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古建筑纵横丨乱流开河寺石窟

乱流开河寺石窟

开河寺石窟,在平定城东北8公里的乱流村。

寺址背靠魁斗山,南临桃河水;景致幽雅。它分为东西两寺院,东面三个窟合称“雷音寺”,西面一窟独称“开河寺”。雷音寺建于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窟洞容积1.3立方米,属于微形石窟。雷音寺靠东的两座石窟为北齐时所雕。此时的窟口处已经雕有带花瓣儿的柱子,显示洞窟已是建筑的主体。窟檐造型颇似火焰纹,佛像面容清癯、身材飘逸,时代特征明显。内外雕刻佛像88尊,最大的高达4米,最小的0.12米,但无一完整,均有残缺。西面的开河寺建于随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窟洞内面积约12平方米,呈方形;主像是释迦牟尼,高4.4米,肩宽2米,身披袈裟,双目微睁,神态凝重,面相温和。左右菩萨2尊,为浮雕像,高2米,雕刻手法古拙粗犷,是我市古代佛像石雕艺术的珍品。窟洞外另有石像一尊,尺寸与洞内主像相差无几,但不知什么原因,佛头被置于地面,而身体轮廓在石壁上依稀可见,很可能原来是一个整体。窟外原有清代晚期所建木结构抱厦,呈双层阁楼式,工艺十分精美,可惜早已塌毁。

乱流村魁斗山石窟寺,俗称开河寺。规模不大,雕有佛像80余尊,大者4米,小者仅十几厘米。近期被定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开河寺规模不大,但历史久远,至今已存在了1500余年。十分可惜的是隋代主像右侧的浮雕菩萨已于近两年被人盗走,石壁上电钻打眼偷凿痕迹沥沥在目。洞窟外地面上的佛头(重达一吨多)也早已无影无踪……现在虽然村民们新建了洞外抱厦以避风雨,但整体保护措施仍令人担心。

开河寺内的石佛像。

寺内北齐时期的佛像。

石窟寺这种建筑形式,是在石壁上凿洞打洞窟并雕刻佛像作为佛事活动场所,是由印度阿富汗传入我国新疆的。大量兴建石窟是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将国都由山西大同迁入河南洛阳后,石窟寺院更是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最著名的有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甘肃敦煌石窟。我市乱流开河寺石窟,虽然规模不大,但可以准确地反映当时国家的政治、文化导向,佛教兴衰和民间财力状况。北魏、东魏政权是由少数民族(鲜卑人的一支)建立的,在孝文帝的大力倡导下,他们改游牧为定居,推广农耕技术,穿汉服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加速了两个民族的融合。而佛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两个民族相互交融的媒介。石窟寺,也正是这一媒介的实物展现。宗教在人类社会中对建筑的影响十分巨大。很多学者认为西方教堂使用石材是西方人把教堂做为纪念性的宗教建筑,所以不惜工本,许多大教堂耗时二、三百年,才得以完成。其实中华民族在佛教初入中国时,也对佛十分虔诚,在一段时期内甚至与儒家学说并驾齐驱,在民间百姓甚至一些君主中影响很大,达到痴迷的程度。所以石窟寺这种建筑型式在中国流行与佛教的传播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用楔而不舍的精神开凿石窟,本质上正是建造了一种永恒的纪念性建筑。大同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的麦积山石窟、敦煌石窟都是开凿了几百年。遍及各地的小型石窟更是不盛枚举。因此,中国古代工匠对石材的把握和驾驭绝不亚于西方人,中国大地上的石窟建筑从开凿工程的艰辛程度、佛像的精美细腻、型体的准确把握、持续的时间之久,都足以和西方的教堂相媲美。

来源:《阳泉古建筑纵横》

康琨琳罗巍 著

手绘插图:罗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Hash:e67e71e3ab44659678e5e6c7d0a09df8f3dabc99

声明:此文由 平定文物旅游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