墓里居然发现五头牛的头骨,大墓主人的显赫身世不言而喻。

对于墓主人的身份,有推测说是大将秦开,或者是东胡王,还有说是太子丹,但都让人难以信服。锦州文化学者冯立民的观点十分新颖,他认为东大杖子大墓之主或为屠何王。

春秋战国时期,辽宁、河北一带活跃着东胡、山戎、令支、孤竹、无终、屠何等多个民族,均属东北夷,其中东胡族最为强大。东胡后被匈奴击破,一部分东胡人被匈奴掳掠,一部分人仍留于家乡并与其他民族融合,后成鲜卑族的祖先。

在辽宁学界,普遍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被上层文化取代后,便不知所踪,那些人可能远迁他乡,而在冯立民看来,不少人还是留在了本土,他们建立的政权便是神秘的屠何王国

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出土的彩绘陶钫 张松 摄

3

战国时期辽西走廊文明程度不逊中原

屠何国虽然弱小,文明程度却不低,因为这一古国与族群是中原文明与辽西本土文明交融的产物,否则,他们就造不出那么多精美的青铜器,在工艺制造的技术水平上,屠何人足可与中原人比肩。

屠何时代的辽西走廊,出现了较高等级的古城、居住址、窑址、手工作坊,东大杖子古墓群出土的文物就已展示出当年一片繁荣的生活图景,那些精美的青铜器、陶器等高规格的陪葬品向世人发出明确提示音:早在上古时期,辽西走廊就曾诞生过灿烂的文明,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屠何之后进入辽西走廊的是东胡人,东胡与屠何虽是兄弟民族,却都是游牧民族。这有点像后来契丹与奚族的关系,契丹喜游牧,奚族好农耕,因奚族所处地域接近中原,因此文明程度高于契丹,由此可知,屠何文明水平较东胡为高。

东胡人不像汉人那样建城郭、修宫殿,而是依水草而居,据人类学家推断,东胡族与屠何、孤竹等民族并非异族,而与中原汉人同宗同祖,都是由 O1M199 这一基因延续下来的黄帝子孙。

4

“蜻蜓眼”佐证两千年前中西文明交流

2003 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8 年改名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东大杖子墓地进行了发掘,并在编号为 M45 的墓地内发现了 7 枚“蜻蜓眼”。“蜻蜓眼”即“镶嵌玻璃珠”,是指在单色玻璃珠的母体上镶进另外一种或几种不同于母体颜色的玻璃,构成图案。由于珠上的图案主题多是同心圆,有动物眼睛的效果,在西方被称为“眼式珠”或“复合眼珠”。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蜻蜓眼”是古代埃及第十八王朝( 公元前 1550—前 1307 年 ) 的产品。公元前 8 至前 5 世纪时,随着西亚、中亚政治版图的变化、发展及游牧民族的迁移,“蜻蜓眼”及其制造技术也不断向周边传播,春秋时期开始在中国出现,多出于贵族墓葬。

“蜻蜓眼”见证战国时中西文化交流就在辽西走廊展开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考古工作人员利用超景深显微分析、X 射线荧光光谱、显微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对 7件“蜻蜓眼”进行了无损分析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蜻蜓眼”玻璃化程度很高,基体、珠眼、眼底的Na2O 含量在 5% 至 12%,氧化钙在 5% 至 11%,二氧化硅在 66% 至79%之间,皆属于钠钙硅酸盐系列,传统观点认为钠钙玻璃是古代西方玻璃工艺的典型特征。所以,可以确定这 7 枚“蜻蜓眼”是来自西方的进口玻璃。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表示,东大杖子战国墓“蜻蜓眼”的发现,填补了中国东北地区出土先秦玻璃器的空白,通过科技考古研究也为“蜻蜓眼”玻璃珠的产地、工艺等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为中西方早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佐证。

这说明,早在 2000 多年前,辽西走廊地区就与西方交流频繁,那时便可能存在一条沟通中西方的丝绸之路,那时的辽西走廊曾是人人艳羡的“经济发达地区”!

编辑:徐博彦

责编:景雪峰

Hash:e455097906ceb1a85a82de896015954b6b427428

声明:此文由 微量城市看看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